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出汗,中医是如何辩证的?

出汗,看似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情绪紧张、衣被过厚、气候炎热等引起出汗,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生理之汗具有调节体温,保持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因此汗液是随着外界温度变化而增多或者减少,以适宜气候变化。

但是,

为什么有些人在寒冷的冬季却也大汗淋漓?

为什么有些人坐着不动也汗如洗面?

为什么有些人身体感觉冷的情况下也频频出汗?

为什么有些人只是局部出汗?

……

中医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生,即是说在体内为津液,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汗的有无、多少是身体脏腑功能强弱、体内阴阳是否平衡的表现。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生理性的出汗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通过出汗来排泄体内废物。

如果是该出汗时则无汗出,不该出汗时汗出淋淋,或者是某一局部出汗,这就属于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的病理现象了。

     疾  病  时  的  出  汗    


一、疾病时的出汗,大概分为三种情况:

《一》、 汗出兼见发热恶风,鼻鸣干呕。为外感风邪所致的太阳表虚证(太阳中风),因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袭表,腠理疏松,津液外泄而出汗。

《二》、全身出汗,汗出比较多,口渴,胸膈闷痞,舌苔黄糙。出现在夏季,基本属于暑温病的出汗。因为暑邪属阳,其性开泄,腠理开则汗出。

《三》、全身出汗,时时皆有,手足心和头部出汗比较多,兼有恶风、四肢困重,头晕,或者关节沉重疼痛,甚至浮肿,小便少。多属于感受湿邪,或者湿从中生的因湿而汗。因湿邪阻滞卫阳之气,外不能固密肌肤,内不能促进津液环流,内外转输失职,故津液旁达,外泄则汗。

    特  殊  情  况  出  汗   


二、特殊情况的出汗,分为三种情况

《一》自汗:常日间出汗,活动后更甚,称为自汗。

(1)、久病体弱,时时自汗,兼有气短懒言,容易感冒,面色晄白者,属于气虚自汗。气虚自汗主要在于心肺问题,心主汗液,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心肺气虚,表卫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

(2)、时时自汗,动则益甚,伴有怕冷,肢体不温,属于阳虚自汗。阳虚自汗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

其他表虚营卫不和、湿热等也可以出现自汗表现,虽然诊断学有顺口溜云;“阴虚则盗汗,阳虚则自汗”。但《伤寒明理论》云:“自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须阳虚。因此要,通过四诊观察,辨明表里虚实,以免误治。

《二》、盗汗:又称“寝汗”,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而言。

(1)、盗汗,伴有午后低热,两颧发红,手足心发热,消瘦,属于阴虚内热盗汗,一般多见于阴虚火旺、久病之人、女性更年期常见,肺部疾患严重患者多见。

(2)、盗汗,伴有头疼如布裹着,肢体困倦,食欲不振,大便溏,口黏腻。属于脾虚湿阻盗汗。湿浊困脾,脾阳虚衰。

(3)、盗汗,汗为心之液,过多的出汗,则会消耗体能,造成心力虚弱。 出现心悸、失眠、多梦、面色无华,疲劳,属于气阴亏虚。

盗汗一证,《景岳权属.汗证》认为:“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盗汗必属阴虚也。”因此,应该要辨明盗汗的虚实。

《三》、大汗:指全身汗出很多,一般可以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

(1)、大汗不止,伴有面红心烦,口渴喜饮,属于阳明实证。里热亢盛,蒸腾津液外泄所致。

(2)、大汗不止,汗出如油,这提示疾病处于危重阶段,是阴阳将要亡脱的表现,所以也叫“绝汗”。《素问.脉要精微论》:“绝汗乃出,出则死也”。但临床又分亡阴和亡阳,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四》、黄汗:汗出色黄染衣。《金匮要略.水气病证并治》云:“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需要注意的是黄汗不等同于黄疸,黄汗可以是阳黄的症状之一,同身目发黄并见;也可以仅仅汗出色黄,而身目不黄。

(1)、汗出色黄,伴有发热,身肿困重,口渴,小便不利,属于营卫壅闭,为痰湿瘀滞。

(2)、汗出色黄,伴有发热、胁痛、食欲不振、口苦、尿黄、舌苔黄腻,属于湿热蕴积,肝胆湿热型。

     局   部   多   汗    


三、局部多汗症:

不同位置的出汗,代表问题根源不同,你是哪里出汗,快来对照一下吧!

