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72陈何芳,潘慧:实习硕士生如何缓解无益心态

      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体验研究需要关注一些心理层面的现实刺激与行为反应,比如了解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无心态问题,如果有,其中的负面心态问题最终如何缓解,等等。硕士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有更多的课外时间以及更小的科研压力,因此在参加社会实习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对实习硕士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硕士生曾有过“实习没什么用”的无益心态。如果感觉无益的情绪过于强烈,显然不利于实习成效的达成。有鉴于此,下文从“分主客”“分角色”“分时段“和”分程度”四个方面,具体分析硕士生实习如何缓解无益心态,以更好地提升实习的价值。

分主客解读:

实习无用的无益情绪有心理原因

      实习中的无益心态有客观现实原因。访谈中发现,不少硕士实习生抱怨,所承担的工作似乎只是做一些杂事,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也感受不到挑战,对自身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作用。由此而产生“学不到任何东西”的感觉,产生“想学而无物可学”的无益心态。

      实习中的无益心态有主观心理原因。从原理上讲,实习生的无益感是对自己实习收获和个人前途等过度担心,从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包含着急、挂念、忧愁、不安等成分,它与难以预测有关,如果能预知实习会带来良好的未来效果,无益感就可能解除。无益感并非完全出于客观逆境,有人并无客观原因而长期感觉学习或工作无意义,常常无缘无故忧虑担心,甚至出现坐卧不宁、惶惶不安等状态,造成一定的情绪情感障碍。假如出现了基于主观心理原因的无益感,就要进一步探究背后的原因。

      无益感可能源于走出舒适圈的心理排斥。在实习之前,硕士生普遍只沉浸在校园生活之中,从小到大的校园生活,难免让人非常留念。而一旦参加实习工作,就会美化校园里的成长,从而贬低在实习中参加实践学习的必要性,人为实习没有什么用,学不到什么东西。这种心态类似于“恋旧”,也类似于离开校园而产生的“分离焦虑”,是对新事务新生活的不适应和内心逃避。于是,“新事物没什么价值”也就成了很好的接口,能抚慰自己的不适应,逃避必须做好新事务的精神压力。

      对实习新阶段的自我悦纳有助于降低无益感。实习硕士生必须悦纳学习内容的更新,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实习。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学习,就像面对自助大餐,总要去尝试一些从未接触到的美食。同时,选择一个目标,通常也意味着放弃另一些东西,不能害怕选择新事物而放弃旧事物。学习的目标必须多元化,所以要不断尝试新选择,要勇敢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坚持下去。比如,硕士生实习必须树立实习目标,让实习成为自身学习和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为实习而实习。

      重拾初心有利于降低无益感。实习硕士生可以系统地回顾一下, 你的实习目的是什么?是学校规定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是积累工作经验?是将课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是为毕业时能被对方单位留用?还是为了赚钱?实习的目的因人而异,可以千差万别,而实习的真正目的只有自己最清楚。只有明确自己的实习目的,后面的路才会变得清晰明了,也就能够对抗实习的无益感。

分角色互证:

基于日志观察成效并求教先行者

      实习生本人可以通过“实习日志”来判断实习是否无益。克服无益心态需要分角色研判实习的价值。这里的“角色”主要包含实习生本人、实习生学长等同辈,以及实习生的领导或导师等长辈。对于实习生本人而言,如果有强烈的实习无益感,就需要辨识“是否是实习初期阶段而导致缺乏内涵”,同时也要研判“是否遭遇了岗位招聘在工作内容上的欺骗”。如果不是这样的极端状况,而是普通的实习表现,就可以加强教育价值的自我确认。为了研判自己的实习收获,可以采用诸如“实习日志”等形式,每日记录下点滴收获或者心路历程,跟“在校学习”进行对比,看看实习中是否如预期所愿,在不同成长侧面有所进展。日志记录和反思分析,能够克服简单定论的情绪化,通过更长时段实习收获的积累和比较,发现实习的价值。日志和反思的优点在于,它更能突出主观性收获,能关注到非外显的和过程性的进步,从而从内在出发,增强实习的坚毅性和持续性。

