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医沉思录(20)——试药须知

  一切问题,除了常规视角,更需要逆向认知。在早期的时候,我对《本草害利》这本书持有偏见,因为这本书关于中药对人的不利影响描述较多,很容易因此产生对某些中药的偏见,随着不断的学习,尤其看到很多误治以后,我逐渐认识到这本书所言中肯。我曾给友人讲自己对《易经》的心得只有“得中”二字,即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有阴阳两面,正面/反面、里面/外面、得/失、利/害、短期效应/长期效应……,等等,能够多角度了知这类两面性及其平衡点所在,即能较为完整地了知事物本身。回想起来,我对《本草害利》这本书的态度转变,何尝不是对易理的践行?
  《孙子兵法》讲,“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同样的道理,如果不知道药物对人的伤害,就体会不到药物对人的裨益。就像一匹野马,你要想驾驭它让它为自己所用,就要去了解它,知道它的习性、规律、长处和不足。读书思考固然重要,但是最终还需要落脚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药味、药方如同士兵和连队,“将不知兵”者,乃兵家之大忌。学中医的人一定要自己去试药,就如同学军事的人一定要去上战场亲自感受,如果你缺乏亲身感受,就容易脱离实际、纸上谈兵。
  《伤寒论》开篇讲桂枝汤和麻黄汤,后世因其危险性改为其它方剂,如《活人书》人参败毒散、《医学心悟》加味香苏散,效果也还不错。张仲景者,医中圣贤也,其医术之高,远非我辈所能企及,为什么后人还是要改掉仲景的方子呢?我想,也许仲景是为了治病,长于辩证,所以药性比较猛,想必仲景的出发点是“要把病治好”;而后人多靠行医糊口,心态是“治不好和我无关、不要坏了我的名声、不要砸了我的饭碗”,对比一下,是否可以认为这是医术下降和医德退化?我用过很多次麻黄,对麻黄汤、麻黄细辛附子汤之类非常熟悉,可以说药到病除,效果颇佳。都说麻黄汤危险,只要辨证正确,怎么会出问题呢?
  有人对白虎汤非常畏惧,说这是动不动就能吃死人的药,怕是被“白虎汤”这个“虎”字吓到了。这种说法,多来源于有说白虎汤中的石膏是熟石膏,这不是明显的瞎掰吗?人参白虎汤是去内热的,而熟石膏是热性的,熟石膏非但不能除热,硫酸钙还会引起其它问题。稍微有点生活常识,不需要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就知道白虎汤中的石膏绝对是生石膏。可以想象,白虎汤这么典型的方子,竟然有人争论生石膏熟石膏的问题,到底动没动过脑子?
  还有肾气丸中的熟地,这怎么可能呢?元朝才有“熟地”这个名称,熟地成名于张景岳,张景岳是明朝人,而张仲景是汉朝人,相差1000年呢,想一想就是生地。这些都是学中医的入门知识,没有不明白的道理,如果你看过《伤寒论》原著,就一定不会犯这种错误。看平庸的著作,只会以讹传讹。
  不从事中医行业的中医学者,往往欠缺的是临床经验,临床经验即人体试验,也就是统计学结论。但是,这个统计学结论也是需要认真分析的,不能简单的粗暴的以西医的某些指标或者患者自己的感觉来认定,患者虽然数量庞大,但是患者能给我们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却很有限,有些甚至会严重失真,很多信息必须基于人情世故,或者基于生活常识去判断、去猜想。我有一位熟人对我的中医水平非常鄙视,有一次我见他寒热往来,把脉以后告诉买一包小柴胡颗粒吃了就好。过了几天我又见到他,看他精神不错,我问他小柴胡颗粒吃了以后可否好转,他语气不好,说小柴胡吃了毫无效果,自己是因为和同事出去玩了一趟之后才身体好转的。我听了以后自然明白其中缘由。反过来,有时候我们给别人说的方子可能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佳,对方不想伤我们的脸面,也对以赞言。想想看,如果疏于洞察,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远比中医理论更难以捉摸。所以,很多药必须自己来感受,自己试了以后才能知道最真实的药性药效。我鼓励学习中医的人自己试药,但试药一定要注意一些问题:
  1、做足功课,把握好辨证关
  到试药这个阶段以前,一定要博览群书,要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为什么原因来试这个药,四诊结论是什么,辩证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果辩证错误,药物对人的影响是什么,等等,心里要有明确的分寸。
  虽然大多数药是无毒的,但是,是药三分毒,药性都是偏的。辨证正确,药性就会用来攻病,对人的伤害很小,整体上利大于弊。辨证错误,药性多会加重病情,那便是雪上加霜。把中药叫成“药材”更贴切一些,因为,用对了才能称得上“药”。
  2、最差预后
  试药一定要考虑好错了的对策,只有常常让自己处于“可能是错的”的心态下,才有可能避免犯大错。最坏能坏到什么程度,如果搞错了怎么办,一定要搞清楚。比如小孩发烧时轻微出汗,就知道这种发烧的温度通常高不到哪里去。相反的,如果小孩发烧恶寒无汗,那可能就是麻黄汤症,如果不及时解表可能造成发烧温度会非常高;还有内外皆热的那种发烧,有时候发烧温度也会非常高。
  我曾亲自实验附子的毒性,实验之前我就告诉家人我在实验附子的毒性,让家人在我喝药后每隔半小时来喊我一遍,如果中毒失去知觉或失去行动能力就送医院,等等。我当时弄了15克生附子,开水煎半小时,喝下以后半小时嘴唇、舌头开始麻木,1小时以后,我躺下,感觉肌肉像被蜡烛的腊滴凝固在了一起,然后又皲裂成块,舌头稍僵硬,2小时后这种感觉逐渐变淡。这个过程应该就是附子中毒,总体上感觉非常舒服,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有的人对茯苓、生姜之类剧烈过敏,试药的时候要当心。
  3、控制好药量和时间
  既然试药,就必然对药性不太了解,对于一些可能造成危险的药,药量一定要把握好,如果说没有太大把握,大概在多久的时间内会有什么问题,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像桂枝汤、五苓散这类药基本上都比较安全,像麻黄汤、承气汤就比较有危险了,像十枣汤这类很猛的药就一定要非常当心,附子、乌头这类药也要当心。
  我曾实验过十枣汤,下咽以后食道和胃有灼烧感,十几分钟以后有上厕所的感觉,然后大便如水频频如厕,3、4个小时以后逐渐减轻,大约10小时以后药性逐渐散去。结束以后全身轻快,但也有“虚”感。2019年冬天我试过巴豆霜,首先把一颗巴豆剥开取其中一个瓣中的一个仁,大概就是葵花籽仁那么大,然后用厨房用的吸油纸包裹,用重东西压出巴豆仁里面的油,让油渗出在吸油纸上,反复多次,直到压不出油,剩下来的接近粉末的东西就是巴豆霜。巴豆霜服下以后,当时没有明显变化(食道稍微有一点点灼烧感),大概20分钟以后就能感觉到肚子不舒服,40分钟以后开始肚子疼上厕所,也是大量泄水,同时胃里灼热,持续了3、4个小时。后来我胃里灼热实在难受,我知道黄连解巴豆毒,又喝了些黄连,大概半小时后减轻。服巴豆霜以后半个月内,与往常相比,明显不怕冷。这里说明一下,十枣汤和巴豆霜都是很猛的方子,大家不要轻易去试!
