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81吴宜玥:“理工转人文”的硕士生在“跨学科适应”中有哪些挑战

  全文共2237字,按照“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积累-研究结论”逻辑,探究“适应怎样的模糊性?视角性?累积性?权威性?”

关键词:理工转人文;硕士生;跨学科适应;挑战

摘 要:本科来自理工科专业的文科硕士生,在硕士生“新生适应”阶段,还需要额外应对“跨学科适应”的挑战。首先是研究对象复杂性的挑战,需要适应“既清晰又模糊”;其次是研究视角多元性的挑战,需要适应“基于特定视角”;再次是研究积累非线性的挑战,需要适应“全面积累资料”;最后是研究结论主观性的挑战,需要适应“寻求权威解释”。

一、研究对象复杂性的挑战:需要适应“既清晰又模糊”

无论哪一门人文社会学科,都是以人的思想、精神、情感、行为及其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又总是以整体面貌和形态出现,我们很难将其清晰地划定为某一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他们可能同时既是经济的、政治的,又是文学的、道德的、法律的、艺术的,等等。[1]比如教育学中研究“高考”,这个研究对象从“事实层面”来讲具有清晰性,但相关研究之所以能成为“高考学”,也说明高考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整体性、多面性和模糊性。

对于“理工转人文”的硕士生而言,就需要适应研究对象“既清晰又模糊”的挑战。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及工程与技术科学范畴内的学科,研究对象都更加准确化、精细化、一致化,研究对象皆为客观存在物或正在探索的未知客体,故而较少需要横向多视角考虑,更多的是进行纵深探索。对于这些“跨学科”硕士生而言,“清晰的研究对象”成为奢望,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初看似乎比较清晰;但仔细再看就会感觉“越看越模糊”,难以准确把握。

二、研究视角多元性的挑战:需要适应“基于特定视角”

不论哪门人文社会学科,总会超越本学科而跨界和涉及其他学科。即便在同一学科内部,也往往包含着许多其他学科的内容,或者存在用其他学科的概念、观点或方法来解释或建构本学科的现象。因此,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都需要储备诸如历史学、政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构建自己广阔的研究视野,基于坚实深厚的理论共识来开展自己的研究。[2]比如主要源于教育学的“高考学”,就是从不同视角来分析高考,视角的多元带来了研究的繁荣。

对于“理工转人文”的硕士生而言,就需要适应研究视角建构与确立的挑战。他们在本科积累的原学科基础只能构成单一的学科视角,甚至由于横亘本硕间的学科壁垒,都无法与如今的学科进行融通。因此,跨学科硕士生进行研究时,剥离学科基础的多研究视角挖掘大都缺乏理论根基。他们在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科如果具有一定的交集,就能具有一定的学科视角优势;如果不能“相交”,则需要自己建构出学科视角,把思考从“日常性”提高到“学术性”。

三、研究积累非线性的挑战:需要适应“全面积累资料”

文科知识及其生产具有回溯性和模糊性。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人不仅是认识主体,还是自身的认识客体,所以人在研究自身时不带有感情、价值与利害纠缠,是最难做到的。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累积,它具有一种重复性与回溯性。当代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一定比前人高明,甚至会出现错误。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古人的智慧,不断地回溯,回到祖先那里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这种非线性的知识生产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有可能得出研究成果。[3]

对于“理工转人文”的硕士生而言,就需要适应全面积累研究资料的挑战。本科阶段的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成果,具有更强的“客观性”。由于自然界本身置于人之外,属于单纯的研究对象,所以认识起来更客观确切,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无论从宏观到微观都是始终向前发展的,不断否定和突破原有的知识成果,所以是线性累积。相形之下,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积累需要的时间更长、广度更大。所以对于跨学科硕士生来说,短时间内对于知识储备的恶补是一项十分艰巨且困难的任务。在“补足知识基础”之前,他们既无法结合前人经验继续研究,又无法脱离文科对于人文历史积淀的依赖性,学习过程举步维艰。

四、研究结论主观性的挑战:需要适应“寻求权威解释”

文科知识很多都是研究者个人的思想观点、见解主张、情感体验,对同一事物、现象或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价值立场、情感个性等不同,得出的观点与结论不会完全相同,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因条件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见解和主张。[4]

对于“理工转人文”的硕士生而言,就需要适应研究结论寻求权威论证的挑战。理工科学者在进行知识生产时,基于原先的研究成果,如客观存在的公式、定理、概念、物质等来进行推演或实验,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几乎排除主体价值观的介入,因此对于研究成果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在文科知识生产过程中,对问题的解释与说明,多依赖于经验、权威和前人看法。对于初跨入新学科的硕士生来说,接受庞杂的文科研究成果需要很多时间。而且研究推进的前提是要接纳前人已有学说,要从起点处追踪研究的脉络,讲清楚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整个文献溯源过程都缺乏客观一致的评价标准,为了增强“论证力”,必须寻找权威人士、权威期刊和权威文献的支持。跨学科硕士生缺乏本科时期量的积累,甚至连“识别权威”都要从头学起。因此,文科研究的主观性和权威依赖性,就成为跨学科硕士生的巨大挑战,从“0”到“1”的研究起步比其他研究生更加困难。

[1][2][3][4]刘振天.文科知识生产的本土逻辑及高校新文科建设的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11):07-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婧芸 段世飞:“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知识生产
论述百练:文学研究的跨学科“重启”
【跨学科视角】探索文学的“跨界”研究:在历史与当代的结合中考量
信息史学基本特点再阐释
文明学属于复杂学科
什么是新文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