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82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缘何会有“学科自卑感”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生;学科自卑感

   要:教育学硕士生在求学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种源于自身体验的“学科自卑感”。首先是招生过于随意和宽泛,缺乏规范感;其次是学习内容过于西化和理论化,带来玄虚晦涩感;再次是科研普遍重视结果,损害多元化发展的过程感;又次是学生对实践状况缺乏了解,从而欠缺学科价值感;最后是就业很难专业对口,引发学生对于学科的去留两难感。

  钱钟书在《围城》里写道:“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这一经典而犀利的论述,透露出教育学的某种“学科自卑感”。虽然我国的教育学科的发展今非昔比,但学科的不自信感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下文基于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体验,描述他们在招生、学习、科研、实践、就业等环节体验到的“学科自卑感”。

  一、招生:过于随意和宽泛而缺乏规范感

教育学硕士生的培养规模看起来并不小。以南京市为例,培养教育学硕士生的高校至少有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虽然不同大学在不同时期会有微调,但都培养了教育学硕士。以此管窥全国,可见教育学硕士生的培养院校数量较多,所涉及的院校类型可能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教育学硕士生的招生之所以宽泛,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学”这个二级学科体量巨大。普通高校一般都设有诸如“高等教育研究所”、“政策法规处”、“教师发展中心”等支持性机构,服务于本校的决策与管理。高校的各级领导,即使再缺乏学科背景,也可以自封为“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这些组织和个人,促进了“高等教育学”的繁荣发展。但这些组织和个人跟普通院系及教师相比,变动性更大,经常会随着学校的内部调整而发生一些变化,表现出诸如“高教所”的合并、裁撤等,导致“高等教育学”的招生和培养不够稳定。

  二、学习:过于理论化而带来玄虚晦涩感

除了上述所讲的“高等教育学”,其他教育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生培养主要还是“学院派”风格。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再加上教育学发展中大量使用“舶来品”,导致教育学的人才培养以西方理论为中心,注重西方理论的学习与借鉴,而忽视中国的教育状况和具体国情。这也是访谈中教育学硕士生感觉学业难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总是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西方的问题,让教育学这种实践性学科因“不熟悉西方”而显得隔膜和晦涩。而针对中国教育的部分,就不会有这么大的理解难度。而针对中国教育的部分,就不会有这么大的理解难度。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言: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中国已不是那个中国。但在教育学的学习中,似乎感觉不到时间和空间的转化,学习材料总是以西方经典为主,而较少关注“当下中国教育实践”所反映的“主义”或者“问题”。比如中国教育发展中非常独特的“党委领导”问题,以及中国历史和文化对于教育的形塑问题,在教育界仍然缺乏有深度和成系统的研究,导致学生对于“此时此地的教育”缺乏深刻领悟,感受不到研修教育学的现实价值。

  三、科研:过于重视结果而损害多元过程感

教育学跟其他学科一样,普遍存在“唯发表论”的问题。在访谈中可以发现,学术已经越来越被简化为“发表”,成为一种“终极目标”。发表等于成功,未发表但做出的其他成就几乎都会被忽略。这样的理念,不仅对于教师学术工作的全面开展不利,而且对于学生的学术成长也非常有害。在硕士生阶段,老师和学生都应当给更多的活动赋予积极意义,让这些活动成为指引学业前进的“灯塔”,比如精读书籍、做好批注、写出读后感、深入各种实践现场、写出调研报告、参加学术会议进行综述和汇报、积极参与和组织学术研讨,等等,都应当成为值得追求的目标。只有以此打好各方面基础,才能追求最终“厚积薄发”的发表。同时,“论文发表”绝不是“唯一的、终极的目标”,因为“教育学服务于教育实践”才是学科存在的根本价值,任何“非发表”的成果也应当受到鼓励,更不能因为追求发表而减少本应做出的社会贡献。

  四、实践:缺乏基本了解而欠缺学科价值感

教育学存在饱受诟病的“脱离实践”问题。教育本来是一种实践活动,以“研究教育”为己任的“教育学”,却在发展中越来越远离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很多教育学的研究过于“务虚”,甚至沉迷于哲学思辨和文字创作,不顾当前教育实践亟需理论指导的迫切需要。访谈中教育学硕士生普遍感到“不了解实践、不能感受到学科的价值”,这反映出教育学发展中“漠视实践”的不良倾向。

  五、就业:很难专业对口而引发去留两难感

教育学也存在“专业对口就业较难”的问题。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教育学研究生专业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法学。这些学科在人才市场存在较明显的“供需失衡”问题。除了学前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实践性较强之外,其他专业的“对口岗位”并不那么明显、或者并不那么容易获得。即使是“学教育学,毕业当老师”这种朴素的愿望,也要看本科专业是否符合学科要求,报考教师资格证还存在“本科属于特定学科”的限制,出现“因为是教育学,所以当不了老师”的悖论。从现实状况来看,很多教育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甚至主要针对那些“专业不限”的岗位,因为专业对口的岗位太少、竞争过于激烈。 另外,如何促进这些教育学硕士对口就业,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是教育学硕士生普遍“感觉迷茫”的重要原因:他们无法改变“教育学”发展的冲动、各院校“扩大培养规模”的冲动,却要直面就业市场“对口岗位少、专业可替代性强”的挑战。这样的就业前景也使学生在“学术与职业”选择中进退两难,以学术为目标不一定能成功读博,而且要付出“实习和兼职等经验值欠缺”的代价。闭门苦读还是从事社会兼职,成为教育学硕士生面临的一个“大是大非”问题。

  总之,教育学科跟经典学科相比,理论体系显得比较清浅;跟其他社会学科相比,实践关怀又不够凸显。教育学硕士生面临各种现实困境,诸如招生随意、学业玄虚、发表至上、实践不明、对口就业困难等,都会加剧其“学科自卑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远程教育作业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高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高等教育学的拓荒者
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奠基人潘懋元先生逝世!缅怀 | 潘懋元:一辈子的先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