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有多久,没和孩子一起做这件事了?
本文首发于故事飞船  
全文约3005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故事飞船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大家好呀!本期夜班飞船已着陆。

「草长莺飞,春日宜歌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儿歌童谣,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从千年前「思无邪」的「诗三百」发源,到后来我们代代传唱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带着独特韵律的儿歌童谣始终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学体裁,这不仅是他们的文学启蒙,更带给他们无限的关于爱和美的滋养与享受。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本土原创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六十六头牛》,就以民间童谣为载体,既展现了日常生活丰富趣味,也发散了无穷的想象力。

作者:于小漫,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教育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20余年专事儿童文学、绘本、儿童剧、儿童科学文艺的教学、研究与创作。

文|于小漫

编辑|小甜豆

春风荡漾与孩子们一起大声歌唱吧

春天来了,真的来了。

对于北方人来说,春天是在热切的盼望中到来的。温暖的阳光与热切的盼望让草木长得很快。忽然间,该绿的绿了,该红的红了,世界由黑白色,变成彩色的了。

 SPRING 

 COMING 


春风荡漾,多想出门踏青,多想呼朋引伴,多想放声歌唱。来来来,小手拉大手,出门走一走。一边走,一边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翠绿的山林里,那里有红花呀,那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哩……

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诗歌是最贴近心灵的文学。童年正是诗性最浓的年龄。儿童是直感的、敏感的,也是泛灵的、通感的,儿童是最敏锐的觉察者;儿童的表达是直接的、跳跃的、灵动的,儿童是鲜活语言的创造者。多少大诗人、大艺术家都渴望用儿童的心态去感受、用儿童的方式去表达。在离诗歌最近的年龄,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诗歌之美吧!一点都不难,只要和他们一起大声歌唱就好。

01



儿歌童谣是儿童诗歌中的一类,也实在是早期儿童语言启蒙、语感培养的好材料。儿歌童谣不但孩子们喜欢,大人也喜欢。无论在哪里,只要看见小宝宝,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想为他们拍起手来、唱起歌,哄他们开心、逗他们笑。因为,我们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自然而然地被儿歌童谣喂养长大的。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民间童谣,是真正的乡音母语所在、是融入血脉里的祖先的声音、是每个人最深刻的童年记忆。

儿歌童谣是欢愉的,大人小孩在唱念时脸上是笑的,心里是美的。唱吧!笑吧!多么美好!「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多好!「燕儿姐燕儿妹,给你一床小花被」,也好。「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训落床」,好。蓝石头白石头,河边都是小石头」,也好。

儿歌童谣是襁褓文学,从人生的第一天就可以开始听了。全世界的妈妈们都会用最轻柔、最亲切、最甜美的声音唱摇篮曲给宝宝听,「大风吹小风吹,小宝贝快快睡」「风儿轻月儿明,杨树叶儿遮窗棂,我家宝贝睡觉觉,乖乖闭上小眼睛……

02



别看宝宝小,他们实在是韵律大师,在子宫中每天经受着呼吸与心跳的节奏训练,出生之后同呼吸心跳相协调的韵律是他们熟悉的、感觉亲切与安全的。千百年来,人类都是用儿歌童谣来抚慰婴儿的,所以古代儿歌又被称为抚儿语

儿童的语言发展,会经历输入与输出两个阶段。一开始主要是听,基于胎儿期的听力发育,新生儿的听力优于视力,只要是醒着,他们就在努力地倾听各种声音,对母亲的声音他们尤其敏感。丰富的语言输入对婴儿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语言输入直接影响语言的输出,语言又同思维、情感密切相关。所以,在婴儿期要多跟孩子说说话、多给孩子唱唱歌。

许多孩子的表达欲望在三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哦哦啊啊」地表现出来了。早言的孩子七八个月就开始叫爸爸妈妈了。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儿歌也分为大人唱给孩子听的母歌和孩子们自娱自乐时唱的「儿戏」两类。《一园青菜成了精》就是属于儿戏类的。不管哪类儿歌童谣,一个人唱总是没多大意思,大家一起唱、亲子共读会让快乐翻倍。


《一园青菜成了精》这首童谣太好玩了,还被周翔老师画成了绘本。童谣是孩子们喜欢的,绘本也是孩子们喜欢的,绘本里面有童谣真是「喜上加喜」。童谣是欢快的,民间童谣的欢快可谓「登峰造极」,不信,一起读读看吧!

