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GEO芯片联合网络药理学探究六味地黄丸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机制及核心靶点分析
userphoto

2023.04.13 福建

关注

孟祥文,贾晓益,陆志远,程芷洛,谭亚楠,张敏

1.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免疫系统攻击全身健康细胞和组织的疾病,免疫系统激活的特点是B细胞和T细胞反应过度,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性丧失。抗体产生和缺陷清除、免疫复合物循环和组织沉积、补体和细胞因子激活,都会导致从轻度疲劳和关节疼痛到危及肾脏、中枢神经、血液、心脏、角膜等多个器官组织的多种临床表现[1-2],诊断难度较大[3]。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往往带来较严重的不良反应[4-5]。

根据临床表现,SLE可归属中医学“阴阳毒”“红蝴蝶斑”“温毒发斑”等范畴,五脏六腑均可发生病变,终末期肝肾损害尤为明显。近年来,中医药在SLE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大多认为其发病基础是先天禀赋不足,故治疗以补其不足为主。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萸肉、牡丹皮、茯苓、泽泻组成,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研究表明其在抗氧化、抗衰老、增强免疫、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方面疗效显著[6-7]。六味地黄丸临床用于辅助治疗SLE可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反应[8-11],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六味地黄丸治疗SLE的作用机制,并对其核心靶点进行深入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六味地黄丸活性成分及靶点筛选

通过TCMSP数据库(https://old.tcmsp-e.com/index.php),分别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为检索词,获取六味地黄丸组方药物活性成分,以口服利用度(OB)≥30%且类药性(DL)≥0.18为条件进行筛选。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http://www.swisstargetprediction.ch/)、 本 草 组 鉴(HERB,http://herb.ac.cn/)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靶点,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选择分数>0.1者,结果取并集,作为六味地黄丸作用靶点。

1.2 基因芯片及其差异分析

从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获得基因芯片GSE49454,利用R软件limma包进行差异分析,以校正后P<0.05且|logFC|≥0.4为条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利用R软件VennDiagram包绘制六味地黄丸靶点基因与SLE差异表达基因的韦恩图。

1.3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1.4 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与分析

将药物活性成分、交集靶点及相关通路导入Cytoscape3.8.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可视化网络。图中节点(node)分别为成分、靶点、通路,边(edge)表示各节点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插件CytoNCA分析该网络,以获取六味地黄丸治疗SLE的核心成分。

1.5 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将交集靶点基因输入STRING数据库(https://cn.string-db.org/),物种限定为“Homo sapiens”,设置置信度>0.4,同时隐藏离散靶点,得到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并用插件cytoHubba筛选核心靶点基因。

1.6 核心靶点基因表达量分析

利用R软件提取数据集中SLE疾病活动度(DAI)评分数据,参考SLE诊疗指南[12],按照SLEDAI评分将SLE分为轻度活动(SLEDAI≤6,Light active)和中重度活动(SLEDAI>6,Moderate to severe activity),提取出核心靶点基因在正常和SLE不同分期中的表达数据,并绘制小提琴图。

1.7 分子对接验证

将药物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基因进行分子对接。利用ChemBio3D Ultra 14.0将所得活性成分的mol2格式文件转化为3D结构。利用PDB数据库(https://www.rcsb.org/)获取核心靶点基因的PDB格式文件,利用PyMOL2.4.1软件对蛋白质进行去水、加氢操作,再通过AutoDock Vina 1.1.2软件对药物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基因进行分子对接。

1.8 转录因子分析

利用TRRUST(https://www.grnpedia.org/trrust/)数据库分析核心靶点基因调控的相关转录因子,通过Cytoscape3.8.2软件构建基因-转录因子网络。

1.9 免疫浸润分析

利用R软件提取数据集中免疫细胞相关数据,进行核心基因与免疫细胞的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六味地黄丸活性成分及靶点

