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贯煎加减治偏头痛医案、配方
userphoto

2023.07.17 福建

关注

血管神经性头痛,又称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畏光,经一段间隙期后可再次发病。在安静、黑暗环境内休息或睡觉后头痛会得到缓解。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调节血管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部分功能失调有关。发作开始为颈内动脉分支的痉挛,引起相应脑组织功能障碍的症状,继之转为颈外动脉分支的扩张,搏动增强而出现头痛。

中医学认为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风、火、痰、瘀、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痛之基本病机。患者自觉头部包括前额、额颞、顶枕等部位疼痛,为本病的证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阴、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按头痛的性质有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头痛如裂或空痛、隐痛、昏痛等。按头痛发病方式,有突然发作,有缓慢而病。疼痛时间有持续疼痛,痛无休止,有痛势绵绵,时作时止。头痛的治疗“须分内外虚实”(《医碥·头痛》),外感所致属实,治疗当以祛邪活络为主,视其邪气性质之不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法,外感以风为主,故强调风药的使用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视其所虚,分别采用益气升清、滋阴养血、益肾填精,若因风阳上亢则治以熄风潜阳,因痰瘀阻络又当化痰活血为法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并举。

【病案举例】

(1)患者,男,35岁,1999年5月1日初诊。患者自诉间断性左侧头痛2年,头痛多局限于左颞及额顶部,痛如针刺,伴恶心,心烦失民,咽干口苦,手足心热。经脑CT及颈椎线拍片检查,排除颅脑及颈椎器质性病变。曾口服麦角胺咖啡因镇脑宁,症状未缓解。诊见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弦细。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上扰清窍。治以滋补肝肾,祛风通络之法。方用一贯煎加味:生地20g,当归15g,川楝子10g,枸杞子15g,沙参40g,麦冬10g,川芎20g,白芷10g,炒酸枣仁20g,薄荷10g,蜈蚣3条。服10剂而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偏头痛属中医学“偏头风”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病机属肝肾阴虚,肝经风火上扰,瘀血阻络,本虚标实,遵《金匮要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法用滋。

补肝肾,活血通络,清热祛风。方中生地、枸杞子滋养肝肾阴血为主,使阴血充则肝木柔和;辅以沙参、麦冬、枸杞子益阴而柔肝,配以川楝子有利气机条畅,气血互用,使肝阴得养;配以川芎蜈蚣、丹参、炒酸枣仁以活血通络,安神止痛。诸药合用,标本兼治,相得益彰100。

(2)患者,男,52岁,工人,1995年4月9日就诊自述3年来,每天上午8时左右即出现头痛,多为隐痛,偶有两太阳穴处剧烈跳痛,伴头晕目涩、胃脘灼热、痞满、嘈杂。直至日暮而自行缓解。曾行脑电图及脑CT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就诊时患者形体消瘦,精神不振,纳少便干,舌质红,少津,脉弦细。脉症合参,辨证为肝肾不足,给以一贯煎加减:生地30g,沙参15g,当归10g,枸杞15g,麦冬12g,白芍10g,首乌20g,川楝子6g,丹参15g,川芎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5剂后头痛消失,诸兼症亦明显减轻。守原方再服5剂而愈。

按本例肝阴不足,肝阳上扰而头痛,每值一日中阳气旺盛时定时发作,至日暮随着自然界阳气的逐渐衰退,阴阳趋于平衡,故头痛自解10。

(3)患者,男,51岁,干部,2005年8月22日初诊。患者近20多天来,每天下午1点40分左右开始左侧头部胀痛,持续约20分钟后疼痛缓解,约50分钟后消失,有时喜按,或轻度恶心,并与午睡有关(不午睡则头不痛),睡眠差,便秘。自述20多年前曾经连续头痛3天,血压偏高,最高达140/90mmHg。舌红,苔少脉弦缓。陈师予一贯煎合小柴胡汤化裁:生地15g,沙参10g,麦冬10g,枸杞15g,当归10g,川楝子8g,柴胡10g,法半夏10g,党参8g,甘草8g,黄芩12g,生姜3片,大枣8枚,炒二芽各15g,川芎6g.7剂,水煎服。8月29日二诊:服药第二天大便通畅,昨天未发头痛,今天下午2点疼痛轻微发作,持续约10分钟即消失。现左耳根轻微疼痛。舌红,苔中根微黄,脉弦。守上方加黄柏8g,川牛膝10g.7剂。9月5日三诊:服药期间,于9月2日晚约11点头痛曾短暂发作,持续约20分钟,程度较轻,大便稀,但腹不胀、不痛,睡眠有时欠佳。舌边红,苔薄黄,脉左细、右弦。守5月22日方加制香附10g,7剂。随访半年未发。

