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14林彩燕:新高考选科失衡的表现及成因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宣告我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自新高考实施以来,“3+3” 科目改革作为新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新高考作为中国高考历史上改革力度最强的一次改革,其获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无疑都十分突出。随着科目改革的推进,人们可喜地看到新高考引起了考试招生和高中教育的一系列变化,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而且促进了高中办学的多样化和高校的专业优化。然而,新高考改革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在其实施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新高考科目改革过程中高中生的学科选择失衡问题备受关注。

选科不平衡现象无疑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首先,就学生而言,选考部分理科科目的人数明显减少,许多选考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的考生容易在高考中处于劣势。其次,就高中学校而言,这会造成部分理科教师资源过剩而其他科目教师紧缺,影响高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再次,对高校而言,为了在生源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高校降低了对部分选考科目的限制,这不仅有违新高考改革的初衷,而且面对部分基础科目不扎实的学生,高校还需额外进行“查缺补漏”,这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探讨新高考选科失衡问题无疑十分重要。下面笔者从新高考选科失衡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新高考选科出现“理科萎缩”现象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的自主选科导致了“理科萎缩”现象的产生。新高考选科“理科萎缩”的一大突出表现就在于自2014年新高考实施以来,浙江和上海地区选考理科的人数下降明显。据统计,浙江在文理分科时代,选择理科学生占比约为65%;而在浙江2017届高考考生中,各门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都比以往文理分科时有明显下降,其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化学学科,选择比例仅有50%。[1]调查结果显示,2016级浙江高中生在2017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50人选考物理,当年选考物理人数呈断崖式下降。[2]

2019年4月,我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份同时公布工作方案,采用“3+1+2”的科目模式。在新的选考模式下,考生除语文、数学、英语必考外,需要根据高校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首先在历史和物理科目中任选其中一门,以原始分计入总分,再从政治、化学、生物和地理四个次选科目中任选两门,采用“等级赋分制”。[3]这很大程度缓解了学生“弃物理”和“弃历史”的现象。“物理遇冷”问题已得到缓解,但“理科萎缩”问题却仍在存在。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如今物理已成为理工科专业的必选项,如果再多选一门化学,无疑是给自己选择了“hard”模式。他们认为,选“物化”组合的,无疑是理科学霸,在一大堆尖子生当中,分数等级差别更大,很容易成为“炮灰”。在趋易避难的选科策略下,化学的尴尬处境显而易见。

  二、新高考选科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静态赋分方式导致高考选科失衡

新高考选考科目的计分方式为“等级赋分”,即按考生的卷面分确定其等级,再按等级折算出作为高考录取依据的分值,这与以往的直接给出具体分数或单纯评定等级有很大区别。等级赋分从40分起步,每个等级赋分差为3分,浙江地区共有21个等级,第一等级赋分为100分,上海地区共有11个等级,第一等级赋分为70分,以此类推。[4]等级赋分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不同科目难度悬殊、缺乏可比性而带来的不公平问题。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科目选科学生总体存在差异,这种静态赋分的方法不仅不能实现其初衷,反而可能带来选科不平衡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静态赋分方式下,赋分时是依据选科情况在部分人群中进行等级赋分,但录取时却是在所有高考考生中进行对比、筛选。由于不同学科的考生群体情况不同,不同学科的考生即使赋分相同,其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却可能差别甚大。例如,倘若浙江省最优秀的一万名考生同时选考了物理,那么尽管他们物理水平都很优秀,在等级赋分制下仍然有许多考生只能得到低分,而若是他们选考优秀考生较少的其他学科,则有很大可能性可以拿高分。这种评分方式的局限性容易致使考生放弃难度较高、竞争压力较大的学科,导致选考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的考生数量减少。

  (二)功利选科现象导致高考选科失衡

在新高考选科模式下,中学、考生和家长都开始“精打细算”,在确定选科时往往采取“田忌赛马”的功利性策略。考生在确定选考科目时,往往除了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偏好和高校的选科要求等方面的考虑,还需要考虑到各个科目的“性价比”,即哪门科目能使自己获得更高等级的功利性考量。在选考过程中出于“趋易避难”的心理,对容易获得相对高分的科目“趋之若鹜”,而对难以获得相对高分的科目则“避之唯恐不及”。在这种情况下,成绩一般的学生倾向于选易学的科目以获得较高的分数,而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倾向于选考易学科目,因为在较多同学可以为其“垫底”的情况下,他们能获得相对较高的分数。

随着试点地区选考成绩不断揭晓,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和选考科目赋分成绩的反差也往往导致学生的选考方面发生偏移。[5]即使学生想要坚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也往往在教师和家长的干涉下“忍痛割爱”。能否获得较高的等级赋分,逐渐成为考生选择选考科目的最重要因素。因而,在功利化的选考策略下,近年来物理、化学等科目选考人数下降,而生物、政治等科目选考学生数增加。


[1]潘昆峰,刘佳辰,何章立.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选考的“理科萎缩”现象探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7(08):31-36.

[2]陈爱文,胡银泉. 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J]. 中小学管理,2017(09):19-21.

[3]彭文波,李祚山. 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科目分数转换的分析与展望[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9):26-31.

[4]杨燕燕,余文一. 改“静”为“动”:新高考赋分办法修正对策——基于浙江省物理选考现状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2):36-41.

[5]边新灿. 关于新高考选择性问题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19(03):39-4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高考 | 江苏选科数据曝光!赋分制下,为什么都不敢选物化生?
陈老师谈江苏新高考学生选科及赋分
新高考3 1 2模式,哪种科目组合最受欢迎?高中生如何选科?
黑龙江将实行新高考!12种科目组合可别随便选,仔细看 →
新高考选科,班主任:这3种组合被称为极端组合,很难得高分
4月12-16日,山东2021年高考最后选科,将直接决定着考生志愿填报院校,当慎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