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51陈何芳,潘慧:硕士生实习为何能促进择业

      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体验研究需要验证一些实习成效,比如去了解实习是否有利于择业?实习经历是否及如何提升硕士生择业能力等。选择是人生的重要课题,硕士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院校选择、学科选择、导师选择,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职业选择。跟以前的选择相比,择业更加复杂,也更不可能一相情愿,属于“双向选择”的性质。为了更好地就业,硕士生需要基于实习来提升择业能力。下文结合30人次的实习硕士生的访谈,从“分析研判”“辅助测量”“现实验证”和“经验积累”四个方面,具体分析硕士生实习如何提升择业能力,从而彰显出实习的教育价值。

分析研判:促使形成择业意向

      确立择业意向是硕士生求职就业的重要步骤。择业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过程。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学业以后,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入社会,选择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以获取稳定的收入,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硕士生在选择职业时,必须做好信息准备,也就是要了解形势、了解政策、了解用人单位、了解自己。而实习有助于这些目标的实现,实习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建构并检验自己的择业意向。

      S07说:“通过读大学以来的五次实习,我也对择业就业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首先是行业的选择,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互联网公司,觉得比较有前景,但是时代发展瞬息万变,但是我们就业不一定要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前进。个人的选择不必对市场亦步亦趋,而要体现自己的偏好,符合自身实际。比如相对于互联网公司,一些央企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没有996的上班模式,也能够有一定的生活空间,存在享受生活的可能性。现在的年轻人被房子和金钱严重禁锢,已经很难感受到生活的气息。经过若干次实习,我反倒觉得不那么功利和急躁了。我觉得自己还年轻,可以多锻炼一下,目前求职首选南京,以后的话也会考虑一些东南亚国家。”

      S08说:“未来我会把当老师作为一个后路,但我目前还比较倾向于去政府或事业单位,或者自主创业,我拥有这个野心,只是目前资历和经历都很浅,需要好好学习,多充实和提升自己。”

      S26说:“我不会考虑个人创业,觉得自己没有那个能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比较大的平台,无论是私企还是国企,或者事业单位。总之要看所提供的平台,以及培养机制是否完善,再就是考虑发展空间和薪资问题。”

      访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了实习的分析研判价值,也就是通过完整的实习过程,促使自己形成择业意向,并不断丰富其内容,更新自己的认知和见解,最终确立自己的择业偏好。

辅助测量:能力和心理的评价

      实习招聘中的能力测评利于硕士生择业的“人-岗”匹配。硕士生择业就业不仅考验“理想性”,更考验“现实性”,需要全面检验硕士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等。除了硕士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测评,实习单位的招聘环节也有利于实习生择业意向的优化。一方面,人岗匹配是实习生个体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然禀赋,在能力素质上存在差别,正可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因此,硕士生在选择职业时,要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充分认识和发挥自己的素质优势,以自己的特长或某一优势来考虑职业选择,为今后顺利而出色地胜任工作奠定基础。这样才能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体现对人生和事业负责的态度,以及对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精神。另一方面,人岗匹配也是实习招聘方的目标。随着人才测评理论的发展,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针对不同的岗位选择不同类型的人才。只有提高了匹配度,用人单位才能系统地处理和解决员工流动率问题、工作满意度问题、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和组织忠诚度问题等人力资源管理难题。相对于个体的主观反思,用人单位往往拥有更加完备的技术和程序,能够测评求职者的各项能力素质。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具有最前沿和最专业的能力,能够有效地筛选组织需要的人才,对接工作岗位要求与就业者能力素质水平,为实习生的“自我认知”提供更专业和更翔实的依据。

      实习招聘中的心理测评利于硕士生择业的“人-岗”匹配。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倾向、气质和性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个体在不同岗位上职业发展的潜力。个性心理特征通过自我概念、特质及动机等影响工作绩效,相对难以测量,也不易改变和发展,需要实习硕士生不断加强自查和他查。一方面,企业看重心理层面的人岗匹配。对于企业而言,技术的进步形成了当今职场专业化分工的趋势,就需要针对不同岗位要求,选择不同特征的人才。如果个体个性心理特征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就能促进个体在工作中取得成功,表现得更加得心应手和心情舒畅,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另一方面,个体也重视心理层面的人岗匹配。从人的个性心理来看,有些特质在某些方面对工作有利,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则可能不利。所以,硕士生必须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和思维方式,判断自己的特质会更适合哪些工作。例如,一个非常内向的人,可能比较不适合去做销售,有更多的不愿意和不擅长;而一个喜爱交际的人,可能会对销售工作更有热情和信心,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实际上,任何职业都有利有弊,“热门职业”不见得适合任何人,盲从和趋众除了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外,还有可能使学生忽略了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并丧失了其他好机会。当前企业招聘中普遍开展的对应聘者的心理测评,有利于增进实习硕士生对自身的心理认知,为择业提供更好的参考。

    “人-岗”匹配的理念表明,求职就业是一个雇主和求职者之间的互动过程。雇主充分了解求职者和求职者充分了解雇主,都有助于减少就业市场中的就业摩擦,以及各种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不匹配现象,从而避免学用不结合、过度教育等问题,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力测量和心理测量不仅有利于求职者找到满意的工作,也能帮助雇主找到满意的雇员,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

