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一说历史文化名城随州的那些故事
农民起义军领袖、大夏开国皇帝、随州人明玉珍

    明玉珍(1331年―1366年),元末大夏政权的建立者。元末随县(今湖北省随州)人,家世务农。至正十一年(1351年),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至正十三年冬(一说为至正十二年),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元帅。至正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之后,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1366年,明玉珍病故,后大夏被朱元璋明军所灭。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明玉珍

国 籍 :中国(大夏政权)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随州(今湖北省随县)

出生日期 :1331年

逝世日期 :1366年

职 业 :农民起义军领袖→皇帝

主要成就 :建立大夏政权

年 号 :大统

谥 号 :钦文昭武皇帝

庙 号 :太祖

陵 墓 :睿陵(重庆江北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至正十一年(1351年),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十三年冬(一说为至正十二年),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攻下重庆,遂以重庆为据点,被授为陇蜀右丞。次年,克嘉定(今四川乐山),逐渐占有川蜀全境。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立徐寿辉庙于重庆城南,四时致祭,并追尊他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二十一年夏,以元进士刘桢为参谋。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击溃元军在四川的主力,“由是蜀中郡县相继下,玉珍尽有川蜀之地”,接着又进一步南征北讨,东进西击。

登基

至正二十二年三月(一说为至正二十三年),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建元大统,都重庆。仿周制,设六卿,以戴寿为冢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向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友仁、邹兴为司徒,刘桢为宗伯。置翰林院、国子监。府置刺史,州置太守,县为令尹。设科举,策试进士。去佛、道二教,专奉弥勒佛。定赋税,十取其一。

二十三年冬,遣万胜等领兵攻云南,败元梁王孛罗帖木儿。不久,梁王联合大理土官段功反攻,万胜孤军无援,退回。

二十五年春,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以戴寿、万胜为左、右丞相,向大亨、张文炳为知枢密院事,邹兴、吴友仁等为平章。同年秋,遣使与朱元璋(即明太祖)通好。

去世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夏,明玉珍病故,遗嘱臣下固守川蜀,勿进取中原。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庙号太祖。同年九月,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陵。子明升继位,改元开熙。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不从。洪武四年春,朱元璋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蜀,夏军败溃。同年六月,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次年明朝户部统计,四川民户总共八万四千余户,其中二万三千余户被大夏官员占为庄户。

大夏国的疆域,含今重庆市及四川东部和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

今重庆城号为“三都之地”,原因之一就是明玉珍曾定都重庆。

史籍记载

《元史》、《明史》、《玄宫之碑》、《明氏实录》、《平汉录》、《七修类稿》、《随州志·沿革》


大夏皇帝明玉珍原来是元末状元


    撰训扬忠厚,文采也飞扬

    文/明 丽

     近年来,由于随州开始重视区域文化,明玉珍因此而特别受到关注,很多人开始研究明玉珍,因为,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唯有明玉珍是出生在随州地区的。

    由于本人姓明,所以很多人见到我就会问:你是否和明玉珍有关联?说实在话,开始,我并没有特别注意这方面的信息,仅知道自己和明玉珍同姓而已,其它并不知晓。后来,问的人多了,也就不自觉地开始关注了。为此,我专门走访过一些老家的长辈,老辈人说玉珍公和我们是同宗的(关于宗支问题,容以后详述),并说我们宗支的祖先就是明玉珍手下的大将。老辈人说:玉珍公去世后,昇公继位,封母彭氏为皇太后,垂帘辅理朝政。当时先帝尸骨未寒,朝中各大臣不甘居于人下,发生内讧,虎狼相残,可怜老母弱子,难以控制局势,致使大权旁落(此情明氏总谱《昇公传》有记载,容以后详述),大夏因此倾覆。我们这一宗支的祖先为了避难,来到应山的一个小集镇,卖掉战马,解甲归田了。这个小集镇后来因此而被人称之为马坪。

    现在,随州有些文化人在致力于明玉珍的研究,我读过一些这类的文章,很是感激。作为明氏子孙,为他们所作的一切深表谢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程卫国先生所写的一些关于明玉珍的作品,说实在话,我很感动,感动于程先生多年来对于明玉珍研究工作的坚持不懈。同时又感到很惭愧,自己身为明氏子孙,居然无动于衷,突然觉得自己也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的祖先和后人做一些事情,因为,这当是作为一个明氏子孙的责任和使命。

    我于近期走访了一些族人,收集到一些资料,特别是见到了一份由玉珍公亲撰的家训。过去,人们可能以为大夏皇帝明玉珍仅仅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马上皇帝”,但根据玉珍公这份亲撰家训的自述,他是元末状元郎。通过“家训”可以看出,玉珍公不仅善于行军布阵,而且还精于文字。读此家训后令人不甚感慨:原来,“马上皇帝”明玉珍并不“稍逊风骚”,其文笔较之饱学之士也不见逊色!

    这份明氏家训是玉珍公于公元1365年(大夏天统三年)亲笔撰写的,我有幸在一部明氏总谱中见到。此文在总谱里被冠名《玉珍公家训》,落款为“玉珍撰”,主要是讲祖先都希望子孙发达,而子孙更需求光宗耀祖。追述 “余家乃泰伯之裔”,以忠厚二字为根本;自述为光宗耀祖曾参加元末科举考试,并且状元及第;说自己被推为帝是忠厚的果报等等。作为汉人的玉珍公能在元代不公平的科举制度下中状元,说明他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这大概是元末其他诸路义军领袖所不可企及的。而以忠厚立国,并且强化果报思想,更说明玉珍公深受儒家、佛家思想的影响。
这份家训的原文是:

    玉珍公家训

    臆,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训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光显其父祖?而卒龃龉趑趄,不能跨青云而直上,以光显其父祖,故人谋之所不及,而天道之所难周者也。何者?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受,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惟积阴德于冥冥之中,自可为子孙长久之计。余家乃泰伯之裔,寔自后稷肇基,而卜世三十,卜年八百,名位赫赫,载之史册,彰彰可考。要皆以忠厚二字为根本之苗,兢兢勿替。自清河而迁峨眉(嵋),珍于元末状元及第,奉命征进,屡见大功,民心悦服,群推为帝,不亦忠厚为果报哉。自兹以往,吾顾后世之为父祖者,善教训其子孙;为子孙者,思光显其父祖。则不替先代之簪缨,即世守相传之忠厚也。又奚虑世系之不绵其远哉,是为训。

    天统三年甲辰仲夏月 玉珍撰

    这份《玉珍公家训》为明玉珍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史料,并且对我们了解元代科举制度都很有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夏皇帝明玉珍
烟雨濛濛杏花香
被流放到朝鲜的中国皇帝,晚年如鱼得水,如今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此人与朱元璋争天下失败,儿子被流放朝鲜,如今在韩国有4万子孙
明玉珍为什么不算皇帝 明玉珍墓地在哪里
明玉珍,元末大夏政权的建立者明玉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