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11管绮:潘先生为学有何品质

      得知潘懋元先生离世的消息,有些突然又难以接受,随之而来的是哀痛与叹惋。潘先生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献身于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领域而言,潘先生的离世无疑是一种遗憾,我们失去了一位卓越的学者。于我而言,未能近距离感受过潘先生的风采也是一种遗憾。逝者已矣,但潘先生留下的知识财富、做学问的态度、育人精神等将会代代遗传,潘先生为学的精神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勇敢:敢为人先担学科发展之责

      潘先生的为学之道体现出勇敢的精神品质。早在20世纪50年代,潘先生就意识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一样来教育”,提出了建立高等教育学的愿望。1978年,潘先生在厦门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同年,潘先生在厦门大学领导创办了我国文革”后第一份外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刊物。1979年,潘先生开始为推动全国性高等教育研究会的建立而努力,终于在1983年实现了这一目标。作为学科创始人,潘先生成为了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促进厦门大学获得了我国第一批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和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学系统教学和人才培养,潘先生又带领研究团队积极编撰了《高等教育学》教材,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的教材。潘先生的一生带领着高等教育学突破了许多个“第一”,才获得了今天的发展,同时潘先生也将自己的毕生奉献给了高等教育学,不断在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

坚毅:潜心治学以学术研究为业

      潘先生的为学之道体现出坚毅的精神品质。潘先生以学生为志业,将自己的一生都投身于高等教育学研究中。潘先生的研究一直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不同于晦涩难懂的思辨研究,潘先生总是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来阐述理论,致力于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真问题,其文章也通俗易懂但却蕴含高深的基础理论。作为一名研究者,潘先生治学严谨,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百岁高龄仍坚持进行学术研究,潘先生以学术为职业、对学术执着追求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后辈所学习。同时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潘先生又有“兼济天下”之胸怀。作为高教界的泰斗,潘先生并不局限于自身的学术研究,他不仅用自身的学术知识与研究培养了高等教育学领域一代代的“接班人”,鼓励他的学生继续从事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学整个学科的发展,而且潘先生经常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针对研究者的成果提出自己的建议,并鼓励青年研究者积极探索。

师范:甘为人梯传教书育人之风

      潘先生的为学之道体现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范性精神品质。潘先生曾表示,他一生最为欣慰的是,他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如果再让他选择一次,他还会选择当老师。潘先生毕生都热衷于教育事业,甚至百岁高龄仍然坚持在教学岗位上奉献自己,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教育管理人才。导师的专业知识、人格品性会对其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虽未能亲身感受潘先生在课堂中的风采,但亦可从我的导师胡建华教授身上感受到。在对学生的指导方面,胡老师坚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年级学生不同的特性开展每周的研讨,在开题报告指导过程中胡老师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其细致程度更是令我震惊。在潘先生离世之后,胡老师也参加了先生的告别仪式,如此种种,可见潘先生对其学生的关爱及师德等人格上的重大影响。身教重于言教,潘先生不仅扮演好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角色,而且成为了其学生做人、做事的榜样,潘先生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师界楷模”,斯人已逝,但潘先生的这种教书育人之风将会代代相传。

      雨果曾说过,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逝者已矣,但潘先生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贡献、以学术为志业的精神与教书育人之风将会永远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高教课堂研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潘懋元:高教泰斗 学人典范
潮汕人物介绍之二十六:“高教泰斗”潘懋元
顾明远:深厚的友谊 永远的怀念
潘懋元的“时中”人生
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奠基人潘懋元先生逝世!缅怀 | 潘懋元:一辈子的先生
大学教学究竟有多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