《1》、额头出汗——脾胃失和、肝阳上亢


如果额头经常出汗多,中医认为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并且阳气有些虚弱,腑气上窜、胃火旺。额头是脾胃的反射区,说明脾胃功能失调。可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也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造成的。

● 治法 : 健脾疏肝、通三焦、降胆胃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肾阳虚弱

鼻子常出汗,尤其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平时易患感冒。中医认为: 平时鼻子爱出汗,是肺气不足的表现,属于表虚,营卫之气虚弱,免疫力低下。


● 治法 : 温补脾肾、敛肺固阴


《3》、颈部出汗——气血失和、内分泌失调

脖子是太阳经的位置,出汗多,是内虚的同时有外邪,多肝脾肾同虚,与内分泌不调有关,也和体内瘀滞、湿热有关,由于湿性黏滞,导致体内气机不畅。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结合自身其他症状,需要调理相关内分泌系统。

● 治法 : 通膀胱水道、去脾肾湿寒、养肝血

《4》、头汗——肝脾失和、肺胃积热

头部多汗,如果进餐时常常多汗,无任何症状,称为“蒸笼头”,多见进食快、痰湿质。若头面汗多,伴有面赤烦渴,为上焦邪热循阳经上蒸于头面;若伴有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舌苔黄腻,为中焦湿热蕴蒸所致。但若头汗出,伴有寒热,口苦心烦,胁痛者,属于寒邪滞留少阳经,瘀热上扰。

头部出汗,多为痰瘀体质,气机运行失常,上升不利,下降受阻,湿热、瘀热上扰所致。

● 治法 : 祛瘀活血、通络行气、疏肝和脾


《5》、胸口出汗——心脾两虚、脾胃失和

胸口出汗,也叫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多因思虑过多而伤及心脾所致,常见于心劳过度的脑力劳动者。若心胸出汗,气短乏力,健忘,食欲不振,大便溏,属于心脾气虚。若心胸汗出,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酸,遗精,骨蒸炒热,属于心肾阴虚。胸口常出汗,说明体循环很差,氧气运输不顺畅,参与运化、吸收、疏泄的脏腑功能失调了。

● 治法 : 健脾和胃、益气养血、通三焦

《6》、上半身出汗——更年期综合症

上半身莫名出汗,阵发性上半身烘热、汗出,每次汗出前,全身烦躁不安,胸口闷胀,短时间内上半身大汗,汗发出后恢复正常。精神紧张时这种症状加重。

中医认为: 更年期症状是由于肝气失调导致阴阳俱虚,脾虚湿重伤及脾脏,气血生化不足,易多思、多虑、多疑,食欲不振。

● 治法 : 调理阴阳,疏肝调气解郁


《7》、腋下出汗——少阳湿热

指两腋窝乃至胁下出汗的一种表现。尤其天不热的情况下汗出湿透衣服。往往这类腋窝只要注意个人卫生,汗水反而没有味道。常伴有多梦易惊,虚烦不眠,头晕乏力,午后潮热或者手足心发热,多属于肝热阴虚;汗出臭如狐骚气味,伴有胸闷纳呆,口苦,渴不欲饮,身重体倦,尿少色黄,属于肝胆湿热,常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可以按照肝胆湿热辩证治疗。

临床腋臭是腋窝部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多于男性。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如果汗液气味很大,与饮食味道刺激过大的食物有直接关系,与循环系统瘀滞有关。

● 治法:和解少阳,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8》.手、脚心出汗——肝郁犯脾、脾胃湿热

手脚多汗:汗多到如水洗一般,情绪激动、公共场合说话时出汗更多,腹胀,吃饭差,大便略溏稀。

中医认为: 这是肝郁犯脾、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脾肾阳虚、血虚、气血不和的表现。出汗多则为病理现象。若手心汗出,伴有食欲不振,身重体困,小便黄,舌苔黄腻,属于脾胃湿热;若手足心汗出,伴有身体倦怠乏力,气短,食欲不振,大便溏,属于脾胃气虚; 若汗出,伴有咽干口燥,睡后明显,食欲不振,饥不欲食,属于脾胃阴虚。

●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湿


《9》、半边身出汗——营卫失和

半边身出汗,属偏汗,指半边身多汗,而另一侧无汗或汗出甚微。其病变不在有汗的半身,而在无汗的一侧。产生的原因主要因痰瘀、湿邪等阻滞于身体的一侧经脉,气血运行不周,津液布达受阻,以致汗液排泄障碍。 多见于风湿、偏瘫病人,有时也是中风临身的信号。

●治法 : 健脾利湿、祛瘀统血

《10》、臀部出汗——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臀部出汗,坐久了裤子潮湿。臀部起红疙瘩,连续不断,臀部靠近坐椅子的部位总是有黑印——臀茧。

中医认为: 臀部出汗多,是因肾阳虚弱、膀胱经瘀滞、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的经脉,掌管着排泄废物、通调水道的作用。肾与膀胱一脏一腑,膀胱气化失调,意味着肾阳虚弱,脾运化水湿功能失常。

