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视频看来,改善跑姿有成效

最近对跑姿的感受非常深刻。

这可能是所有跟跑步相关的最新心得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方面。

每个人天然都有自己的跑姿——只要在跑,就一定有“姿”。

我从高中开始到2019年之间的数十年跑步经历中(哪怕中间有些时间段运动坚持得没有那么好,断断续续,导致连体重都坏掉),基本都是足跟或者全掌着地的跑法。

2019年,进入一个崭新的、正儿八经的、自己给自己设立了挑战目标的——时期,我基本上改为了前掌跑法。

当时这样改变,出发点,是为了“防止膝盖受伤”,因为根据计划,既然正儿八经跑,跑量必然会比以往增加,因此“膝盖要保护好”。

伤当然不常有,但是痛却时有发生。

这种不适感,基本都集中在后侧:膝盖后侧,小腿后侧,有时甚至大腿后侧。

我说过,我不是速度型的跑步者。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大学里,1500米测验的最好成绩,是4:47,这已经是跑到目的地后,累死累活的节奏。是被我的上铺(当年在学校里就参加了铁人三项并达标的同宿舍同学)带着跑才这样的。

为什么突然强调“不是速度型跑步者”这一点,是为了要说明,那种为了赶速度而加大步幅的做法,对我来说很痛苦。

坊间所谓“跑步百利唯伤膝”的说法,是有前提的。

最容易在跑步中带来伤害的,不是跑步本身,是跑姿,特别是前脚落点太远——换言之,相对于步速而言,步幅太大。

当落点远远超前于身体重心,且足跟落地,则一定会发生一个刹车力,并且发生所谓若干倍于体重的冲击力,通过腿,传递给膝盖。

而当落点在重心下方(甚至落地一刹那,在重心后方),则根本不会发生所谓的刹车力。冲击当然有,但是小了很多。

看过一期养生节目,专家这样说:

垂直下蹲提起地上的重物,腰额外承受的,就是重物的重量,如果弯腰形成一个角度提起重量,则额外承受的是重物重量的若干倍。

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支撑点(落脚点)与重心形成夹角,则支撑点向身体的反作用力,就会被放大。而支撑点与身体在一条线,即与重心基本吻合时,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与重力线一致,基本上就是承受了身体本身的重量,我们平时走路,双腿不也是扛着身体的重量吗(当然,肯定还会因为跑步时离地点较高,落下时的反作用力比走路时会大一些,但一定比落点前于重心的姿势,反作用力要小得多)。

所以,从今年10月份以后,基本上都是用足跟落地——接近于全掌落地——的方式来跑步的。不仅执行夏季训练计划以来的疲劳一扫光,而且再也没有腿部不适的情况发生。

说起来,有这个改变,还得益于从骑行中明白的道理。

通过骑行,决定性地奠定了这样的认知:骑行踏频(相当于跑步步频)的重要性远胜于档位(相当于跑步的步幅)的重要性。如果对于骑行的轮比(即牙盘和飞轮的齿数比)有所了解的话,这句话用简单的算术题就可以算清楚,这里先暂时不展示了。

无独有偶,看电影里的骑行训练,教练只关注运动员的心率、踏频、输出功率这三项,而不会关注每踏一次前进多少(轮比*轮子周长=前进幅度)。由于轮子周长是固定的,所以,每一步前进距离,是由轮比决定的。而公路车很多前盘是单盘,因此决定前进幅度(相当于跑步的每步步幅),就是由后轮在哪个轮上决定的,换言之,前进幅度,是由档位(在第几个飞轮)决定的。

再直白一点说,骑行训练,根本不在乎你的档位——也就不关注你的每一踏步的前进幅度,而是关注你每分钟踏了多少步——踏频,对应于跑步,就是步频。

我们看长跑比赛,总在说某某大牛步幅真大,以此为厉害。可是他厉害的不是在于步幅大,而是这样大的步幅,竟然还有高步频。用骑行来说,高档位竟然还能高踏频——这才是牛的原因。

