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思行研修】北京市昌平区流村中学——张红梅

张红梅:2017年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担任流村中学语文教师。在工作中,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着语文教学工作。撰写的《落实变教为学,在尝试中不断成长》《积小流成河,积跬步致远——利用反思日志促进语文教学提升》《让“四自能力”伴我和孩子们继续成长》等论文多次荣获基教研、教育学会一等奖,昌平区征文二等奖等。

自主教育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者。在课堂上,我始终秉承“把课堂教给学生”的理念,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多发言,积极动脑,努力营造充满语文趣味的课堂,使学生不仅仅学习语文知识,更热爱语文课堂,热爱生活。

01

学思反馈表

一、思考所得:

1.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如何处理好“文”和“言”的关系?

2.对“文”的理解可以变换形式,仿照中考题型进行出题?

3.文章主题是多元的,可以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课堂改进:

1.在课前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自己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不明白的课上的课上共同解决;

2.对文章的翻译,可以结合中考,变换题型来测试,让学生的思路打开,不拘泥于字面的理解。

3.鼓励学生多元理解文章主题,但是也要注意学生的表述,表述不准确的地方要适时的进行纠正。

三、学习困惑:

1.如何更高效的进行文言文教学?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如何更好的把握文言文中考要点进行课堂传授?

四、自主理解(对本次活动的自主点的思考):

我认为文言文的学习,既要注重“文”的教学又要注重“言”的教学,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忽略其中的任何一点都是不可行的。文言文的学习,词语的解释很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对句子和内容的理解。课堂上对词语的梳理确实有点浪费时间,但是结合我校和我班的学情,这又是非常有效的办法,可能以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我还需要再高效一些,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多。

02

学习心得

阅读《变革学校的新生力量》心得

《变革学校的新生力量》这本书是日本筑波大学人间系人间综合学科研究生主任滨田博文教授所撰写,并由张扬、黄宇等人翻译。这本书是从组织管理学角度分析变革学校的过程,探究现代学校所必需的组织力量及其内涵,精选4所被变革的学校,阐明在学校里哪些事物是如何被一步步改变的,同时变革组织文化、促进学校改善又是什么要素怎样综合作用的。书中提出了学校领导力概念并揭示出如何创造条件使原本成绩不佳的学校得以发挥其组织力。在这本书中,有一些话语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表示深深的赞同。

在第二部分,学校“组织力”和教师的主动参与中,有一节是“每个人的眼睛是否熠熠生辉?”中以一所私立高中为例,提到了教与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说到“站在教育最前沿的每位教师的力量都决定着孩子们所要受教育的质量。既然如此,我们只要像铸模型一样明确好每一位教师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并且为了保证所有老师都能分毫不差地完成任务而进行彻底细致的检查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就能像改进整个学校的表现了吗?现实中这是无法”实现的。每天的班级管理和课堂时间是教师们展现自我个性以及实力的重要时间,每位教师如果不能从中体会到真正的喜悦那么即使是改善教育肯定也维持不久,教育行为本身伴随着不安和烦恼。以思想不成熟、个性丰富的儿童群体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克服很多困惑、失败,并通过自己的判断和创新来维持、探索。因此让那些在学校里需要作出上述重要判断的一线教师’目光熠熠生辉地从事工作是必要的。”这里实际上说出了作为教师,要自己学会在忙碌而又繁重的生活中寻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03

行动管理表

04

自主教育研修总结

落实变教为学,在尝试中不断成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核心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初中语文教育要重视其熏陶感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重视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了必须“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四个基本理念中,后三者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展开,后三者的合理落实,将会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水到渠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备课环节落实“变教为学”的理念

一堂语文课,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构成的。我们观察一堂语文课,既可以从“教的活动”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的活动”来观察。“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当“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时,也就是学生在课堂里所学的,正是老师在这堂课中想教的、在教的,这时候可以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好,“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两者和谐的前提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尤其不能以教师“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一堂语文课,只有老师教的好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老师将这种“教的好”变成学生“学得好”,这才是衡量这节课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也是我对“变教为学”的一种理解。

在具体的备课环节中,我主要是这样做的:

当我在准备讲一篇课文时,首先我不是把自己当成一名“语文老师”,而是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读者,去阅读、去理解、去感受。自己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先将课文进行速读,读完之后,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地方,我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我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我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做标记,在上课时,这些地方是需要我重点导一导的。比如在学习莫怀戚散文《散步》时,由于学生的阅历有限,所以对文章的理解比较局限,这就需要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导”,在备课时发现这种问题,在教学活动上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少问繁杂的问题,学生多思多练。备课时多思考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教师怎么问能使学生生成、多预设。

