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医沉思录(19)——古今庸医知多少

  中医大抵有3个流派,《黄帝内经》、《难经》是一派,如刘止唐《圣余医案》;《汤液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一派,这是中医的主流;华佗、走方医(《串雅全书》)是一派。为什么独尊仲景之学?因为只有张仲景的这套东西形成了明确的系统,且资料丰富。所以,合格的中医必须具有的技能是,完全理解和灵活应用仲景之学。这是绝对必须的前提。
  并不是每个中医从业者都能代表中医应有的水平,相反的,我目前见到的绝大多数中医从业者是中医门外汉。这个话听起来太刺耳了是不是?刺耳就对了,这就是我多年读书、思考和接触的中医从业者所得出的结论。
  我为什么总是说《温病条辨》的不是,因为这本书“装B”多于行医,错误百出、条理混乱、临床价值甚低。有人说,《温病条辨》既然很差为什么会如此流传?这个道理很简单。了解一下为什么劣币驱逐良币就知道了,好东西严谨、成本高,坏东西粗糙、成本低。如果医生缺乏救病治人的初衷,只是为了养家糊口,那么更容易走“阻力最小”的路线(比如买文凭、办假证)。《温病条辨》的内容一片混乱,只要你说它是对的,怎么都能讲得通,更不怕验证,因为乱,也就无法验证。这样一个完美的行骗利器,怎么会被舍而不用呢?就像现在,如果某人刚好因为赞扬《温病条辨》而受益,听到我如此评价《温病条辨》,肯定会跳出来反驳一番以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这是人性的问题,不是做学问的范畴。很多人打个圆场,只是为了方便混口饭吃。退一步讲,在《温病条辨》的追随者看来,温病条辨有一定的疗效,有这一条就够了。殊不知,人体是有自愈能力的,一些病只要不立即死,熬到足够长的时间有很大可能会自愈,这是概率因素的必然结果。观前人著述,陆九芝对《温病条辨》极力贬斥,我亦赞同陆氏观点。
  另外就是张景岳,我认为景岳的中医乏善可陈,并不是因为有错误,而是因为效率太低。《景岳全书》有多少字知道不?近140万。我需要看那么多字,只能落得个中等的水平,闹得其它好书还没有时间读,这是何苦呢?打个比方,本来从幼儿园到高中需要15年时间,毕业的时候应该是高中文化,结果被《景岳全书》骗得这15年全读的小学。很多人并不明白其中的问题所在,曾有人攻击我不能意会景岳阴中求阳的奥妙,我说没有那么玄的,如果你了解张景岳的周易,你就知道,张景岳理解的周易,几乎就没有入周易门径。景岳善用熟地,但是,熟地的局限性太多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用用还行,在如今衣食无忧的太平盛世,大多数人的身体湿气较重,用熟地很容易伤损脾阳。一个医生的医术在当时能解决问题,不代表他的思辨层次能够解决后世的问题。
  读了《伤寒论》以后,就知道伤寒论纯粹治外感病的条文并不多,半数以上的条文用来解决外感病因误汗、误下、烧针等引起的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误汗、误下、烧针之类,怎么老是“误”呢?四个字:庸医为患。可想而知,不仅仅是现在遍地庸医,在古代同样如此。
  如脉法,有《内经》脉法,有《难经》脉法,有仲景脉法。我们现在讲的把脉则主要是《难经》所言的寸口脉法,因为内经上三部脉皆在头部,有“犯上”之嫌;而仲景脉法的人迎在脖子两侧,把人迎脉是“掐脖子”的动作;趺阳脉在足背,对女士颇多不礼;寸口脉在手腕,就方便多了。寸口脉法大抵可以分为六经脉法和内伤脉法,六经脉法大概有两种,一种区分人迎、气口,一种侧重寸关尺整体,内伤脉法大概也有两种,一种区分寸关尺部位(如周慎斋),另一种以沉取浮取来判断(如赵文魁)。
  脉法是中医讲得很乱的一个方面。比如《伤寒论》中讲到,“脉阳浮而阴弱”,“脉”是寸口吗?阳是什么?阴是什么?有人说寸脉为阳、尺脉为阴,也有人说左手为阳右手为阴。这类问题,仅凭读书和考证是得不出有效结论的,必须实际验证。再比如麻黄汤和桂枝汤的脉象都浮,但是桂枝汤的浮(缓),一般是左右寸关尺都浮(缓);而麻黄汤的脉浮(紧),多是左手寸脉浮,左右寸关尺脉紧。这些东西都需要实际验证才能知晓,也不明白为何仲景不直接写在书上。
  寸口脉法中的数脉,代表了什么意思?很多医书上讲,数脉代表热,代表阳盛。真的是这样吗?既然数脉代表热,那,洪脉不也代表的热吗?这里不就冲突了。身体热的时候,脉象到底应该数还是应该洪?洪和数的区别在哪里?
