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书发布】《自主课堂三样态》(节选)“带疑自主阅读,感悟美好品质”—冯青秋—北京市昌平区史各庄中心小学
带疑自主阅读 感悟美好品质
——以《司马光》为例
北京市昌平区史各庄中心小学 冯青秋
个人介绍
从站上讲台那刻起,冯青秋就怀揣着“做敬业精业教师、上有情有趣语文课、做学生品行引路人”的情怀,矢志不渝地坚守着一个教育者的初心。
在工作中,她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在学校,除了正常的授课以外,还兼任中年级语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将各项头绪多且十分烦杂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依法执教、为人师表。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注重班级人文文化培养,培养良好的班风班貌。
在教学上,勇于开拓、锐意创新,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认真备课,分析学生学习心理,向课堂要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优秀源于习惯,成长始于自主。”从入职起,冯老师除了自我学习,还主动学习各种优质课程资源。从模仿到创新,使是班级管理与语文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教学有了自己特色,班级学习效果也“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教学实践中,目标明确,环节合理且紧凑,让学生张弛有度,轻松愉悦。班级管理工作时时增强“仪式感”:奖励小蝴蝶、班级大抽奖......每每都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她深深知道要想把自己从青年教师打造成专业教师,还需要具备更厚实的专业理论和科研能力。于是每天除了教学、训练外,她又一头扎进阅读与写作中。她将教育实践作为教育写作的源泉,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关键事件、典型案例、师徒结对、观评课、训练反思都成为她的“写点”。研究的理性和自觉不断催生着她的灵感,让他笔耕不辍,厚积薄发。从第一篇论文获得昌平区“立德树人与班级文化创新”主题征文二等奖,从教四年内她先后获市级、区级奖项的论文、案例等二十余篇。甘做成长守护人,她在帮助学生追梦、筑梦路上默默耕耘,从未停歇。她坚信,坚守就是最长情的告白。选择了教师职业,终生便只顾风雨兼程!
课堂样态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行,学习者带疑自主阅读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想打造活力课堂,就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自主朗读、自主完成预习单等方式,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感悟这篇课文的中心内涵。
本文是一篇言文,仅仅三十个字,就把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写得清清楚楚,这一点也对照了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成为重中之重。下面以《司马光》一课为例,谈一谈教学中让学生“带疑自主阅读,感悟美好品质”的实践与思考。
{阶段一:课前准备}
学情分析
1.语文经验的不足
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首次接触这种文体的语言。所以,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存在语文经验的不足。
(1) 群儿、一儿、众、光、儿的指代,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理解偏差;
(2) 足跌\没\水中,的停顿,需要加强指导;
(3)“弃去”的理解需引导。
2.生活经验的缺失
“瓮”的理解不够彻底。学生只知道“瓮”为口小肚大的陶器,但对于陶器的材质特点有必要加以理解。原因有二:首先口小肚大,装满水,孩子不易爬出; 其次,陶制品易被打碎,为砸瓮救人做铺垫。
3.已有经验积累
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借助注释说古诗句的意思,在之前的教学中都有所渗透,学生能够借助一定的方法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对照本单元的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三年级的学生正和司马光的年龄相接近,通过这样精致的文言文传承,故事背后的美好品质,同样会在不自觉中成为学生们的信奉和品质。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取了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司马光》。
课后练习一:“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它既是朗读目标,也是具体的教学的方法。要引导孩子在朗读时学会停顿,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以及句子内部的停顿,同时要在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停顿,明白朗读时停顿存在的意义,从而真正学懂文言文。
课后练习题二:“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巧妙地达成了对文本的基本理解。教学中,要在关键字词处进行指导。
课后练习题三:“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这个环节重点让学生感知、理解文言文的区别与现代文的特点,在教学时要引导孩子关注不同的文本样式,通过对比、通过文本细读发现文言文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初步对文言文的语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还要注意提示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
{阶段二:课堂实践}课堂规则:
学生在自主带疑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认知,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在老师的总结提升中梳理方法,尝试运用。
学科本质:
1.通过预习,会认“司”等 5 个生字,会写“司”字。
2.能够读通读顺课文,并背诵课文。初步体会文言文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特殊性,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学习带着问题默读,并能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感悟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环节学生教师
独立思考 尝试探究(自我)
学生根据预习单的圈画,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合作探究:你有什么方法来理解“戏于庭”、“众皆弃去”的意思?