通过TCMSP共筛选得到六味地黄丸活性成分69个,其中熟地黄2个、山茱萸20个、山药16个、泽泻10个、牡丹皮11个、茯苓15个,其中谷甾醇和豆甾醇为重复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和HERB数据库得到活性成分作用靶点813个。

2.2 差异基因与交集基因

利用R软件的limma包进行数据集GSE49454的差异分析,共得到703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42个、下调基因261个(见图1A)。药物靶点与差异基因的共同靶点基因共41个,作为六味地黄丸治疗SLE的潜在作用靶点(见图1B)。41个靶点基因中,上调靶点基因31个、下调靶点基因10个(见图1C)。靶点基因在各样本中的表达情况见图1D。

其中,ΔN(k,h)为与4个空气弹簧状态有关的偏差载荷,可通过调节空气弹簧高度调整阀进行调节,当调整至零时即为载荷最平均分配状态。

图1 六味地黄丸治疗SLE靶点基因分析

2.3 GO功能和KEGG通路

41个交集靶点基因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P<0.05为条件得到BP条目955个、CC条目30个和MF条目106个,各取前10个条目,见图2A。BP主要富集在脂多糖反应、细菌来源分子反应、活性氧代谢过程、细胞因子产生正调控、活性氧代谢过程正调控等;CC主要富集在分泌颗粒腔、细胞质囊泡腔、囊泡腔、质膜外侧、特定颗粒管腔;MF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肝素结合、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结合、非跨膜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糖胺聚糖结合。根据P<0.05筛选出53条KEGG通路,前10条通路见图2B。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甲型流感、弓形体病、乙型肝炎、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等。

图2 六味地黄丸治疗SLE靶点基因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4 成分-靶点-通路网络

利用Cytoscape3.8.2软件对六味地黄丸治疗SLE的活性成分、交集靶点及相关通路构建可视化网络,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见图3(图中编号对应的活性成分见本文OSID码)。利用CytoNCA插件对该网络中的节点进行度值分析,结果度值>9的活性成分分别为槲皮素、山柰酚、海风藤酮、玉兰脂素B和羟基芫花素,其度值分别为18、12、10、10、10。这些成分可能在六味地黄丸治疗SLE中发挥重要作用,故作为核心成分。

图3 六味地黄丸治疗SLE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

2.5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将41个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构建PPI网络,见图4。网络中包含38个节点、116条边。利用cytoHubba插件进行分析,按度值降序排列,将前5位靶点基因作为核心靶点基因,分别为TLR4、CCL2、PTPRC、CXCL10、MPO。

图4 六味地黄丸治疗SLE靶点PPI网络及核心靶点基因

2.6 核心靶点基因表达量

提取数据集中的SLEDAI评分数据,按SLEDAI评分对SLE样本进行划分,核心靶点基因在正常、非活动期、活动期的表达情况见图5。正常与SLE患者比较,TLR4、CCL2、PTPRC、CXCL10和MPO表达均有显著差异;非活动期与活动期比较,PTPRC表达存在显著差异。

图5 六味地黄丸治疗SLE核心靶点基因在不同时期表达的小提琴图

2.7 分子对接结果

通过分子对接分析核心靶点与核心成分的对接能力,结合能<-1.2 kcal/mol认为具有对接能力。5个核心成分(槲皮素、山柰酚、海风藤酮、玉兰脂素B、羟基芫花素)与5个核心靶点(TLR4、CCL2、PTPRC、CXCL10、MPO)分子对接结果见表1,各成分与靶点均有较好的亲和力。槲皮素与靶点对接模式见图6。

图6 六味地黄丸治疗SLE主要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分子对接模式

表1 六味地黄丸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合能(kcal/mol)

2.8 转录因子分析

为探究核心靶点基因的下游调节机制,对靶点基因的转录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有4个核心靶点基因与6个转录因子有相关作用(见图7A),其中转录因子SPI1、STAT1和NFKB1表达量有显著差异(见图7B)。