所以,高步频,小步幅,不仅可以保障速度,并且能够保证尽量少受伤。

小步幅还带来一个好处,就是振幅低。振幅低,从竞技来说,当然是损耗小,效率高,从预防伤痛来说,落地距离短,冲击小,加上能更容易地做到落点在重心下,这样带来的冲击就更小。

这才是既向运动要健康,又规避运动伤害的两全做法。

昨天借着下雪的机会,兴高采烈地去拍了一个下雪天跑步的小视频。

其实,我不是为了拍雪景,是为了看步态。

冬天在午间的太阳底下跑,由于太阳很低,所以,身体投在地上的影子,差不多45度角,很容易观察自己的跑姿。

有一天忽然发现头部一直在马路牙子的边缘位置,没有明显的上下波动。这似乎与我所期望的跑步姿势比较吻合。所以,才发生了借着下雪天,拍一组动态,看看稳不稳的念头。

全程手持跑动中拍摄,这样有三种“不平稳”可以从画面中看出来:

1、持设备的大臂与小臂之间角度的稳定性,这个稳定性依赖于多年摄影的“铁手功”;

2、左右甩动带来的不稳定;

3、跑步本身带来的身体震动——也就是身体上下颠簸。

一般而言,导致“抖动”的前两个因素一定是不可避免的,再好的铁手功,也只能让影响无穷趋向于“零”,第三个因素,则一定也会存在。

从画面看,稳定性有点超过我的想象。考虑到前两个因素多少有点影响,而综合起来,还有这样的稳定性,说明跑步时的“颠簸”还是比较小的。

据说机器本身有防抖的效果,但是如果身体有大幅度的上下颠簸,我相信没有机器通过算法可以把它吸收掉的。

这个结论,跟我在阳光下,看着自己的头部一直“沿着马路牙子的边缘匀速前进”的观察,是一致的。

当然有一点要说明,昨天下雪,步速慢。对于保持良好的步态有帮助。反过来正好说明如果步幅大,则一定导致身体的起伏也加大。起伏加大,落地冲击力一定也加大。

以上才是昨天借落雪的时机,拍摄一组视频的用意。

昨天贴过这组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昨天的小文中所附的视频链接。

关于跑姿的感悟,较早前写过一篇关注足跟落地的小文,此处“足跟落地“的说法,因为落点与重心非常靠拢,甚至有时候落地在重心靠后,所以,这个“足跟落地”和“全掌落地”几乎很难分辨出来,在这个语境中,就当是同一回事吧。

在我看来,跑姿是个大问题。明白了上述道理,我也不再为“前掌落地是高手”的伪命题所迷惑了——高手中全掌落地的不是也很多吗?说到底,是不是会带来伤痛,不在于脚的哪个部位落地,而在于落地点与身体的相对位置。只有当假设“落点在身体前”这个前提戳在那里的时候——冲刺时大跨步会形成这样的姿势的,而且对于极短时间的冲刺,似乎也是必要的——这时候“前掌落地更减少冲击力”的逻辑才成立,也才对我们有意义。如果不是处在这种冲刺阶段,而是小步幅,落点在重心下,我认为根本不存在哪个部位落地冲击更小的问题。更何况,前掌落地的方式,几乎使得肌腱和小腿肌肉始终在劳累,没有丝毫的休息时间。

上面提到的那篇小文在这里:

足跟落地的跑法,没想象的这么简单

昨天晚上,Polar提示VANTAGE M又在1月19日发布了新的Firmware,已经升级了一下,不知道会有什么惊喜。

上次更新了新的固件后(记得是在12月2日,我第一个骑行1000公里的当天),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感觉gps轨迹好看了一些。

明天周末写器材的时候再说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秀我跑姿,重点看步频!
咕咚运动,分享
大学生【你真的知道跑步时脚的落地方法吗?】
步幅过大会影响跑步中的经济性
39℃
想拥有大步幅,练髋很关键!送髋到底怎样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