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什么意思?为何儒家成为正统

中华上下五千年,思想文化最灿烂的时期莫过于春秋战国,这一时期人才辈出,各流派互相争芳斗艳,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其中最为出众的,便是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

说起道家的,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莫过于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他所著的《道德经》更是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业领袖所崇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便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五章。

很多人从单字面上理解,认为这句话是说,当天地不仁慈的时候,会把万物当做狗来对待;统治者不仁慈的时候,把百姓当成狗来对待。其实,这与其本意完全不同。

在理解这句话之前,我们先要了解,这句话中的“不仁”,并非我们所熟知的不仁不义。这里的“仁”,指的是偏爱,偏心,因而“不仁”的意思就是不偏爱。

而“刍狗”的意思是草扎的狗,古时候祭祀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在祭祀前,祭祀官要仔细的打扮它,当祭祀完成后,刍狗就会被扔在地上,被人随意踩踏,甚至被人带回家当柴火烧了。

如此看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是,天地本没有偏袒之心,对万物都是放任其自生自灭。自认为高贵的人也如同这草狗一般,不论是被悉心装扮,还是被随意丢弃,都不过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罢了。

联系第一句话,“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意思也明了了,说的是圣人们应该学习天道“无为而治”精神,让百姓自由生存发展,顺应天地间的规律,不可强行干预。

与儒家相比,道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一个人遵从他的天性,完成人对自身的宽容和接纳,就能成为圣人。

而儒家主张的更多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人性大过天性,一个人通过学习礼义廉耻,就能融入社会维护稳定的统治,也难怪古代君王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正确解释是什么?
每日诵读——《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
这些年我们被纠正的“正确”、扭曲的古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是啥意思?很多人用错了
为什么《道德经》里面提到:要把人当狗看呢?人真的禽兽不如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