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朋友圈”之所以容易撕裂,是因为在一起的并不都是“朋友”

 有的人见到别人对自己取关,会很不高兴,我很奇怪。在我看来,除非点对点的联系还属必要,否则,别人就算把我删掉,我都很高兴。。。。。。热烈欢迎在时过境迁之后,他人将我从其“好友/联系人”中删除。

微信恐怕是当下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最深入和最广泛的一款手机应用。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太多(会不会过多?)的生活内容被挪上线,以至于线下生活空间日益局促的情况下,人们几乎没有不用微信的。无论职业,无论城乡,无论老幼,无论男女......几乎都用微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微信里添加联系人的那个功能叫添加“新的朋友”,联系人组成的那个社交圈,叫“朋友圈”。之所以我特地矫情这个细节,因为微信还有一个通过手机原有的联系人添加为微信朋友的功能,依然叫添加“手机联系人”。这个事情我早就注意到了,总觉得有了微信以后,建立联系的都是“朋友”(关系密切),过去手机建立通讯录时代,互相留下联系电话的,都叫“联系人”。联系人这个称呼,不具备关系紧密这样的特征。

01

“联系人”和“朋友”是有区别的

从“联系人”到“朋友”,在微信来说,成功地确立起“社交”这样的概念,事实上,“社交”正是微信最大的纽带。譬如说,发红包,显然是一个社交性很突出的动作(家里人之间发压岁钱我们都很习惯,你总不会给路人发压岁钱吧----“家人”就是一个封闭的社交圈),而以开放式为特征的,不形成社交特色的生态,就没有办法把红包做得多好,除非给“路人”发压岁钱。

所以,习惯用微信的人,也就把所有联系人都叫朋友了。

传统上,“朋友”的范围本来是不大的。广义的朋友中,高级的有“同道”,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们;标准松一点的,起码在价值观上高度趋同,那也是朋友;再不济,在一个时期内,共同做一件事情,在行事理念上近似,姑且叫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所谓“同路人”吧。再往下,仅仅是因为一个客观条件使得相互成为联系人的,叫做“朋友”,实在是勉强。

狭义的朋友定义:无论身在何处,在任何时候,在有着共同认知或相互认可对方认知的前提下,都愿意保持交往、相互护持的人们,并且双方均愿意将关系长期维系下去。这是狭义的纯度最高的“朋友”

02

“朋友圈”中“朋友”的来源

在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来源,大致有这么几种:

1、从远在无微信时代就建立起来的交往人。这些人一部分转成了微信“朋友”,一部分坚持在手机通话联系。

2、工作中的同事,无论同事关系存续,还是不存续,因为上述的志同道合、价值观趋同、行为方式互相认可等三种情况,愿意保持着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带来愉悦感的。

3、把微信用作一个工作上使用的工具,因此有关联的、必须加的工作内部同事。

4、工作关系导致的外部合作者联系人。

5、某个场合(如参加会议,聚会)相见的陌生人,出于礼貌主动加人,或被他人申请加友,而成为“朋友”的。-----这是当面的陌生人成“友”

6、某个自己的熟人,面对他人的一个询问/或求助,不能回答/或不能提供帮助,来寻求你帮助的,拉成小群,算作引荐,并由“本人”与远程的“他人”直接“加友”的。------这是不见面的陌生人成“友”

我想微信里的联系人大致就是这几种来源了。

03

“朋友圈”太容易撕裂,是因为没有趋同的价值观做基础

我第一次听说朋友圈撕裂这个表述法,是在春夏之交的疫情比较严重的时期。那时候,无论是对疫情的看法,对疫情治理措施的看法,对女作家日记的看法,对归国人员不守规则的看法,等等等等,无论什么话题,都容易引起撕裂。撕裂之狠、之猛,史所罕见。人人都成了李元霸,双手有千斤撕之力。

微信朋友圈/交流群撕裂是正常的,我们看看“朋友圈”的人的来源,如果这样一个毫无思想共鸣基础的人们所组成的在线群体,能够毫无冲突地风平浪静地相处,那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既然我们上面所说这个“朋友圈”不是真正意义的“朋友”的“圈”,也就意味着这里面的联系人们,不一定是自己的志同道合者、价值观趋同者、行事同路者,则就意味着这个“圈”里也就不都是“自己投缘的人”。微信的开发者之前升级了一个朋友圈权限的功能,有一个“仅聊天”,就是一个很好的改进。

这个“聊天”一词,其实改成“点对点说话”更好,因为“聊天”在生活中也是要点感情基础的,不相投谁跟你聊啊?那种毫无私情来往的,只能算是“说话”,谈不上聊天。毕竟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群里有很多言语往来,但与对方之间的个人对话,从来没有一句。

04

“发朋友圈”的英文是这样说的

在一档英语节目中,我学到人们常说的“发朋友圈”,英文叫post a moment----发个动态。其实在qq里,就是叫发动态。似乎这个表达更确切。因为你发的,是一个关于你自己的动态。而且,就算你发到那个朋友圈,我相信你也知道,其实可能很多人是并不看见的,我相信任何一个人的微信里,都有“不给看”和“我不看”这样的设置。