出了城门往正东,
一园青菜绿葱葱。
最近几天没人问, 
他们个个成了精。
绿头萝卜称大王, 
红头萝卜当娘娘。
隔壁莲藕急了眼, 
一封战书打进园。 
豆芽菜跪倒来报信, 
胡萝卜挂帅去出征。

两边兄弟来叫阵,
大呼小叫争输赢。
小葱端起银杆枪,
一个劲儿向前冲。
茄子一挺大肚皮,
小葱撞个倒栽葱。
韭菜使出两刃锋, 
呼啦呼啦上了阵。
黄瓜甩出扫堂腿, 
踢得韭菜往回奔。 
莲藕斗得劲头儿足, 
胡萝卜急得搬救兵。

歪嘴葫芦放大炮,

轰隆隆隆三声响。 

打得大蒜裂了瓣, 

打得黄瓜上下青。

打得辣椒满身红, 

打得茄子一身紫。

打得豆腐尿黄水, 

打得凉粉战兢兢。 

藕王一看抵不过,

一头钻进烂泥坑。

…… 

出了城门往正东, 

一园青菜绿葱葱。

《一园青菜成了精》改编自北方童谣。中国北方,四季分明,节变化、菜园风光常常是民间童谣的表现内容,同样题材的童谣还有:

一把锄头两面光, 
挖块菜地四方方, 
又种葱花又种蒜, 
又种萝卜又种姜。 
姜味辣,葱味香,
萝卜甜得像冰糖。

还有:

豆角青青细又长,
黄瓜穿身绿衣裳,
茄子高高打灯笼, 
萝卜地下捉迷藏,
辣椒长个尖尖嘴, 
倭瓜越老皮越黄, 
红绿黄紫真好看,
菜园一片好风光。

相比于单纯描述菜园风光的童谣,孩子们肯定会更喜欢萝卜白菜成精打架的故事。本来许多孩子就喜欢舞枪弄棒,手里举着奥特曼,嘴里喊着「打打打」。受这首童谣的启发,他们读后可能会拿着黄瓜萝卜打打打了。

03


顽童」是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之一,心中想着假想敌,嘴里喊着「打打杀杀」也是孩子们在特定年龄阶段的自然表现,是本性的一部分,只要不造成真正的伤害,大脑里想象一下,嘴上过过瘾也没有什么。不是还有专门用于击打发泄的「受气包」(沙袋)类玩具吗?在阅读中如果也能狂野一下、释放一下,嘻嘻哈哈、打打杀杀一番,孩子们应该也很过瘾。真正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是解放儿童天性的,不是束缚童心的。

改编后的童谣《一园青菜成了精》,既有民间童谣通俗易懂、谐趣自然的特点,又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性与戏剧性,可以说更富童趣了。作为绘本,这本书的图画,采用了中式水墨画的风格,自然田园气息浓郁。田园里菜蔬间隐藏着许多言外之意的细节,比如,哪里有只小天牛?哪里有只大螳螂?两只蜗牛在干什么?两只青虫在说什么?图中还有好多小小的故事有待孩子们去仔细观察、一一发现、自己想象。

《一园青菜成了精》这首改编童谣的语言,还存在一些押韵不太完美的地方。比如:「歪嘴葫芦放大炮,轰隆隆隆三声响。」,不如改成「歪嘴葫芦放大炮,轰隆隆隆三大声。」押韵感更好。还有「打得辣椒满身红,打得茄子一身紫。」不如把顺序颠倒一下,变成打得茄子一身紫打得辣椒满身红。」韵律感更好些。其实,这些不完美也给我们读者提供了参与改编民间童谣的好时机,自己想添加什么就添,自己感觉怎么读着舒服就怎么改,本来民间童谣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嘛!阅读不是重点,读读而已其实还远远不够。

04


还有一首民间童谣《六十六头牛》,也被画家王祖民老师画成了绘本。《六十六头牛》是一首绕口令,游戏性更强。

六十六岁的陆老头,
盖了六十六间楼,
买了六十六篓油, 
养了六十六头牛,
栽了六十六棵垂杨柳。

六十六篓油, 
堆在六十六间楼, 
六十六头牛, 
扣在六十六棵垂杨柳。

忽然一阵狂风起——
倒了六十六间楼,
翻了六十六篓油,
跑了六十六头牛, 
折了六十六棵垂杨柳, 
急煞了六十六岁的陆老头!

六十六岁的陆老头,

盖了楼,

买了油, 

养了牛, 

栽了柳……

绕口令,就是语言的游戏,刻意把发音相近的语词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故意制造朗读的障碍,期待读错的「」。读一回、笑一回,读一回、笑一回,反反复复。不为什么,只为逗乐、只图好玩、只为高兴。这就够了。


这就是民间歌谣中最大气的无意义之意义,也是哲学中「」与,「简约」与最丰满的辩证关系。不追求满足,才得以满足,是吧?绘本《六十六头牛》简单幼稚的画风,也隐喻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的大智慧。

写在最后

3月21日,或者说春分节气,是世界儿歌日,儿歌是孩子们的歌,是简单快乐的歌。虽然春分已经过去,但四月春光正盛。春风荡漾,春日宜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让我们也和孩子们一起大声歌唱,咏而归吧!

end


故事飞船视频号全新启航!
快来和我们一起挑绘本、读绘本吧!
大家多多关注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幽默见新 哲理见意 ——序《王清秀幽默儿歌1661首》
磨耳朵,中文学习同样需要
童谣儿歌读本推荐--宝宝阅读
用心才能写出好儿歌
孩子,我的爱对你说“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世世代代流传的童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