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跑力、最大摄氧量、跑步指数和成绩预测

 不管用什么厂牌的跑表,都遇到过成绩预测这件事。

其中,最大摄氧量可能是最常见的一个指标,几乎所有厂商都会采用它,并且用它来做出成绩预测的依据,或依据的部分。

最近,正好跟几位跑友讨论到这个话题。

一、RQ

RQ平台原来只提取所对接的数据源中的跑步数据,其他运动形式的数据,都不取。最近可能做了改变,不仅跑步数据,对骑行数据也进行提取(听起来也还合理),甚至其他运动(如有氧操,步行,力量等)只要是用与RQ对接的设备来记录的数据,也一股脑儿提取过来。但是暂时还不能点击打开。其实,我觉得光提取跑步数据就可以了。这方面见仁见智。

所有分析系统背后的算法和模型,我们一概不要企图去了解它,因此也就不要存“为什么不同系统之间有差异”这样的问题——会产生这种问题,说明你真的太不食人间烟火,还没有生活在数据时代,还不知道“算法”这两个字的法力有多么无边。你看了一眼电商平台的某个物品,随后不断向你推荐同类物品,这也是算法。

厂商(软件供应者也是厂商)顶多告诉我们采集了某些数据作为其中一个因子,但不会让我们知道具体运算法则的。

RQ是根据日常运动记录的成绩,来计算当事人的跑力。根据跑力,来预测未来的成绩。

我曾经把Garmin和Polar同时记录的一场运动,同时上传到RQ,可以设定一个主数据。这时候,未被选定为主数据的那个来源,只有原始记录值,不会统计跑量,也不会将本次成绩纳入到跑力的计算中,否则就会重复,导致不准确。

但是,不被采用的记录本身的“即时跑力”,依然是有的,只是不计入统计,对大局不产生影响而已。

问题来了,同样心率(因为用一条心率带给两块表供应,数据当然一模一样),记录同样的距离(在郊外开阔地,GPS的精度几乎没有区别,远不如城区里那样不同组件有不同的抗干扰能力),也就意味着配速相同。但是同一场运动的两笔记录,会有不同的即时跑力。通常是Polar记录的给分更高,但也有少量是Garmin记录的高。

当然不知道为什么(不是说了吗,算法!)

后来我就只上传一个数据源的数据了,用通常偏低的那个。等以后主要在市区里跑了,就换成gps表现好的那个。一场运动只记录一次,简单。

我相信用RQ的跑友都明白我在说什么。

RQ的跑力体系,我觉得比较靠谱,它据此做出的成绩预测,也比较符合实际——似乎只要努力一下,是可以实现的。

例如,它对我目前状态下的预测是:

其中,5公里、10公里,似乎都是可以期待一下的,甚至半马,也并非遥不可攀。当然现在的成绩比预测有差距,但是现在的成绩,也不是在“比赛状态”下取得的呀,特别是半马,现在的记录,是在一半E区一半M区分布时间下取得的。也就是说,差距是有,需要努力——所谓预测,当然是指要经过努力方可取得的“未来的成绩”——但毕竟还可以企图一下的。

眼下的实际成绩是:

连系统都说记录的成绩,没有认真跑。

老同志对于速度成绩的漫不经心,大概深入骨髓里了。事实上,我只对5公里的科目,会半年测试一下,其他都是在日常活动中自动取“最优值”记录下来的。难怪系统都无法判断老威究竟属于耐力型,还是速度型了。

结论是,RQ根据跑力的预测,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二、Polar的VO2MAX和Running Index

Polar的跑步指数,是衡量跑步潜力的一个非常实用的指标。

跑步指数,是根据最大摄氧量,结合跑步效率这个因子,综合得出的。它的基础,还是最大有氧代谢的能力。

之前我跟跑友说跑步指数可以理解为实际最大摄氧量的估算,这个说法不严谨。特别声明。它不同于“本次训练最大摄氧量值”,而是综合了效率的因子。

下面这句来自官网的提示,是说明用来做预测的时候,不要光看预测提示,还有身体情况。毕竟,我们都是人。有时候预测是这样,但状态不同,未必一定得到预测的结果。

Polar能提供vo2max的潜力值。

有一个测量最大摄氧量潜力值的方法:安静地躺下,用兼容的手表通过光电心率,或者心率带,来测得Vo2max值。你没看错,这个就是Polar著名的“躺测”。

这个数值,测得以后,一旦被用户接受,就在账户中,成为使用者基础生理数据的一部分。

厂家明确提示,这是一个潜力值。也许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达成。不定期地测试是必要的,这是在本月初的测试。就是上述账户中那个数值。

