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0庄园:大学生学霸的“冒名感”从何而来?

“985废物引进计划”、“小镇做题家”一词的出现,使得大家把目光移向一些所谓重点大学的“高材生”。这些本该光鲜亮丽的高校学子对自己产生怀疑,有较低自我效能感,建立一个网络小组来互相温暖,排忧解难。其中,不乏有人是拥有冒充者综合征的“冒名效应型”不自信大学生。冒充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由保琳和苏珊娜在1978年发现并命名的。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其本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并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对于这部分大学生为何会产生这样心理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分低能或侥幸评优带来“冒名”感

在“985废物引进计划”热词的兴起中,“小镇做题家”本身就是一种“冒名效应型”大学生。很多媒体把小镇做题家的失败归结于家庭经济水平落后与应试教育双重影响因素,但如果去豆瓣小组逛一圈可能会发现,大部分自称“小镇做题家”的学生,对于“小镇”定义并非农村地区或者小城市,更多的是着眼于“做题家”,很多非小地方出身也自嘲为“小镇做题家”,对于这些人来说只是在说自己的视野狭窄,能力不足,只会做题。这部分学生就是在评价标准与真实能力脱节中产生冒充者综合征,觉得自己配不上自己上的学校。除此之外,像是高校本身的综合素质测评中,也存在真实能力与评价标准的脱节。比如综合测评中的学业能力评价可能只是测评最后几周学生速记能力、综合能力与存在裙带关系的学生工作挂钩等,都可能让学生背上一种负罪感,让学生认为自己只是运气好或者擅长人际关系而获得不该属于自己的成就。

  二、高期待与低自评的反差带来“冒名”感

如果仅仅是真实能力比不上评价获得的成就,并不足以让学生产生冒名者综合征。冒名者综合征的背后是自我期待与反思现实的失衡。如果学生觉得人生只要会做题、只要会搞人际就就挺好的,那就不会存在“负罪感”、“欺骗感”。“冒名效应型”大学生大多是期待获得成就,且自己拥有配得上成就的能力的。比如,某一门学科最后总的测评分数下来之后,学生希望获得好的分数,也希望拿到的这个分数是真的反应了其努力情况以及其真实能力的。但往往可能出现因为教师评价标准不一,学生平时“水”的课比真实的感兴趣的且努力的课程得分更高,当学生开始反思自己时,就会有一种“欺骗感”。同样的,当学生参加团体活动获奖,其本身在团体并未发挥很大的作用,其自我期待是自己在团队中发挥很大作用,自己“配得上”奖项,但在现实反思后对自己作用难以做出评判,发现依靠的是强大的队友而获奖,也会产生冒名者综合征。

  三、外在赞扬后的患得患失带来“冒名”感

不同于普通成就的大学生,这些有着冒充者综合征的高成就大学生是长期接受着外界的赞扬的。当赞扬声一直围绕着某个人,就可能出现他自我展露但不被相信以及害怕自己得不到这种赞扬因而受到批评。真诚是人与人交往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拥有冒充者综合征的大学生想要向外界求助,展露真实的自己是缺少能力而获得高成就这个事实,就要冒着被冠上“虚伪”“得了便宜还卖乖”名号的风险。同时在已经取得高成就之后,也是难以接受已有成就会被剥夺,或者总是担心未来某一天运气消失,真实能力呈现而被嘲笑。在这些复杂心态的影响下,越是担心,就有可能无形中增加努力,获得更多成就,但同时更多成就也使得这类大学生进一步怀疑自己,在种怀疑心态以及难以倾诉靠外界解决的双重影响下,拥有冒充者综合征的大学生心态也是难以转好的,只会长期不自信,有欺骗和负罪感。

“冒名效应型”大学生究其根本是从已有评价中难以看到自己的优点,以及外界过高赞誉带来巨大压力。如果不解决,将会给带来很大的心理问题。所以,无论是教师、是同学,发现身边有同学拥有冒充者综合征,都应该持一种包容心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越优秀,越容易患上冒充者综合征
杀死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是把他往死里夸
一紧张就忘词,一成功就自我否定?你可能缺了“存在力”
那些看起来特别优秀的人,背地里都在想什么?
为什么女性更容易不自信?这本书揭示了真相
看起来骄傲的人,内心可能“隐性自卑”,这里有8个表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