  4、仔细感受
  当药咽下去以后就要仔细感受药效,排除外在的干扰,仔细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在什么时候有怎样的感觉,要详细记录。不论是生病还是服药,只要身体有变化,在症状表现出来之前,总是有很多细微的信号。学中医的人一定要留意观察这些微小变化,有时候一些微小变化能提前判断出重要信息。
  很多人平时的精神状态逐于物欲或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他们的思想总是追随着外部世界,很少关注过内部世界(和自我世界),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常常会把好身体弄成病态,小病弄成大病。我曾遇到某熟人有严重高血压,我问他你有没有感觉到高血压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者血压变高前后身体的一些变化,身体某个地方疼痛酸胀、大小便或鼻涕眼泪异常,听力视力变化,吃饭喝水的一些变化,等等,他说没有感觉到过变化。我说这怎么可能呢,一定是有变化的,只是你没有留心体会。如果大家都能认真去体会身体的微小变化,对于中医辩证将会带来极大的帮助。
  中医只承认个体感受,不看指标数据,这是非常珍贵的环节。西医忽略个体感受,既违背仁慈,又违背真理。一个人痛苦不痛苦,要看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看某种指标数值。举个例子,我对呼吸方面的诸多因素不敏感,雾霾、烟雾、粉尘和柳絮之类的东西对我来说全部不敏感,空气中有没有这些东西,既不影响心情,又不影响感受,雾霾再大,对我来说都是晴空万里,但是很多人就对此非常敏感。再比如,我对声音是否吵杂非常敏感,我睡觉的时候只要附近有钟表的声音(甚至机械手表),我总能听到接近心跳速度的咔嗒声,与我的心跳共振,我就很痛苦。但是其他人很少见这种情况。
  中医个体感受的价值高于西医数值指标。为什么呢?比如脉的大小沉浮,骨细的人脉小、骨粗的人脉大、瘦人脉浮、胖人脉沉,如果按照西医的思维,只对脉象取平均值而无视个体差异,那么几乎每个人的脉都是病脉,这怎么可能呢?
  同样的道理,人的腋下体温平均在36-37度左右,但是,这个平均值对于某个人来说,能说明什么问题?一个人的体温正常不正常,要基于这个人自己的健康状态最好时候的体温,而不是基于所有人的平均体温。从常识去推断,大凡那些精力旺盛、性格强、做事犀利的人,体温都应该高一些;相反,性格弱、精力差、邋遢的人,体温都应该低一些。我曾在2003年闹非典的那段时间,有一个礼拜左右体温38度多,但是我自己感觉精神旺足,没有任何不舒服,甚至比之前还好,所以我认定自己一切都好。后来果然平安无事。想想看,如果那时候某个医生抓住我说我体温超标,被弄进隔离区的话将会是多么悲催。
  生病时候要感受病的变化,服药以后要感受药引起的变化。比如说服用葛根汤,伤寒阳明头痛葛根汤喝下以后头疼的消失过程。服药以前,头疼主要是集中在前额,而且脑袋有胀痛感,服药以后,胀痛感减轻的同时,前额的头疼开始区域性缩小,比如前额的左边先不疼了,然后下边也不疼了,最后,剩下的部位也不疼了,并不是所有的疼痛同时变轻最后直到消失。

    对于试药、试针这类实践,我见到很多人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畏惧其有害的一面而不敢尝试,另一类人似乎完全不屑于这么做。问题是,中医最终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对不对,药效是怎样的,如果你自己不去实际尝试,怎么验证对错?怎么知道确切的效果?
    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做学问的人不再下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了,曾看到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对后生晚辈的无奈。这些年轻人啊,没有袁隆平的成就,却不屑于袁隆平所做的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JT伤寒论慢慢教(第九期)9.4.2
中医最峻的散剂——三物小白散,可用于治疗癌症
麻黄汤几个变化,经方用药选用同类中最好的,所以药性峻猛,用错有生
中医养生咨询 20090506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附子麻黄石膏大黄_四圣心源_论坛_民...
李可老中医在澳洲的演讲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