换句话说,你完成的只是一个发到公共场所去的动作,观众可能是漠然的,压根对你没有兴趣,你说这样是朋友吗?假如放在现实生活中,你有事情,跟一个朋友说,他完全没有听,甚至完全没有兴趣去听,你会不会对这样的朋友火冒三丈呢?所以在“朋友圈”里发一条关于你自己的新闻,只是“发”了而已,不具备“向朋友们散布”这样的特点,严格来说,也就不叫“发朋友圈”了。

反过来,阅读者也有选择看不看你的内容的权力,如果成了你的“朋友”,就一定要读你,万一你每天发垃圾,人家也不得不看,那只好把你从清单中消灭了。

05

既然是“圈”,就有社交的礼仪

微信或者其他的交流/聊天工具,其实还是以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为基础的,因此也遵循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规则。我个人觉得,守好一定的规则,才能真正让这个方便的交流工具对使用者有益:

1、朋友圈是个开放的公告栏,其效能就如同在十字街头贴告示一样的,那么有的内容对不同群体有所分别,是对信息接收者的尊重。譬如,我自己经常对家人圈里的孩子们做一些屏蔽,为了不拿他们还不该关注的话题而浪费他们的学习时间,而且跟孩子们都明确说的。

3、有些没有共同语言但暂时必须保持成联系人状态的,在朋友圈里主动取关或者被关,都是正常的。有的人见到别人对自己取关,会很不高兴,我很奇怪。在我看来,除非点对点的联系还属必要,否则,别人就算把我删掉,我都很高兴。我有几个对其为人比较认可的联系人,他们从一开始朋友圈对我就是取关的(我对他们是开的),我也一早就发现了,但是他们中有的还是我在逢年过节时都会主动问候的人们。

3、不在别人的分享主题下面,留下与贴主或转文观点相反的评论。因为这个圈子比生活中任何一个圈子都来得杂,来得自己无可选择(譬如价值观很不同的人,但因为某种原因与你成为微友),所以,在这个圈子里来“求同”,那真是一件辛苦和徒劳的事情。

人的骨子里免不了都有“是己而非人”的特性,与自己不一样的,就有批判、纠正、说服对方的冲动,即使不说出口,看的时候在心里起反对,摇摇头,都是可能的。而人还有一个特性是自卫心态,你只要说我,我就要抗辩----即使善于自省的贤人,说完全没有自卫心理的,我相信极少,贤人之所以是贤人,不在于ta起不起一些不当的心思,而是一起不好的念头(如抗辩),能马上自省----而痴人起了不好的念头,就任其泛滥。

4、遵循各种场合、对各种人、各种话题上应有的分别。我记得早年跟团队说过这样的话:既要严肃又要活泼,这个分寸的把握在于看各个场合而定----办公室内外不一样,工作时间和工余时间不一样,会议室内外不一样。如果在会议室时拿出登山团建时的羊癫疯做派,或者一场球赛上,你拿出跟客户谈判时的嘴脸,那不仅不合时宜,甚至是愚痴了。

有的人在朋友圈里经常晒各种与工作有关的内容,我认为这个是应该有所分别的:有些是要广而告之的,如公司宣传,这个就不仅要晒,而且可以大晒特晒;有的晒各种工作场所,办公室多敞亮啊,花草多美啊,也没大碍;晒各种工作的电脑屏幕,就值得商榷了;更不妥当的,有的甚至把工作矛盾弄到交际圈里,而且不做模糊化处理----哪怕抽象成一种普遍现象,使不知情的阅读者不能反向解析到你的集体也好啊----而是直截了当,甚至精确到“我的经理”,那就大大的错了。

所以,从社交礼仪上说,其实很多人并不真正懂得怎么用微信。

我基本上对微信“朋友圈”和讨论群对自己设置这样的规则:

1、转发要认真。他山之玉,攻我顽石。别人好的文章,转发也是一种功德,但前提必须是我仔细阅读过,并且对文内观点深刻共鸣的。

2、关注健康和个人爱好,如体育运动,摄影,阅读,厨艺等等。这是原创的主要内容。

3、个人感想,纯粹是自己的想法(如本篇)。

4、对他人发帖或转发的内容不认同时,不提出反观点-----再次强调,微信“朋友圈”既然不是完全由自己选择而建立起来的交际圈,因此内容可见的很多人不是非要答复不可的,也不是非要求同不可的。

5、热烈欢迎在时过境迁之后,他人将我从其“好友/联系人”中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网友线下交往将成为主流社交方式
人应该和层次相当的人在一起
微信朋友圈——从社群社会到价值群体社会转变的加速器
社交规则:人际交往要稳定,最怕突然地消失
"避免无效社交",是最愚蠢的思维方式
社交规则:最高明的处世方式,是总能把他人的恶意当成好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