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是相近,越不相容

这个“相近”有多种含义,包括物理性的空间距离相近、人际关系相近、所从事行业相近、社会层级相近,甚至连年龄接近,都在其内。

相近的人不好相容的最典型的例子,历来所谓“文人相轻”的说法,应该算一个。大致就是“文坛”里,处在这同一个“坛子”的“同行”之间不肯相容的意思。

凡是有“坛”,就有江湖。要不小说里江湖组织常常叫“坛口”或者“总坛”、“分坛”地叫呢?

同在一坛,凡是同地的,容易发生不相容的情况,而远一些的,即使是同行,也许相容性就大一些。所以常常有“此地被封杀者在彼地却很吃香”的情况发生。

同单位的人,见到他人所得比自己多,就容易发生矛盾,严重的甚至导致拆台。而一般不会对远在万里之外的Bill Gates所得甚多而发起憎恨,去拆他老人家的台。

甚至没有什么利益可争的、同在一城的跑团,据说互相也会拆台,而不会去对基普乔格的训练团队拆台——那个实在太远。

以此类推。

不仅仅是有坛子有江湖的地方,甚至小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亲戚、朋友间,甚至一个锅里吃的家庭成员间,其实也是如此。

譬如,在小孩子求学阶段,要学某种技能。凡是初学,必然踉踉跄跄,错误迭出。而这当中,最乐意给与鼓励和赞美的,往往是老师,对大多数家庭而言,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支持程度落后于老师。而当事人的兄弟姐妹,往往是最猛烈的嘲笑、奚落和批评的来源!

在这个场景中,父母表现如何,视乎父母的教育程度和认知高下程度而定:认知高明的父母,对于儿女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稚嫩状态时的鼓励,可能与老师不相上下。而认知低下一些的父母,可能会居于下一等——即免不了也有讽刺、打击的行为。

所以,做父母其实说起来也没有多难:多一些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鼓励,而不是打击,就是非常好的父母了。

凡是愿意鼓励他人的人,通常其聚焦点,都是对方的长处,或者虽然还构不成“长处”,但比昨天已经有了进步。所以,即使看到对方的失误处,首先坚信对方是能够掌握正确技能的,其次是在鼓励的同时告诉对方如何修正失误,使接下来能够做得正确。

如果一个小孩子在刚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指责ta走路不稳,我相信ta就再也没有兴趣学习走路了。这一点,做家长的本能都是鼓励,以“我们摔摔大大”(指越摔打,长得越大越结实的意思)之类的话语,鼓励孩子在不断的摔倒中,学会走路。

之前我说过这样的话,把孩子比作一棵小树,如果是在一个充满讽刺、否定、指责的环境中成长的,那么这棵小树长歪了,是大概率事件。假如侥幸没有长歪,甚至还有所成就,那么是在克服了那种环境的堕落之力后,余下的那点向上之力所带来的。

很不幸的是,很多家长,都在不知不觉中发出这种堕落之力。有时候,甚至家中年长一点的兄姐,也会成为这种力量。

上进之力强大的当事人,在克服了这种堕落之力后,还能有所上升,有时候甚至会放大这种上升力量。于是,有的人喊出“赞美困厄”之类的荒唐话!“困厄”就是一种磨难,就是阻挠我们上进的力量。要感恩和赞美的,是当事人自己,是当事人那不甘堕落的心。人克服了困厄而把自己磨炼得更坚强了,是人从经历困厄中变得强大了,但困厄本身还是一件坏事。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如果我们参与了一场对持刀行凶者的制服行动(过程一定是惊险和艰苦的),通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的胆识、面对歹人时如何处置的经验,都得到了增长,自己的能力提高了。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说遭遇持刀行凶者(道理如同我们遇到困厄),是一件好事。更不能说有持刀行凶者存在(有困厄存在)是一件好事。

职场上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常说,老威对人的赞美和鼓励很真诚(甚至用“花式夸人”来概括)。坦率说,在某些极少数的特殊场合,面对不熟悉的人或事,也有出于礼貌的意思。但是在那些不是非如此做不可的场合,能够说出来的赞美,或者鼓励,的的确确是真诚的。因为我始终觉得对人的赞美和鼓励——尤其是对小孩子的——太珍贵了,珍贵到真正能对对方有护持上进心的作用。

因此,很多小孩子跟我都很有善缘。

我很高兴地看到,这种习性再往下传,就变成了后辈的“先天”。

小学和中学时期,照理是最容易在同学中间发生竞争的年代,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时候却是这样的——

有一次,家长说到过去很出挑的几个孩子,现在好像家长会上老师提得少了,“是不是现在不大好了”?孩子当即纠正说,他们很优秀的,怎么说他们不够好了呢?