      “实习日志”能提供翔实的数据来判断实习是否无益。比如,实习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可以认真开展回顾和思考:当时这个问题我是如何看待和思考的?我的看法是不是过于片面和草率?工作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和阻碍?应对困难时我的做法是什么?有哪些可以迁移到以后的工作中?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每天做一个总结:今天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开心或者值得纪念的事情?有什么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这一天有哪些不一样?当然,每周写一个总结也很好,记录本周学会了什么,完成了多少工作,把每周的收获进行一定的量化呈现,以便每周进行比较,更形象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所以,实习生要养成总结复盘的习惯,把安排给自己的工作完成后,要想想自己做这件事情,有哪些环节没有做好,有没有更快的方法,有没有可能有一个更好的方案去把这个地方给优化掉。实习生要养成写日报、周报的复盘习惯,也要随时用便签来记录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想法,平时上司交代的事情、自己工作中的错误,自己在工作中产生的新点子、新想法等,说不定未来的什么时候就会有想不到的作用了。按照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实践学习中应当会有各方面能力的缓慢提升,个体在工作中慢慢走向独立,独当一面的可能性慢慢增强。这种自我回顾就是一种复盘,不断推进自己“做中学”,把实习现象深化为学习案例,促进工作实践中的深度学习。

     研判实习是否无益的指标很多,比如处理相似难度工作是否越来越容易了,理解是否越来越深,所需要的时间是否越来越短了,工作效率是否越来越高,质量是否越来越好,同事和领导的态度是否越来越好。还有些更加客观的判断,比如书写记录、整理数据、文档排版等一些基本工具是否越来越熟练,应对工作流程是否越来越容易,对工作问题的思考是否越来越深刻,积累的工作经验或模版是否越来越多,请教同事和领导的频次是否不断下降,等等。

      实习生本人可以通过同辈和长辈的评价来判断实习是否无益。除了自我研判,克服无益心态还可以借助他人确认,也就是咨询同辈和长辈,提前了解后续实习的教育价值,或者向他们请教如何走出当前的无益心态困境。他们作为“过来人”和“局内人”,更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更真实地研判实习岗位的教育价值。实习生在工作中需要尽量多和同事前辈沟通经验,包括但不限于工作经验、人生经验。毕竟在实习工作中能接触到的同事前辈,在人生经验上肯定是更加丰富,和他们保持沟通,能够了解不同工种间的情况,不同行业间的情况,或者自己以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措施。

      分角色研判实习是否无益也有利于形成参照系,解决“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视角盲区。如果很多可信度高的人都说你对于实习价值的观点过于悲观了,那么你就要想想自己的看法是否片面。这样有助于减少自身主观性,增进评价的客观性。虽然你有可能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但把你和其他人的可信度进行比较,可能避免一些视野盲区和情绪偏执,从而更清醒地进行研判和反思。

分时段研判:

岗位内涵随自身能力成长而增长

      “起点阶段”通常难以容易产生实习无益心态。克服无益心态需要分时段研判实习的价值,在实习起点阶段更容易有“学不到什么东西”的负面情绪。此时可以尝试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业务能力很强的正式员工,领导会只给你安排一些琐事吗?答案显然是不会,公司和领导都具有理性,在录用员工、支付薪酬之后,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发挥员工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同理,从逻辑上讲,实习生的工作内容与实习生的能力相关,如果实习生尚不清楚公司状况、对团队项目缺乏了解,那就无法承担较高水平的工作任务。要提高实习生的“可用性”,公司和领导只能延长其实习时间、促进其工作参与。也就是先安排一些简单的事情,等待实习生对业务增进了解,并且也能看到实习生的效率与能力,才会开始安排有难度的任务。但是,这个“从陌生走向熟悉、从外围走向中心”的时段,最可能让实习生产生“想学而无物可学”的感觉,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只有经过这样的理性分析,才能克服实习中的情绪化,不是抱怨领导、抱怨岗位,而能分析现状背后的原因。