  2018年春节我去一亲戚家里,是我远亲的叔叔,他近几年连续每年冬天咳喘,一年比一年厉害,去年冬季发作以后,直到春节前大部分时候在住院。我去他家,他脉象数、弱,寸脉稍浮,我知道这里的数脉不能代表多少热证,而是代表了元气虚。凡久病脉数,多预后不佳。后来于3月底去世。我们看,人在元气虚的时候多伴有虚热,但是,如果你轻信数脉是热,则很可能在一些危重患者上出差错。
  读书,我特别怕一种人,他们偏于某种思维或者某个流派,而对于其它和自己不一致的一概否定,中医从业者之间相互轻视、相互拆台比比皆是。人性的劣根之一,就是先持有某种偏见,然后把这种偏见套在别人身上。之前说过,巫医命卜是天人之学,为医者,非得博览群书,贯通其脉络,验证其是非,改其利弊,方能言医。医者,干系别人性命,与人命有关的事情,绝不能偏听盲信胡乱瞎掰?一些有祖传的中医,看不起没有家传的,吹嘘祖传/秘方的重要性;有人是台湾谭杰中的粉丝,就对其它中医名家一概否定;有的人痴迷火神派,就说一切病用药必须从温补肾阳开始,离了姜桂附就不能看病;;搞针灸的人说汤液对人伤害大;搞汤液的说针灸有治疗局限有隐性伤害;正骨的人说一切病都是骨头和肌肉错位引起;柴胡派万病用药不离柴胡;科班出来的人,好像唯独自己根正苗红,对民间中医充满鄙视;……,文人相轻,种种丑态。药随病转,不论针灸汤液皆是药,不论附子柴胡亦是药,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哪来这么多的偏执?想想看,现在的病人该有多么绝望,西医无能自不用说,而中医(假中医除外)大多都是半吊子,求医这件事,你很难遇到一个能洞悉全局的人。《大医精诚》对一个中医的要求,你见过几个人能做到?
  因为爱好中医,我也会干一些试探中医水平的事情。有一次,应好友之托,去试探某中医连锁门店,曰“XX堂”,在网络上有一定名气。诡异的地方之一,就是我去他们门店挂号的时候,前台一定要问我是联系谁预约的,我说你们公众号上不是有预约电话吗,我就是打这个电话啊。前台工作人员说,这不是他们店面的电话,让我重新联系那边,确认以后才能在店面挂号。我想,如果没有利益暗流,一个求诊的过程,怎么会有这种奇葩的要求?诡异的地方之二,我挂号以后,他们问我什么地方不舒服,我说我其它还好,就是老觉得全身“胀”,他们即让我上某某机器做检查。我说我是来看中医的,我不相信机器和化验,要求中医大夫为我把脉。我想的是,既然是中医馆,中医应该在先,起码先问诊、把脉,再说有没有必要上机器检查。第三个诡异之处,我见到了中医大夫,把脉说我肝火旺。我问为什么能从脉象知道是肝火旺,大夫告说是左手关脉太浮,我问那应该怎么治,大夫似乎对我有了警觉,我立即解释说自己就是这么个人,爱问事物的原因,连用过的手机都会拆开把零件的功能搞明白才舍得扔。大夫听了我的解释,才告诉我这种病必须用“藏红花”。我又问,我小时候吃过“龙胆泻肝丸”,说明书上说是泻肝火的,为什么咱们这要用“藏红花”,大夫笑了笑,说“龙胆泻肝丸”只能解决表面问题。我听了以后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追问。这位中医大夫水平太可笑了,首先,我的问题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肝火旺,是不是肝火旺,还要通过问诊和舌诊来确认,其次,即便说是肝火旺,也不是这个治法。我倒是还庆幸于这个大夫没有一开口就给我上鹿茸虫草这类“硬通货”。呵呵,这样的中医能看病吗?
  前几年发生的绿豆事件,什么绿豆治百病,怎么可能呢?这些讲话的人,他自己患个什么绝症,让他用绿豆试试看?还有人鼓吹什么自己用鹿茸虫草给别人治好了某病,这几乎纯粹是骗钱的把戏。一般来说,一副药的成本不超过平常一顿饭的成本是正常的,一副药的药味不需要超过8到10味,超过了这个界线,多半不是庸医就是骗钱。常读医书,能用到人参、鹿茸、虫草、犀角、麝香这些价格昂贵的中药的机会非常少,即便说最好要用,也常常有替代方案。《道德经》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常规的东西都玩不转,瞎折腾这些“奇货”有什么意义?每个人的钱都是血汗钱,不去提升医术,而总是削尖脑袋从赚钱上下功夫,用高价药来掩饰自己的无能?
    电视、网络的各种健康讲堂,开讲的中医大都是平庸之辈,让人实在想不明白,这些人是通过什么渠道、什么方式被弄来讲课的?想想看,中医的核心思想,阴阳术数中的哲理、数理,和道家阴阳顺逆这套东西,很多人耗尽毕生也难以入门,怎么可能几句话就能给普通人讲明白。不由得让人感叹,天下的事情,都是小忽悠跟着大忽悠一起忽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医心得(05)——古今庸医知多少
中医(切)诊【大全集】
《脉经》
许跃远-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
教你学诊脉2
把脉诊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