其次,是对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变“让学生学会”为“让学生会学”。除了落实知识点外,还要落实什么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从教师角度出发的,课堂是“知识灌输”型的课堂。落实变教为学,就要变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会学”、变课堂为“能力培养”型课堂。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能知道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如何知道、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什么学习方法都是在备课环节中我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并学有所用。

最后,是对教学活动的预设。教学活动的预设与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什么学习方法相匹配。教学活动的设计切忌空洞说教而是外显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动有所获”。同时,设计活动还要考虑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及学生学习的落脚点分别在哪里,这样的活动设计更有针对性、也更好实施。

在备课环节,如果可以多想一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学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意识地去设计“变教为学”,为一节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好课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上得更有意义、更有收获。

课堂教学,源头活水——在授课环节落实“变教为学”的理念

课堂教学阶段可以说是学生获得知识与学习方法的主阵地。课堂授课阶段学生学得好、有兴趣,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在课堂阶段学得好,最主要的是学生要动起来,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课堂教学活动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授课环节我主要是这样做的:

在一节课中我会设置一个主要问题来牵引着这节课,从而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然后是有几个小问题构成问题链,根据问题链设计两到三个清晰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活动。其实我感觉这就是把教师“教的活动”转化成了学生“学的活动”,因为“变教为学”并不是老师不教或者少教,而是老师能够适时的教、指导学生恰当的进行活动。

比如在讲《背影》这篇文章时,我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文章是如何表现浓浓的父爱的。围绕着这个主问题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就是读文章,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文章感情的把握,每读一遍学生就会有新的认识与收获,分享给全班同学他的独特阅读体验;第二就是品语言,学生自己在文章中找出最使他印象深刻的句子,分析给其他同学听,在这个过程中,一是锻炼学生品析语言的能力,二是对文章主旨的领悟。学生动了起来,而且是带着任务、有目的的动;第三是拍背影(写背影),周末给学生留了一个拍父母背影照片的任务,以“这是XX在干什么的背影,我从这个背影中感受到了XXXX”这样的句式附在照片后发给我,我加以整理再上课时,让作者讲给全班同学听,再以小组为单位,将本组作品制作成美篇,图配文发表出来,转发到家长群和家长一起欣赏学生作品。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品味、表达语言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一篇课文变成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体验,学生的活动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语文知识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生活动的源头活水,我们老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是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从而学会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

悟从思得,乐从行生——在课后作业中落实“变教为学”的理念

教师设计作业,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特点,要与语文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关联起来。由传统封闭走向开放,由陈旧单一走向多样化,由整齐划一走向个性化,由纸面作业走向生活实践的综合作业。把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贯穿于语文作业的全过程,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此,课后作业的布置要紧跟“变教为学”的步伐,再次巩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后作业布置上我主要是这样做的:

例如在学习古诗文类的内容时,我的课后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制作“古诗文知识词典”,将古诗中涉及的意象、典故、情感等进行分类整理、编码;将古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进行整理编码,制作成适合自己学习的词典工具书;在学习完议论文后我会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文章论证思路,一篇篇文章的思维导图整理出来,学生脑海中论证的过程也渐渐清晰;在学习完新闻类作品时,我会让学生根据新闻内容发表自己看法,或写短评或写颁奖词,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学习零碎的语文基础知识时,我会让学生自己出一套检测题,全班进行调换、检测,最后由出题人评判全班展示,还会选出几份最优试题推荐年级同学使用;在学习写作部分知识时,我会选出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进行评价,分析他们的优点再进行总结、模仿写作,最后再结合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去逐条对照,学生会发现评分标准的项目与优秀作品的有点都能对上,改变了学生只看评分标准而不知道如何改进自己作品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通过以上这些学习形式,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学会到会学,虽然只是一个词语顺序的变换,但这个过程却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促进了教师逐步从“学科教学人”成长为“卓越的教育人”。语文作业设计的背后,是教师视野的开放,也是语文课堂的开放,更是教师育人境界的开放。作业不是把学生的大脑装满,而是把生命点亮!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工具学科,更应如此。

总之一篇课文,学生不喜欢,我要想办法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我要想办法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我要想办法使他读好,能够欣赏。在备课的时候,了解学生的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活动做充分的预设;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可行有效的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上课之后,通过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检测学生的收获。利用“变教为学”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备课、授课、课后作业等环节,从而去落实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设计“教”到设计“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我们要不断转变我们的思想,不要做“知识的搬运工”而要做学生获得知识道路上的“引路人”,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使学生和老师都在尝试中不断改变、不断成长。这条路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课堂节奏随想
生命语文,语文教育的本真
初三语文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农村初中文言文分层教学浅谈
语文课上的“断舍离”
文言文教学 20080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