      “终点阶段”通常更容易克服实习无益心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硕士生更容易体验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各方面能力的迁移。古人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尤其是在“知识爆炸”时代的今天更甚之。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有限,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知识,也没有时间与精力先学会某一类型工作的知识,再去解决这一工作中的问题。我们只有在必要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我们的迁移能力来实现各种问题的解决。所以,实习工作中遇到任务,其实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与规则,实习生必须以“个案学习”的方式,注重发挥自身举一反三的学习迁移能力,在相互联系的事件之间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通用模式。

      “起点”到“终点”阶段的主要变化是迁移能力增强。实习提供了多元的知识来源与迁移机会。在实习工作中了解到的东西能够真实、丰富地反映相关现实,从而使你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更好的反应。所以在了解过程中保持头脑极度开放,向可信的人请教,始终是有帮助的。学习得越多,迁移的可能性越大;直接经验越多,直觉判断越灵敏。因为做事情首先需要了解相关事实“是什么”,然后也考验个体对事实背后的因果机制的宏观理解,进而才能根据这些知识来确定行动计划,决定“怎么做”。这种“迁移”需要反复权衡不同的可能性,以设想如何实现符合你愿望的目标;需要综合权衡直接结果、后续结果和再后续结果,而且要兼顾短期结果和长远结果。所以,实习能够直接参与行业职业企业的运作过程,有利于实习生学到实践知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得到提高。实习还有助于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际中体会理论并运用理论。实习生也能够打开视野,增长见识,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的重要性,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硕士生实习前做好心理准备有助于缩小“起点”和“终点”间的鸿沟。硕士生应该在实习前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因为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实习硕士生要经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在学校接触的世界终究是美好且理想的,但进入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环境中,自己的三观可能会不断得到刷新甚至是直接崩塌,而自己又无能为力。这时就需要调整实习心态,不要存有“眼高手低”或者“好吃懒做”的心态。在实习前可以询问学长经验,提前了解一些职业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将自我认知与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适配,找准自己的最佳位置。实习生只有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调整心理,各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去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接纳,维持生存进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分程度调适

研判焦虑程度原因做出岗位取舍

    克服无益心态需要辨析焦虑的程度。焦虑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与之相反的情感形式是企盼。当实习生产生无益感,陷入“学不到任何东西”型焦虑,应当反思一下焦虑水平是否过大,以及这样的焦虑是否客观,尤其要判断“严重恶化趋势”还是“明显利好趋势”,以此决定应对“焦虑”还是“企盼”。同时,焦虑的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迅速地采取各种措施,紧急调动各种资源,以有效地阻止现实或未来事务出现严重恶化的这种趋势,使之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可见,焦虑本身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感反映,但是过度的焦虑或过弱的焦虑就会形成情感性或生理性疾病,表现出持续的无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或无现实依据的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感。适度焦虑促进反思,有利于推进问题的解决,比毫无反思、缺乏忧患意识要好;但也要警惕过犹不及,因过度焦虑而失去正常的学习状态。