● 治法:健脾利尿,温阳化气。

《11》、阴汗——下焦湿热、肝湿热

阴汗,归属于下焦湿热。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常见于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男性阴囊湿疹、肛周湿疹、阴部长痘、阴部白斑等。

中医认为: 下焦湿热,多与肝经湿热和肾阳虚衰下焦湿久化热有关。


● 治法 : 祛肝肾湿寒、升脾肾阳


《12》、背部出汗——阴阳虚弱、心肺气虚


正常情况下,人一旦感觉到热,首先觉察到背部出汗。但是,如果在静态下背部汗出,那就是体内阴阳调控出了问题。

背部出汗多见于心肺区域,说明心肺气血两虚,身体阴阳具虚,尤其是有明显心脏病症状的人,出汗时并且会伴随着前胸汗出,行走会感到气短胸闷。

心肺区出汗有两种情况 : 一是气血两虚之人,属虚症。二是因瘀阻而导致气血到达不了所需之地,属因瘀致虚。调理方法自然也不一样。

● 治法 : 虚症健脾胃补气血、瘀症温阳祛瘀通络



《13》、浑身出汗-——表虚气弱、卫阳不固

浑身出汗,不论白天晚上都出汗。活动时出汗更严重,白天醒着有汗,晚间睡着了也出汗。容易疲惫,容易感冒。  

中医认为:浑身出汗,是气虚、阳虚的表现。汗归津液所属,为濡养脏腑器官所利用,阳气虚弱时,不能正常的推动津液生化,造成津液外溢,也就是阳不固阴。

● 治法:益气固表,敛阴潜阳



《14》、睡着出汗-——阳虚、卫阳不足

睡着后,汗出较多。平时醒时和正常人一样。很多人认为夜间出汗是阴虚,其实是阳虚所致,卫阳不足,阳不固阴。阳虚导致阴液失控,固摄失调,所以盗汗。

● 治法:固卫阳、敛阴液。

如果是孩子,睡觉后出汗非常多,醒来后汗马上停止。全身乏力,精神不振,没有食欲。大便正常,尿色淡黄。舌苔薄白,脉虚数。属于阴虚盗汗。

● 治法 : 滋阴清热。

    汗  味  与  疾  病  根  源    


汗味预示着疾病的根源

《一》、臭汗源于肝

如果出臭汗的话,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肝脾湿热的问题了。也就是说,臭汗,源于肝脾,尤其是和肝关系密切。

比如,一个人总是七情不畅,心态抑郁,日久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就会产生内热,同时,脾胃之气也会失于健运,就会产生湿热困阻中焦。

这样一来,肝脾湿热内蕴,熏蒸肌表,就会出汗。由于这种汗是湿热之邪蕴蒸日久而成,所以味道臭秽。

肝脾湿热偏于肝经湿热者:这种臭汗容易循肝经所及之处而外渗,此类患者多有口苦、舌苔黄腻、小便色黄、泌尿生殖系统等问题。

肝脾湿热偏于脾胃湿热者:往往手脚心特别爱出汗,因为脾主四肢。

《二》、虚汗源于肺

一般情况下,虚汗主要指肺气虚。肺气衰弱,就特别容易出汗,而且容易犯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常见的肺系疾病,这是因为肺卫不固,病邪就会袭表犯肺而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常做背部刮痧后艾灸来增强肺功能,因为背部膀胱经包含了所有脏腑的俞穴,“俞”穴是脏腑的开关,通过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来增强脏腑间相互协调运作的功能。这样不仅能有效缓解虚汗症状,还能增强营卫之气,有效预防一些肺系疾病。

《三》、冷汗源于肾

我们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常常会出冷汗,为什么呢?因为惊恐会令肾气下趋,肾阳内郁,就会手脚冰凉,汗出不温。

此外,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冒冷汗,首先也应考虑是不是肾阳虚所致。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虚弱,就会导致一身阳卫之气衰弱。

而卫气有固摄津液的作用,阳卫之气衰弱,津液就会外泄,导致多汗。同时,由于肾阳不能温煦,所以汗是凉的。

汗为心之液,过多的出汗出消耗体能,造成心阴不足,出现累、乏力、嗜睡等现象,正常体质下休息好了即可恢复。但是痰湿体质、血瘀体质的人会导致水火不济的状态,出现心火上炎、咽喉干略痛、目赤等症状。如果是疾病期间过多出汗,则会更加消耗营卫之气,导致疾病痊愈日期延长或很难痊愈。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养生知识

                       — 作 者 —

Zat特效刮痧,热爱中医养生,从事健康理疗十多年,擅长运用中医自然疗法调理各种症状。广结善缘,愿与有缘人一路同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阳虚自汗,黄芪温阳固表
脾肾阳虚流汗吃什么药
“阳加于阴谓之汗”—汗证论治
多汗的病因有哪些?
~汗信号
观汗知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