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九)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如有必要复习故事背景,请把下列链接毛起点: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一)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二)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三)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四)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五)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六)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七)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八)

苏轼在杭州工作期间,其实运气十分不好。一边是水灾、旱灾、蝗灾,一边是沉重的赋税和王安石新法实施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导致群众生产生活压力很大,甚至还有偷盗、闹事的情况发生。

弟弟苏辙在给苏轼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大略记载了这期间的社会情况:

是时,四方行青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盐法。

作为基层干部,是不能(也不敢)轻易抵制上级指示批示精神的,即便是上级错了,也只能忍着,悄悄执行。否则,就叫“严重的不讲政治”。

但是,不说,不代表不做。苏轼有他自己的方法。

一方面,他充分利用自己的职权,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他把一些东西写出来,发朋友圈,让大家围观,也能产生一定的舆论效果。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记载了苏轼的实际行动:

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对于那些因为无法交税而被关押“教育”的老百姓,苏轼充满同情。某年除夕,因为犯人关满了监狱,使得他不能回家过年。他曾经发表过一首《除夜直都厅》,呼吁人权平等: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

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

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虽然充满同情,但自己能力十分有限。只有被迫执行上级政策,却不能释放这些被冤枉的老百姓。因此,他内心十分羞愧。

因为连续灾荒,导致群众庄稼粮食严重歉收。苏轼曾经写过一首《吴中田妇叹》: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单单是发朋友圈、发微博,其实还做得不够。苏轼积极争取项目、安排资金,落实了不少民生工程。

杭州在唐朝时候,就建有六口水井,是老市长李泌开凿的,引入了西湖水,有效解决了市民“吃水难”问题。在白居易担任市长时,进行了维修和疏浚。到大宋熙宁年间,水井淤塞严重,又需要维修疏浚。苏轼充分满足群众诉求,组织力量完成了这项浩大的惠民工程。

工程完成后,正好第二年江浙一带旱灾,各地纷纷告警,唯有杭州群众,不慌不忙,十分淡定。于是,群众十分感恩,一边在井里取水,一边念着苏轼的好。专门刻了一块碑,写作“安全饮水靠东坡”(然鹅,杭州老百姓表示没做过这种事情)。

转眼三年时间过去,又到了换届的时候。苏轼的杭州通判任期到点,是时候离开了。因为弟弟苏辙这时候在济州工作,于是苏轼就向组织部递交申请,打算到山东一带上班。

一方面,可以兄弟照顾。另一方面,听说这个山东,风景十分好,毕竟是孔子的故乡吧。

他的这一请求,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大宋熙宁七年(公元一千零七十四年),苏轼开始转任密州知州。

由于交通系统的不发达,再加之边走边玩,苏轼从这一年的九月出发,一直到十一月才到达密州。

到达密州,苏轼忍不住后悔了,内心各种凄凉。

这个地方,是传说中的“山东第二州”,却是一处“原生态城市”。到处都是危房,城市振兴面临着起步之前的阶段。整个辖区内,难得找到一处上规模的寺庙,即便是有几个僧人,文化水平也不高,根本聊不到一堆去。

还是当年工作的杭州好啊!幸运的是,杭州老百姓十分感恩,对待这位调离的老领导,十分牵挂,竟然在三个月左右,给苏轼写了一百多封书信。

但是,这有什么用呢?生活和工作,还是要继续。

由于地方财政十分吃紧,虽然苏轼被提拔了,但现在待遇反而降低,竟然弄到了贫困线以下,甚至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这期间,他写过一篇《后杞菊赋》(只有二百一十字,前面另外还配了一个一百六十六字的序),详细描述了自己在“饿慌了”的情况下,采撷菊花充饥的窘境: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朝衙达午,夕坐过酉。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已经四十岁的苏轼,在政治上,已经是一位资深公务员。面对密州当下的发展难题,有他自己的见解和设计。

经过考察分析,他发现,密州之所以落后,一是因为民风不好,群众不知上进,且不懂感恩;二是因为灾害性气候条件导致经济严重滞后,尤其是农业生产受灾严重;三是当地干部不作为,谎报情况,明明是蝗灾十分严重,却上报说不存在蝗灾。

针对这种严重的问题,苏轼果断给上面写报告,据实写了现实情况,并提出了对应的意见和建议。要求上面适当大幅度减轻赋税,以免群众被迫变成盗贼。

而对于那些采取暴力方式反抗的“敌对势力”,苏轼主张“弄痛”,一步到位,对于捉住这种“不良分子”的,严重奖励。只有给足够的钱,才有人愿意出头卖命。他的这个建议,得到了上级的采纳。果然杀鸡儆猴的作用十分明显,捉拿了几十个人后,密州太平了。

但是,苏轼也学会了顺应潮流。在大家都在装睡的时候,自己也不能一直醒着。有些时候,也不得不应付了事。

大宋熙宁七年(公元一千零七十四年),吕惠卿等人倡导,强烈推行“手实法”,意思就是要求老百姓搞财产申报,以便后期收税。同时还鼓励群众积极举报那种不如实申报的,一旦查实,对方三分之一的财产归到举报者名下。

这是一个十分扯淡的要求和政令,如果实施,群众相互举报,天下必将大乱。

想到这一点,苏轼给前来宣布文件精神的常平官说:“这个法令,应该由朝廷宣布,司农寺这种做法,越权了哦,是严重的不讲政治。”领导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回去汇报,然后朝廷也觉得这种做法不靠谱,就专门下文件取消了。

对于密州群众遇到灾荒,丢弃孩子的行为,苏轼单独筹措了很多粮食,用于群众收养弃儿。这样一来,收养弃儿的家庭和弃儿本身,都能好好地活下去。这种举动,救活了几千个弃儿。他还把这种做法,作为经验推广。

吹牛打草稿,苏轼在《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其二》中写道:

何人劝我此间来?弦管生衣甑有埃。

绿蚁沾唇无百斛,蝗虫扑面已三回。

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

为郡鲜欢君莫叹,犹胜尘土走章台。

爱民如子,莫过于此。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付出

写作,是我业余的唯一爱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苏轼:人生一世,如屈伸肘(图)
【觅苏记】超然台:老夫聊发少年狂(上)
从杭州到密州|肩有责,脚有根,苏东坡在密州一心为民,政声颇佳
苏轼杭州任上的两首捕蝗诗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苏轼:人生何处不可乐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十二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