每次跑步结束以后,系统会根据当次跑步的效率,结合基础数据,给出一个跑力指数。

至于“效率”究竟怎么衡量,对不起,不要问我——厂家自己的算法,我不知道。

例1:一场5公里快速跑后,得到的跑力指数较低,配速4:39@hr166。

例2:一场接近MAF180线的长时间放松跑结束后,跑力指数较高,pace6:08@HR132。

有的朋友说,这说明老威的有氧能力比速度能力强。

总之,跑力指数是随着运动的形态而变动的。至于怎么变的规律,是否是线性的,没有仔细研究过。

Polar的Running Performance Test我试验过几次,得到的数值,才是“针对本次训练所得到的数值”,也就是“训练达成”而不是“潜力”。这点跟Garmin很类似。

我比较喜欢Polar的一点,是它既可以得到潜力值,也可以通过实际测试得到的“当初训练”实际值。

我做了不同强度的测试,都没有到最大程度(不敢,怕一个人在人烟稀少的公园外圈,力竭之后,在半途中挂掉了没人看见),最接近潜力值的一次是这样的:

这样看来,躺测得到的“潜力值”还是比较靠谱的。

我觉得,Polar的这个Running performance test,真的是很良心的一个功能,真应该下放给所有同厂跑表。这似乎应该是以“跑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好了,用了比较大的篇幅说了Polar的最大摄氧量。它是单独存在的一个概念,而不能说Polar只有跑力指数,没有最大摄氧量。同时,跑力指数,是在最大摄氧量的基础上,综合了跑步效率得出的评定——重点事项再说一遍,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也是根据厂家的资料来学习的,至于如何得出——即算法,那是厂家吃饭的工具,怎么可以告诉我呢?请莫开口问为什么,要不然,你真的生活在虚空里,不食人间烟火了!

至少,在我看来,它这个最大摄氧量综合跑步效率的逻辑,看上去是有道理的。

那么它做出的预测呢?(下图是当下与基于3月1日的跑力指数做出的预测对比)

天哪,似乎比RQ的激进一些,但应该还是看上去没有那么吓人的样子。

三、Garmin的预测

我很怕看Garmin的预测,因为每次都会深受打击。实在讲,我自从2014年用Garmin开始,从来没有动过我应该去达成它的预测那样的念头。

有位跑友说得好:

他说(原话):

佳明手表估计完赛成绩永远比实际好挺多的,诱惑跑者一步一步发挥潜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反正我一直抱放弃的态度——因为我如果企图去追逐那个预测,夫人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哈哈!

我们看看它给出我当下状态的预测,我看了浑身发抖。

如果我有朝一日达到它预测的目标了,我感觉——即使老威对速度成绩并不热衷——也免不了要“范进中举”了,可惜没有一个叫张屠户的岳父,可以一掌将得了失心疯的女婿拍醒!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我的理解和使用心得,Garmin的最大摄氧量数值,应该是指“训练最大摄氧量”,跟Polar的Running performance test得到的“当次值”类似,并非Polar“躺测”得到的“潜力值”。

有一个现象可以佐证我上述说法。

一般Garmin的跑友,大多说过或者听过这样一句话:用最大有氧配速来跑,逼出最大摄氧量。

这就是“当次训练达到本人最大摄氧量的顶峰值”的意思。实际上有氧代谢能力的积累,是靠大量有氧跑来打基本功的,但是让它呈现出最大峰值,的确需要达到“最大使用状态”来达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到这个最大使用的程度下,将其“逼出”,是说得通的。

所以,在训练中,如果你的佳明跑表上更新了最大摄氧量的数值,是你的最大有氧训练强度上了一个台阶,是不是达到你的潜力天花板了呢?不好说,也许还有余地,也许已经到顶。

如果非要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不可,那就斥巨资进一趟实验室吧。

====================================

作者:老威修斯william,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位身边的专家级“教练”,让你的每一次跑步事半功倍
实测8款智能手表,心率、步数、热量测量谁最准?
Garmin跑表的强大功能,99%的跑友都没用全......
你是大猴子还是小猴子?
迪卡侬, polar Garmin 无线频率
如何准确知道自己的最大摄氧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