按头痛喜按,大便干结,睡眠差,脉弦缓,舌红、苔少均为肝肾阴虚之象。另外,《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六经辨证中少阳证可有心烦喜呕。因此,陈师未按外感、内伤的内科学辨头痛方法,而是死抠证候,将其定为肝肾阴虚证并少阳头痛。故投一贯煎以滋养肝肾,添小柴胡汤治少阳头痛,时方经方合用,并参照经络走向选川芎为引经药,加炒谷麦芽和胃止呕。复诊时,诸症大减,考虑脉舌变化守上方加黄柏清热利湿,川牛膝活血。三诊时湿热已从下而出,症状基本消除,遂加制香附调畅气机以安神,故疾病可愈

(4)患者,女,37岁,工人,1995年11月2日来诊。偏头痛反复发作3年余,近1周加重。患者因家庭不睦,情志郁怒而发病,头痛以一侧为主,或左或右,痛剧时牵涉同侧眼、齿疼痛,痛止后如常人,遇风寒、恼怒、烦劳则发作,中西药杂进,症状时轻时重,但终难根治。

刻诊:左侧头颞部掣痛,头晕眼花,面容憔悴,目赤心烦,夜卧少寐,乳房胀痛,口干而苦,恶心欲呕,舌红少苔,脉弦细做头颅CT和脑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偏头痛,肝郁化火证。治疗以滋阴疏肝为三,佐以清热熄风。处方:生地30g,北沙参15g,麦冬15g,枸杞子15g,当归6g,川楝子6g,天麻10g,钩藤(后下)10g,菊花10g3剂后症状大减。复诊时加白芍、白蒺藜、全蝎等,再进3剂而症状缓解。并嘱其勿劳累,避风寒,畅情怀。以后发作始终以此方加减,共调治2月余而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偏头痛,又称偏头风,以半边头痛反复发作为特征。发病多见于女性,遇精神紧张、过劳、气候变化、烈日照射,或饮食和药物而诱发,病程长,治疗较为棘手。上案偏头痛由情志而起,病机为肝阴不足,肝郁化火生风,风火上扰头目清窍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头风一症,有偏正之分,偏者主乎少阳,而风淫火郁为多。”又说:“至于肝阴久耗,内风日旋,厥阳无一息之宁痛掣之势已极。”故以滋阴疏肝的一贯煎加平肝熄风药而见效103。

(5)患者,女,40岁,1994年4月7日诊。患头痛6年,7~10天发作一次,多偏于右侧,太阳穴处尤甚,或有刺痛,甚则泛恶欲吐,时有腰酸耳鸣。曾在某医院做CT及脑彩超检查,均未见异常,血压在正常范围。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舌红少苔,脉弦细证属肝肾阴虚,木失所养,久痛夹瘀。治拟滋肾平肝佐以通络。方用一贯煎加味:生地、沙参、枸杞子、首乌各12g,全当归、赤芍、白芍、麦冬、川楝子各10g,川芎8g,炙柴胡6g,5剂复诊诉:2天前曾左耳痛,以往为头痛之先兆,现耳痛已止,头痛未发,上方取效,继原方增牡蛎、珍珠母各30g(先煎)以重镇潜阳,又服7剂。以后1月中头痛仅发1次,较前痛势轻,时间短。仍宗原方出入服30剂,头痛已止,1年后随访,偶有轻发。

按头痛有外感与内伤之分,该患者病程6年,应属久病内伤头痛,辨证为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木失所养,夹有血瘀,方用一贯煎加首乌、白芍养血柔肝;柴胡、川芎、赤芍引经通络止痛,从而使数年顽疾能获良效。

(6)患者,女,31岁。2002年5月31日初诊。每逢受热后即发头痛,偏在前额及两侧太阳穴,痛而兼眩,生气及流泪后亦能引发,每发三五日不愈。两目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胁肋隐痛,口咽干燥,舌红少津,月水先期。以滋阴为法。处方:北沙参、麦冬、当归各10g,生地15g,枸杞、钩藤、杭菊花各9g,川楝子、炒栀子各6g随方出入,服7剂告愈。

按此例头痛始因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继因火盛伤阴,肝失濡养亦兼肾水亏虚,水不涵木,导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痛。故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沙参、麦冬、当归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川子疏泄肝气;钩藤平肝潜阳;栀子透郁热;杭菊花散风热,共奏滋阴疏肝、息风止痛之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00多年传承沈氏女科1月4日开课【沈氏女科】沈绍功老先生临床治疗头痛医案3则
医 案1
诱发头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尤其是这几种人群要注意
《石室秘录》头痛方,一剂未服完几年偏头痛完全消失
头痛---验方笔记
马培之医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