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22陈筱倩:劳动教育的研究在外国有何进展

      劳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在未来也将继续掀起研究热潮。下文将追根溯源,从“研究起点”“内容发展”“意义完善”“课堂探索”和“国别实践”五个方面,简要介绍劳动教育研究在外国有何进展。

研究起点:莫尔《乌托邦》的首倡

      莫尔是16世纪英国第一个空想社会学家,作为最早探讨劳动教育意义的思想家,《乌托邦》就是莫尔教育思想的结晶[1],在其中他明确提出重视劳动的价值并要求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

内容发展:劳动学校以及劳动谋生

      17世纪,英国一位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2]第一次将教育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在他的《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中第一位将'劳动学校’该名词明确地提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将'劳动教育’这一在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观念引入到德育教育中,使孩子们'学习从事一切诚实的劳动,不做寄生虫’[3]。

意义完善:劳动促进个人社会发展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认为劳动教育是“自然人”的一项重要条件,是培育新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他认为,孩子们应该在从事生产劳动中,具备多种思想素质,能够独立谋生,不仅掌握了劳动知识还热爱自己的劳动[4]。

      裴斯泰洛奇,瑞士教育家,他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首次付诸实践,他从某种程度上认为此方式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改善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5]。

      马克思、恩格斯都论述了只有将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才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5。

      苏霍姆林斯基也清楚地指出,'劳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5。

      马卡连柯在其教育实践中一直坚持生产劳动,他认为'国家是劳动者的国家,没有劳动者就没有食物’[6]。

课堂探索:增强实践性并衔接社会

      国外劳动教育实践的研究中,格林·豪斯提出,在课堂中,老师要善于把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将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使他们能够充分地投入到劳动中去,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兴趣,以此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7]。

      乔恩(John Schmidman)认为,基于大学的劳动教育计划,是为了培养工会会员履行其组织和公民职责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让他们有机会获得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8]。

国别实践:结合国情形成具体方案

      学者陈波涌和黄鑫楠也通过分析各国劳动教育开展现状,发现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的初级阶段劳动教育,都是从政策,课程,实施方法,考核和评价等方面来进行的,而且都是以实践为主,注重合作学习[9]。

      德国教育界认为,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的良好态度,是他们未来走向社会的先决条件和准备。德国的《劳动教育学》注重实践性,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了教学走向社会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实践活动的核心,而老师就是“助产师”,当学生出现困惑时,老师就适时地给予指点11。

      日本始终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他主要是将劳动教育与其它课程相结合,如道德课、社会公民课、家政课、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和意识[10]。王文静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阐述了日本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学校、家庭与区域社会等为实施主体[11]。

      前苏联对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们依据学生的年龄、学校所处的地域和城乡的不同,季节的不同,采用了各种不同的组织方式,在普通学校中实行了劳动教育[12]。

      美国劳动教育以基于花园的学习为教学策略,把体验式学习作为其理论依据,通过劳动教育类课程、学术类课程和专业综合课程,对劳动素质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培养,具体包括了劳动的四个方面:认知、行为、态度、情感[13]。

      综上所述,国外已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积极意义,并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尤其是日本、德国、前苏联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并在学校里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开展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6.

[2]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8.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08-310.

[4]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上卷[M].商务印刷馆,1978:214、262.

[5]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08-310.

[6]吴式颖等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80.

[7]Greenhaus.J.H,Beutell.N.J.Sources of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rol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1),76-88.

[8]《中国大百科全书》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47.

[9]朱平,戴家芳.学校劳动教育何以可能:四个难题及其应对[J].劳动教育评论,2021(02):26-37.

[10]李其,闫宗良.日本劳动教育课程特点及其经验启示[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2,38(05):92-96.

[11]王文静.“三驾马车”拉动日本劳动教育[J].上海教育,2020(08):17-20.

[12]崔邦焱.苏联普通学校的劳动教育[J].人民教育,1988(Z1):71+78.

[13]翟俊卿,陈郁郁,王西敏.面向劳动素养提升:美国中小学学校花园教育探析与启示[J].比较教育学报,2022(01):81-93.

高教课堂研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迪茵这么美 远足健体魄 | 中山市迪茵公学小学部开展田园课程实践活动
聊城高新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开发劳技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开设与实施
看过来!这四种课型,构建劳动课堂新模式!
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新样态的区域探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