    焦虑程度的判断可以采用类型划分法。第一种类型是容易焦虑但可以有效调节的实习生,能够敏感地感受到实习无益的心理压力,并逐渐产生实习焦虑,但自身可以有效调节,使焦虑不至于影响身心,甚至能将部分焦虑转化为学习动力。对于能够有效调节学习焦虑的学生而言,焦虑并不会影响其表现,相反还有很大概率“化焦虑为动力”,通过焦虑和压力来倒逼学习行为。这种状态下的焦虑,要么通过一定的途径得到释放,要么转化为压力和动力,没有损害实习表现。第二种类型是容易焦虑但不能有效调节的实习生,对于实习无益的心理压力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实习焦虑,进而影响自身的情绪与表现。他们容易怀疑实习的价值,夸大自身完成实习任务的能力,而降低自身对实习工作的信心与表现。第三种类型是不容易产生实习焦虑的学生,对于实习无益的心理压力的增减没有特别的感受,会比较理智的看待实习问题。他们能够保持不慌不乱,按自己的实习计划执行,不会因此而怀疑否定实习。当然,“不焦虑”除了这种“准备充分且能接受现状”的类型,也可能会包括“无欲无求”的“躺平”类型,没有明确的实习目标,也就不焦虑实习是否无益了。“因悦纳而不焦虑”是很好的学习状态,表明在目标、规划、方法等方面表现俱佳。而对于“因盲目而不焦虑”的类型,则反映出实习目标虚无问题,表明在规划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缺陷,需要多方面的帮扶。

    情绪开解有助于应对实习无益的心理焦虑。如果是主观性原因引起的焦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寻求开解。首先是自我开解,需要合理看待自身负面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进行情绪调整。其次是亲友开解,需要向父母和朋友倾诉,主动获得安慰和鼓励。最后是专业人士的开解,比如向领导同事以及学长导师等请教实习技巧,着重解决方法问题。情绪开解需要建立正确的求助观念,当实习无益的心理压力较大,自身无法排解时,应懂得向外界求助,不要认定寻求帮助就代表自身有问题或者比较丢人。

    注意力转移有助于应对实习无益的心理焦虑。要理解“欲速不达”和“功夫在诗外”,注重张弛有度,合理安排实习与生活。不能让实习占据生活的全部,也需要适当的人际交往和娱乐休闲,来放松紧绷的神经。在非实习领域的参与感、归属感、成就感,也能增强实习生的整体信心水平,利于迁移到工作领域以对抗实习焦虑。

    克服无益心态需要区分焦虑的客观性原因与主观性原因。如果经过分析,发现该实习岗位存在诱导欺骗、本身的确没有技术含量,那就应当及时止损、退出实习。提醒自己以后需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避免被招聘广告所欺骗。如果实习岗位本身有学习价值,那么就应当分析引起焦虑的主观性原因,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逆境。

      实际上,尽管不少实习生对工资待遇和“打杂”的身份抱有消极情绪,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实习更能便于他们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让自己的求职简历变得充实生动。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习,会帮助你了解你希望从事的职业的“真面目”,提前做好继续坚持或者转行的准备,也是为一些在校生毕业后的正式就业铺路。所以,实习有很多潜在的教育性价值,可以让人收获很多。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做过几份实习之后,实习生宏观上对这个行业有了非常清楚的了解很认识,知道这个行业的产业链是怎样的,这个产业链中有哪些大玩家和小玩家。中观上,你对每个职位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知道每个职位所需要的技能和所做的工作,同时了解和自己契合度最高的职位是什么。微观上,通过实习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有所提升,不管是处理数据的能力、做PPT的能力、还是做市场营销方案的能力。最后能通过实习,在这个行业中获得一群朋友,得到自己在这个行业内第一份人脉关系,并且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同等,都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总之,硕士生实习中面临无益心态需要克服。首先是心理性解读,理解实习无用的无益情绪源自多种心理成因;其次是分角色互证,基于日志观察实习成效并求教先行者;再次是分时段研判,认识到岗位内涵会随着自身能力的成长而增长;最后是分程度调适,研判自身焦虑的程度和原因而做出最终的岗位取舍。上述各种举措,有利于硕士生缓解自身无益心态,在实习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高教课堂研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四了,我患了“失业综合症”
实习生一定要签三方协议吗
避开9大错误心态
护理专业去什么医院实习比较好?
实习是完成转型的过度过程
高薪屋檐下:大投行里的小年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