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96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眼中的“水课”是什么样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生;“水课”

摘 要:教育学硕士生眼中的“水课”,在课程的内容、过程和师资方面体现出质量缺陷。首先是课程内容因低水平和走形式而“没意思”;其次是学习过程因囫囵吞枣缺少练习而“没收获”;最后是任课教师因重科研和敷衍塞责而“缺投入”。

硕士生是研究生质量评价的重要主体,尤其在课程评价领域,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对各门课程拥有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有资格对课堂教学质量作出评价。教育学硕士生眼中的“水课”,往往是那些在内容、过程和师资方面存在质量缺陷的课程。

一、课程内容因低水平和走形式而“没意思”

人们通常认为,讲授课相比研讨课比较“没意思”。但是调查中发现,当前硕士生感觉最没意思的,恰恰是“小组合作研讨课”。在所调查的A校教育科学学院,主流的课堂授课模式就是这种小组合作式的讨论课。现代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就是对该理念的践行。研究生阶段的小组合作形式与其他阶段类似,一般是课前将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五六个或三四个人。学生们一般需要提前准备好课堂汇报讨论的内容,甚至做好PPT,上课时各组轮流汇报。“合作”主要体现在汇报材料的准备过程中,比如说A负责做PPT,B负责结合PPT进行讲解,C负责讨论过程中回答提问,等等。明确的分工能够保证每个小组成员的充分参与,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非常有益;同时也锻炼了研究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但是,调查中发现这些优点在现实中并没有充分展现,反而常常被诟病。尤其是跨专业考生,最重视的就是教育学理论的学习。但在这种“各组轮流汇报”的课堂中,会感觉始终都在听和你水平差不多的人在上面讲课。一学期下来,虽然听讲的内容量挺大的,也比较新鲜。但是,数量和新鲜并不代表质量,因为听同学讲,跟自己看书的效果是一样的,都只是表层意义的表述,还是没有学到“干货”。既没有深入的理解,更没有实践的指导,好像就是把自己看书,变成了互相看对方做成的PPT。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们希望老师“深入地讲一讲”,也就是希望老师能熟练把控教学内容,运用专业的授课语言,清晰准确地传达相应教育信息,并能够对教育热点做出高屋建瓴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教育学的理论深处及实践前沿。很那种呆板机械的“小组学习”,仅仅从形式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略了研究生课堂在内容上应有的深度和有效性,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们对小组合作模式的不满常常源自“没用”“生搬硬套”“拼凑”“没有认真对待”“敷衍。”这种缺陷概括地讲,首先是同龄人汇报,因为大家水平类似而缺乏应有的思想高度;其次是汇报时间过长,教师未能进行有高度和深度的总结和提升;最后是松散合作,并不能保证参与的程度和质量。这反映出部分教师对现代教学观的理解存在偏差,过于在形式上重视学生主体,而忽视了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际上,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不同类型的高校课堂具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比如像科研方法之类具有普适性的大课,应该重视信息的传递,对于课堂组织运行的协调性也有较高要求。再比如作为高校常见的研讨类课程,就应该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同时必须保证教师的授课量,这样才能确保有师生交互过程、在交互中教师进行了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信息传递。高校教师有必要根据不同的课堂类型,采用适当的课堂模式,而不能把“学生主体地位”异化为教师不作为。

二、学习过程因囫囵吞枣缺少练习而“没收获”

以A校b院的方法类课程为例,第一学年有研究方法的“基础学位课”,每一位教育学硕士生都要选修,课程内容涵盖所有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第二学年同样有研究方法课,但以选修的形式存在,主要分“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两大类。由于毕业论文需要研究方法的指导,很多硕士生都会在第二学年再次选修方法类课程。访谈发现同学们普遍对方法类选修课表示不满。这可能是由于方法类课程更加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因此研究生们对这门课的期待往往会比较高。但是,由于授课教师只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得比较深入,而不能对这门课所涉及的所有研究方法都熟悉和擅长,因此授课效果并不能达到所有硕士生的期待。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方法类的课程本身内容较多,但课时安排比较紧张,想在有限的课时传授大量内容,很多地方难免流于表层,无法深入。

三、任课教师因重科研和敷衍塞责而“缺投入”

  当前,高校教师只重科研不重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当然有制度导向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职称考评和绩效考核机制,反映出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高校考评的真正“着力点”。所有高校外部的考评基本都注重科研和论文相关的指标,比如发文数量、国家重点学科、省级优势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等,而高校自然会相应地将指标落实到高校教师个体身上。为了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很多高校教师不得不忙于做项目、写论文。相比高校教学工作,他们更关注自己能发多少篇文章,能获得多少学术头衔。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权,这既保障了“学术自由”中“教的自由”,但也容易纵容极少数教师敷衍塞责,不认真备课和上课。比如“找几篇自己以前的文章随便念一念”,“经常提前下课,绝对不会延长时间,但有事落下的课从来不会补上”,等等。但是,有更多优秀的高校教师始终坚持科研和教学并重,在确保自身科研输出的同时,能够以课堂为媒介,为广大研究生们带去智慧的享受。

  总之,教育学硕士生眼中的“水课”,往往是课程内容“没意思”、学习过程“没收获”、任课教师“缺投入”,需要系统性保障才能提供质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施天涛 | 探索中的商法教学
【研究】如何让学生乐意学习?请用对分课堂
高校教师如何上好一门课
教育专家批评高校教学方法陈旧
信息时代的美国高校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管窥
“中国大学80%的课堂是水课”,根源到底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