还有一次,孩子高中时。与孩子同在年段第一梯队的一位同学,周末一大早要从东南三环外的他家赶到北大去参加一个培训班,儿子跟我说,“爸爸能不能明天去送送他,我跟你一起去。他们家好像没人开车”。这位优秀的同学,一直被儿子口中昵称为“X爷”,表示对其学识、人品的佩服。后来上本科时,他们分别在相邻圆明园的两所高校就读,周末经常互相串串。多温馨!

始终保持“乐见人成,乐助人成”的秉性,能见到很多赏心悦目的事情。看到赏心悦目的事,毕竟是快乐的。

老威对于年少时被打击的记忆,有两件事印象特别深刻。

一是在求学过程中,眼睛近视了。那时候的亲友,有“走读书人之路”的认知,是不多的。绝大部分身边的人(包括亲、戚)往往有“书还没读完,眼睛就坏了,以后连口饭都吃不上”的担忧——其中个别人,则不是“担忧”,而是“讥讽”。

他们所谓“吃不上饭”,是指“干不了农活”,而干不了农活,在他们的认知中,也就等于没有了活路。我的答复是:用不着讥讽,我将来一定做戴着眼镜的工作。

第二件印象深刻的事,是少年时期学骑自行车。那时候,骑自行车跟现在会开高铁一样,而家里有自行车的人家,那就跟现在家有劳斯莱斯差不多。我因为一直住校,没有机会学骑。难得放假时企图借同学家的车去学,免不了摔跤。在同学和外人看来这很正常,但关系近的同辈,往往不是鼓励,而是“你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啊,连个车都不会骑”之类的打击。对这种打击,我的态度是:我将来是开汽车上下班的,不是骑车。

本世纪初,当我决定结束在外的生活,回到北京陪同孩子一起成长,随后开始自己驾车。真是老天有眼,在2003年爆发的那场非典大潮中,因为出行者变得甚少,北京宽阔的马路上显得十分空旷,自己驾车几乎有“一马平川”的感觉。在全市小学停课的那个时期,我每天中午驱车往返20公里,给在家独守的孩子送午餐(绝大部分餐馆都歇业了,只有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快餐还开着),在马路上享受飞一样的驾驶乐趣。而这段“中午往返20公里给孩子送餐”的经历,成为我记忆中最为甜蜜的回忆之一。再往前的一两年,每年凭着一本《博物馆通票》把城里城外的博物馆,都跑遍了——以至于到现在,孩子每到一地,无论国内外,都喜欢逛博物馆。

非典之后,私家车保有量井喷,开车出门就没有乐趣了。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成长以后,的确是做“戴着眼镜可以做的工作”,和“自己驾车出行”。但我依然学会了骑自行车,并且在随后的数十年里,骑行成为最喜欢的户外活动之一。

动辄对他人打击、否定、嘲讽的,分为两类。

一是出于关心,但是因为自视太高,相应的显得对对方没有信心,总担心对方会出错。所以,“不许对方乱说乱动”,对方不管做出什么举动,就不假思索地予以制止,进行干预。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父母对儿女,长姐长兄对弟妹,或者家中强势的配偶一方对另一方。

这种行为不能认为是恶意,但也是“愚痴”。因为在儿女小时候,父母为其包办作主,无可厚非。但当儿女成长了以后,家长就要逐渐退居后台,要对儿女有信心,让他们登台,让他们演出生活的主角。

同理,长姐长兄对年幼的弟妹,这样包办无可厚非,但如果几十年之后,弟妹已经非常强大了,甚至成长为凭兄姐的认知完全不能覆盖的类型的人了,还去遇事就阻挡,就横加拦截,不是愚痴是什么?

至于配偶间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也是这样百般兜底的做法,那属于周瑜和黄盖的心态,随意。

对于这类情况,打个哈哈算了。尽量保持距离,相互间不要讨论深刻的话题,在一起聊天,也就——你看今天这天气,嘿嘿,哈哈哈,刚才还下着雨呢,现在就,哦对,现在也还下着……

还有一种情况,譬如张三动辄否定、嘲讽李四,则往往张三打骨子里厌恶、不认可、仇视李四。这种不认可,有可能是针对李四这个人,也可能是张三的认知太落后所导致。

与前一类基本是因为愚痴、但并非出于恶意相比,后一种情况的对人“嫌恶”,则大体属于“恶”的范畴,相互之间没有善缘。如果被嫌弃的李四,反复向张三表达善意,却依然不能改变对方动辄否定和嫌弃的态度,甚至把张三表达的善意,视同你就低ta一等,因而不礼貌、不善意的举止变本加厉,不加收敛。这种人,就直接从生活中删除即可。

绝对不要试图通过讲道理去改变一个人,更不要试图通过自己低声下气的卑微态度来感化对方。双方认知不同,就如同在不同的空间里隔空说话,声音也许模模糊糊能听到,但要论听明白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可能。

=======================

作者:老威修斯,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贤惠福几代 愚痴负多重
读《千金食治》的一点感想
宽容处世
唐刀刀法之《辛酉刀法》起手四式
笑对困厄
一日禅 藏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