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28刘晋希:大学生隐性逃课的间接原因何在

       隐性逃课问题在高等教育中更加常见,比中小学生的上课走神性质更加严重。从系统科学的复杂性视角来看,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产生的原因无疑是多重且复杂的。隐性逃课之所以难以根治,也是因为除了前文分析的直接原因,还有一些间接性影响因素在发挥深层次的作用。下文主要从学校和社会角度,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宏观背景和间接原因。

学校因素:

课程设置、忽视教学、形式管理

       首先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从当下各高校的教学管理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解决,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大部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绝大部分为较为深奥的理论型课程,实用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几乎没有;专业课内容重复、滞后,与当前实际联系松散;教材的难度不适宜、教学设施差等。除此之外,学校对选修课程的安排也不尽合理,由于高校的选课系统不完善,导致学生很难选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这也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对于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都无法实现真正的选择自主,因而无法自发主动地投入学习,缺乏学习的热情。因为高校在规划和选择课程时从自身角度出发,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让刚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挣脱出来、对大学学习生活充满好奇和期待的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因此有学生选择隐性逃课,以逃避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

        其次是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在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应处在平等地位,二者不应有先后之分。但现在高校将目光放在科学研究上,甚至将其作为评定高校教师职称的重要依据,直接导致本科教育面在教学但质在研究。长此以往,教师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教学能力却无法得到发展创新,从而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教师职称评价不同程度存在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问题。学生长期处在这样教学环境下,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积极性遭到打击。学校即使采取强硬的管理措施,但也无法根除本质问题,大量出现前面所提到的隐性逃课现象。

        最后是学校“重形式轻实质”的管理制度。绝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完整规范的考勤制度并让教师和学生严格执行,通常在一门课程的开始,教师会将这门课程的考勤制度和扣分方式告知给学生。为了避免学生显性逃课行为的发生,学校或学院的相关领导也会对某些班级进行出勤人数的核查,一旦发现学生出现显性逃课行为,会对其进行严厉处罚。但是由于隐性逃课本身具有广泛性、差异性、选择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导致学校不能对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作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教师也无法明确隐性逃课行为是否需要管理的边界,因此高校对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的管理难以操作且缺乏相应完善的制度,这也使得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频频发生。

社会因素:

教育工具论和功利论的错误观念

      一方面是社会的教育“工具论”错误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商业化进程逐渐加快,“读书无用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个体需要适应社会环境,反之社会环境也会影响个人行为。大学生长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知识价值的看法变得更加功利,产生“上大学仅仅是为了将来的就业道路变得更加坦途”的错误思想。因为他们坚信“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所以在课堂上经常放弃学习他们认为“无用的知识”,反而在课堂上进行隐性逃课行为,如睡觉、聊天、玩手机等。

        另一方面是社会的教育“功利论”错误观念。随着社会功利化倾向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也直接导致教育的功利性变得越来越浓厚,大学在部分人眼中变成了培养职业预备的培训机构,许多大学生都抱着为未来找个好工作的心态进入大学学习或者混文凭。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有些过于枯燥或过于简单的课程,无法使其得到显著的学习成果,这无异于浪费其时间和精力,于是在课堂上选择准备考研学习或有利于求职、就业的技能证书考试。

      教育的“工具论”和“功利论”有深刻的社会土壤,也会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大学是求真之所而非塑模之地。真正的教育并非执着于理性知识的堆叠,而是意在抵达个体的生命深处从而唤醒其灵魂[1]。相对于显性逃课的学生而言,进行隐性逃课的学生更擅长于一种人在课堂做“好学生”的“表演”,这种有违自我意愿或屈服于纪律或拘泥于固定角色的表演,恰恰表现为与“显性逃课”特别是理性逃课者间差异化人格特征,即顺从、拘泥、不出格、求稳和安全等复杂心理特征[2]。对于出现隐性逃课的学生,我们不该一味去批判,而是应该反思我们的高校课堂文化中所极力塑造的“好学生”品质是否值得推崇[3]。高校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出拥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如何提升大学生学业挑战度,教师如何把“水课”变成有深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金课”,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总之,大学生隐性逃课存在一些间接原因。在学校层面,课程设置、忽视教学、形式管理等充当了诱因;在社会层面,教育工具论和功利论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隐性逃课反映出大学课堂教学的生态危机与挑战,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改进,促进大学中的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

[1]乔琦.身体在场思想游离: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21.

[2]阎光才.大学生“翘课”行为对未来职业有何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7(23):1-5+29.

[3]尤妙,朱丛杉,李增科.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及治理对策探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1):10-14.

高教课堂研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大学生功利性选课,少苛责多引导
可怕!教育部定了!今后可能有一半的人没法大学毕业
“我这样做有错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思考
高校健美操教学中个体心理环境的创设
正确认识MOOC的三个关键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