图7 六味地黄丸治疗SLE核心靶点基因-转录因子网络与转录因子表达

2.9 免疫浸润分析

提取SLE患者免疫细胞相关数据,将SLE患者按核心基因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不同组间的免疫细胞数量差异。结果显示,TLR4表达与CD4+T细胞、中性粒细胞、CD8+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B细胞数量变化相关,CCL2表达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相关,CXCL10表达与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NK细胞数量变化相关,MPO表达与中性粒细胞和NK细胞数量变化相关,见图8。

图8 六味地黄丸治疗SLE核心靶点基因免疫浸润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具有作用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中药复方六味地黄丸与SLE之间的关系。基于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发现六味地黄丸抗SLE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和山柰酚。槲皮素是有效的抗氧化剂和抗炎分子[13],可有效保护SLE小鼠肾脏功能,改善其免疫功能,其可能机制是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14]。Li等[15]研究表明,槲皮素可以防止SLE模型小鼠狼疮肾炎的发生,并降低免疫细胞活化。山柰酚对炎性疾病如SLE和类风湿关节炎均有明确的治疗效果[16]。这表明六味地黄丸治疗SLE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可能是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发现,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与核心靶点密切相关。NOD样受体即NLRs家族,有研究发现,SLE患者PBMC中NLRP3/NLRP1炎性小体的表达显著下调[17]。油橄榄苦苷及其酰基衍生物可通过NLRP3途径改善SLE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18]。褪黑激素通过抑制NLRP3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可恢复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形态学和衰减,从而减弱由前列腺素诱导的狼疮肾炎[19]。Yu等[20]发现细菌暴露增加了单核细胞中NOD2表达,从而导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加重SLE病情。

通过构建PPI网络,运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出六味地黄丸治疗SLE的核心靶点基因TLR4、CCL2、CXCL10、MPO和PTPRC,这些靶点基因与SLE关系密切。MicroRNA16可与DEC2直接结合,抑制TLR4信号通路,抑制狼疮性肾炎肾组织增生和系膜细胞增殖。CCL2是治疗SLE的重要靶点[21]。维生素D可通过降低CXCL10在SLE中的表达,改善内皮功能障碍,恢复髓系血管生成细胞功能[22]。泛素化MPO对SLE患者CD4+T淋巴细胞再激活有不同程度的诱导作用[23]。有研究表明,SLE患者中PTPRC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24]。本研究通过对核心靶点基因的免疫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与诸多免疫细胞相关联。TLR4在先天免疫中起着基本作用并介导产生有效免疫所必需的细胞因子。CCL2和CCL7的抗体中和可显著降低脂多糖诱导的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积累[25]。EZH2通过抑制CXCL10表达抑制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26]。MPO与中性粒细胞关系密切。PTPRC编码的PTP蛋白是T细胞和B细胞抗原受体信号转导的重要调节因子。提示上述核心靶点基因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核心靶点基因和转录因子关联分析中SPI1、STAT1和NFKB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六味地黄丸可能通过作用于核心靶点引起下游转录因子的变化,进而调控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治疗SLE的作用。

综上,本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SLE,可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与理论基础,后续仍需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

猜你喜欢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用机制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您可以服用吗?
小檗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通路的研究进展
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六味地黄丸 不可随便用
白芍总苷调控Sirt1/Foxo1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心力衰竭的分子重构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
SphK/S1P信号通路与肾脏炎症研究进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雷公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
看了这篇文章,让你的SCI瞬间开挂!4.5+非肿瘤疾病预测模型的构建!
应用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模型识别结直肠癌“炎癌转化”过程的关键基因及防治中药预测
Nat. Genet. | 基于遗传学主导的方法定义免疫相关性状的药物靶标
科研│ GENOME BIOL:深度测序揭示了DAP1调节单倍型增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免疫
7+双疾病纯生信分析,机器学习+免疫浸润+分型,双疾病分析正火,现在下手还来得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