差异呈现 通性通法(结伴)
预设:
1.“戏于庭”就是在庭院里玩耍的意思。
2.我借助看注释知道“庭”是庭院的意思,又借助熟字猜字义的方法知道“戏”是玩游戏的意思。
3. 我借助看插图的方法猜测“戏于庭”是在庭院里做游戏的意思。
4. 我认为“众皆弃去”就是小孩子们都跑掉了,但是这里的小孩子们不包括司马光。因为我在插图里看到他把掉进瓮里的小孩救了出 来。
5. 我同意“众”不包括司马光的说法,因为司马光的镇静,我也认为司马光没有丢下落水的孩子。
进行总结:当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时可以尝试用已掌握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对于文言文我们还在以借助注释来理解。
设置冲突,激发质疑。
预习单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在下面写一写。
小组合作探究:
用什么方法可以理解“戏于庭”、“众皆弃去”的意思。
总结提升多样表达 辨别选择(团队)
(1) 师范读
(2) 学生读
(3) 挑战读。
①没有标点符号版的《司马光》
②竖排版的《司马光》
思维碰撞 共同概括(全体)
只要找准方法,读懂文言文并不难。一起用文言的形式说一说这个故事。
关注差异,梳理完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1.对于文言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查注释,主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大致的内容。
2.古文和现代汉语有相通之处,通常古文的一个字对应着现代文的一个词。我们通常可以用组词法来理解字词意思。
3.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司马光的品质与举动都能理解“众” 指的是谁。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看注释,观察图、想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充分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拓展应用自主练习,学以致用(自主)
1.阅读《杀驼破瓮》
(1) 自由读文,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故事内容,辨析解决办法好与坏。
2.运用句式,评价司马光
预设:
挺身而出、急中生智、遇事淡定
出示:
如此(),为世人()。
共同拓展,建立模型(全体)
理解文言文中难懂的词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借助注释
——借助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借助插图
——借助组词法
多元评价,促进应用。
(多方搭台,促进拓展)
我们可以尝试用更多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帮助我们体会文言文词句的意思。
——借助注释理解“庭”、“皆”。
——借助工具书理解“持”。
——借助熟字组词法理解“戏” 字义。
——联系上下文理解“众”字义。
——借助插图猜测“于”字义。
通过学生预习与朗读,将学习过的方法用于理解词句的意思,帮助学生读好并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感悟人物的品质。与此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借助不同的方式、工具讲一讲这个故事。
{阶段三:课后反思}本文是一篇言文,仅仅三十个字,就把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写得清清楚楚,这一点也对照了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这篇课文开了个好头。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本篇文章,我从实践教学出发,结合司马光事例,以“抓住课文的问题主线” 为主旨,将学生的课前预习、自主活力课堂融为一体,进行一次尝试性的教学改良。
一、以读促思,熟读成诵。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的用法学生也从未接触过,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感。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达到熟能成诵。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初步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与中华文化的认知。
二、学以致用,对比阅读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资料书、熟读成诵)。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对比阅读: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杀驼破瓮》这个故事,并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破瓮方式哪一个更好,让学生自主阅读从中悟出司马光的机智冷静。
三、自主课堂,以生定教
我们一直在强调学生时课堂学习的主体,要想打造活力课堂,就要把课堂交给孩子们。在本堂课,我将课堂充分地交个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自主朗读、自主完成预习单等方式,努力还原课文中的场景, 使其他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重点内容,对后面理解人物品质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感悟这篇课文的中心内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光》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浅谈文言文教学设计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
老胡观点:一线教师怎样上好“明白课”?——基于学习目标与教学活动一致性的思考
教学实录:《司马光》(执教:牛筱琼)
以“标”导之 以“趣”贯之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板块教学设计
三上语文司马光说课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