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28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的镜花水月

“专业对口”的简单理解是“所用即所学”,也就是大学阶段所受的专业培养与外部岗位需求相一致。这种一致性,能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机会。因此,很多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当前“专业对口”似乎开始慢慢地被历史的风沙所掩埋,为什么“专业对口”越来越成为镜花水月呢?

从表面上看,就业不再“专业对口”,似乎是个人兴趣使然。比如学生因为不喜欢而抛弃原专业;或者想找更高收入、更体面、更轻松、工作地点更好的工作而放弃原专业。但是,这些个体因素只是“冰山一角”,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改变,才是影响“专业对口”的更深层原因。

一、“专业对口”的历史起源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借鉴苏联“专业化”高等教育体制的基础上,高等院校根据教育部门的统筹安排,设计相应的课程规划,开展配套的教学和实训,最终不多不少、不偏不倚地培养出符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这是出现“专业对口”的最根本的制度性原因。某种意义上说,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运作中,这个特征仍然十分鲜明。因为“专业对口”长达半个世纪的运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内部肌理,成为公众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在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中仍然有着根深蒂固的持留。

二、“专业对口”的历史发展

与新中国高等教育初期的“专业对口培养”相一致,大学生就业也实行“统包统分”政策。这种入口与出口环节的“专业对口”,最终都是为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具体来讲,1996年以前,出于人才流动、资源调配和协调不同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利益的宏观考虑,大学毕业生都是实行统包统分的制度。也就是根据毕业生的籍贯、学业成绩和专业,调配到相应的用人单位,因而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三、“专业对口”的历史沉沦

但是自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来,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今天,片面追求专业对口既不明智,也很难成功。麦可思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近五年维持稳定。不同学科的相关度,医学是93%,教育学是84%;最低的是农学,只有57%。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占38%。从专业相关度的100%到66%,“专业对口”的沉沦趋势清晰可见。

四、“专业对口”的思维局限

虽然“专业对口”在我国曾经是一种事实,但这种提法本身并不够合理。因为市场上需要的是工作能力,而不是工作人力。《周易》里说:“穷则变,变则通。”也即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必须要改变现状,进行改变。我们每一种职业岗位的需求都是随时在变化,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专业对口,非我所学则不从,那么当职场某一专业领域的岗位饱和时,这一专业的毕业生可能无业可择。且随着多元化世界的到来,斜杠青年(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越来越多,那么专业对口对他们来说可能不再存在。

五、“专业对口”的科技挑战

当前社会的人工智能(AI)化,对人类社会的就业产生了长期的、渐进的、不可逆的改造。面对全球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实现“所用即所学”难度越来越大,高等教育“出口”与“入口”的匹配更难精准。比如,AI不断“攻陷”以往人类担任的工作环节,同时也会在这环节的上下游产生一些新的职位,本科教育要思考如何才能实现学校跟市场的人才规格对接。再比如,市场上各种新产品的迭代速度都是以月甚至以天为单位,而本科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要思考如何适应这种快速迭代的社会。

        综上,“专业对口”有一个兴起、发展和逐渐衰落沉沦的过程,从历史视角更能看清其演变过程和趋势。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因此,专业对口的沉沦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范文
“专业不对口”不是什么大问题
十张图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就业发展现状与就业趋势
美国:大学生就业也难
生涯职业规划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提出个人看法
要正确看待“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