现实验证:择业意向实现聚焦

      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硕士生一般会考虑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等因素,会追求专业对口、薪水高、地域好,希望能发挥个体优势、有利于成才、能争取及时就业、有未来发展前景,等等。所有这些要求就组合为“择业意向”,反映了自己对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择业意向反映了“职业理想”,也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这些“择业意向”在实习中都得到了预演,呈现出“提出假设-进行实践检验”的逻辑。

      实习提供了关于择业意向的现实验证机会。通过30人次的访谈,可以发现实习促进了硕士实习生的自我认知,在择业意向的验证方面取得了突破。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通过实习,从最初的极尽理想化的梦想主义者,逐渐转变为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实习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对自身有更多的发现与认识,越来越明晰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倾向、适合取向等,从而厘清现实条件与个体的匹配度,逐渐建立起个体的匹配倾向。主流的“个性-职业”匹配模式有以下三种:

      首先是拼搏精神较强的硕士生,实习后更钟情互联网公司等新兴企业。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在经历几段实习以后,以后的职业规划是往互联网企业发展,因为当年这是最热门的行业,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薪资待遇,都是最好的。因此他们打算在刚毕业的几年内先到互联网公司打拼。这期间,他们期望能够为自己积累工作经验与社会资本,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是思想比较传统的硕士生,实习后更青睐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通过实习,最后确定自己还是比较适合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这类同学,很多都是因为自身的性格原因。正是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实习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性格并不能适应互联网公司的压力与工作氛围,出于以后对家庭与生活质量的要求,他们更愿意选择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这类比较稳定的职业发展选择。

      最后是注重生活稳定的硕士生,实习后更偏好国有企业和传统行业。这一类同学认为,国企相比于互联网公司,虽然薪资少一些,但同时压力与工作时间都会少很多,也不会加班成常态,且有固定的晋升渠道。所以,国企与传统行业也成为同学们追捧的一个选择。

     从上述 “个性-职业”的匹配模式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像是由一系列特质组成的一组乐高,每一片都反应了大脑里不同部分的运作方式,所有的特质拼起来,就建构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实习生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能明确对于职业应有怎样的期待。

      实际上,身处校园的硕士研究生,很难真正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只是听一些光鲜亮丽的学长侃侃而谈自己的经历,对那些闪闪发光而又遥不可及的工作领域心生向往。而实习可以快速了解一个行业和职业,让实习硕士生明确地感受到自己的内心:这份工作我愿不愿意一辈子做下去?发展空间大不大?有没有前途或钱途?做这样一份工作能不能支撑我过上想要的生活?这份工作能不能支撑我在心仪的城市扎根?

经验积累:指导、过滤和驱动

      首先,实习经历对择业有指导作用。硕士生在实习的整个过程中,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不断进化,择业观也日渐稳定和丰满,体现出相对的全面性与深刻性。实习中的择业动机和职业定向,直接影响到硕士生未来职业目标的选择。经过实习的历练,硕士生对职业的选择会更加理性,会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自身的理想和特长,确立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个人的择业目标。这种择业不是单纯地希望从事某一职业,而是更理解选择某一职业的个体价值和社会意义,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也凸显了实习的核心价值,即有助于实习生提升技能,增强适应职场的能力。

      其次,实习经历对择业有过滤作用。硕士生在实习过程中,开展了对不同职业种类的筛选。这就需要判断职业的性质、确定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方向,并且把环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而实习经历是硕士生知识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硕士生尽早聚焦到那些看起来适合自己的就业领域,更能明确今后的择业方向。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些年轻人并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岗位,会跨行业跨岗位求职就业。很轻易地入职和辞职,不利于优势积累。但如果不是就业而是实习,这样的“试错”就变得更加有益,通过实习尝试来淘汰掉那些“实际上并不喜欢或者没有前途”的工作。实习中也能增强辨识能力,让自己更善于识别用人单位的虚假信息和误导,督促用人单位的诚信行为。

      最后,实习经历对择业有动力作用。实习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甚至要经历种种挫折,这种经历对于择业有经验积累作用。在当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情况下,硕士生要以自己的努力大胆地去“推销自己”。比如一般都要准备求职简历,搜索招聘信息,参加人才招聘会,向招聘人员推销自己,参加招聘中的初试和面试等。这其中的挑战和艰辛不言而喻,硕士生需要克服各种困难,为谋得一份舒心的工作而努力奔走。而实习经历就是一次预演,能增强硕士生择业的压力和动力。硕士生在实习中亲历了挑战和压力,更能自觉地坚持学习,把在校学习和今后的择业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创业与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此外,实习经历让硕士生更真切地认识到工作单位的现实,促使硕士生尽快转换角色,在职业领域做到爱岗敬业和踏实工作。

      总之,硕士生通过实习能够提升择业能力。首先是通过分析研判,促使形成择业意向;其次是辅助招聘测量,形成能力和心理的客观评价;再次是获得现实验证,促进择业意向实现聚焦;最后是增加经验积累,发挥实习对于择业的指导、过滤、动力作用。上述各种意义,奠基于实习全程的多个侧面,越深入其中越有丰硕收获。

高教课堂研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友·说|丛威:聊聊大学生就业中的“不忘初心”
实习生管理制度
对大学生实习有哪些建议?
【实习指导】实习生应该知道的几件事
实习生怎样做才能被企业喜欢
大学生花4万元实习,职场捷径能“买”到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