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篇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二节 病 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疾病种类虽繁多,其临床表现又错综复杂,虽各个疾病又都有其各自的病理机制。但从整体来说,离不开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等基本规律。
       一、正邪相争
       疾病的发生,亦即发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但概括起来又不外乎正气与邪气之争,即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的相互斗争。所以说,各种疾病的发展过程,也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功能固密,则病邪难入,病无以发生。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有时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如烧伤、冻伤、疫疠、毒蛇咬伤、食物中毒等,此时即使正气强盛亦难免不被伤害。正邪相争,正胜则邪退、邪胜则正衰。正能胜邪则不发病,即便邪气已侵入,正气亦能驱邪外出或扑灭于内,不会产生病理改变,疾病无从发生;邪气胜,正气不足则发病,卫外不固、抗邪无力则邪气乘虚侵入而发病,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为此意。另邪气毒烈、致病作用强,正气相对不足,亦能导致疾病发生。
       (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疾病发生后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正、邪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正邪相争过程中,发生着力量对比上的消长盛衰变化。正邪之间的此种变化,导致疾病发展趋势上表现为表邪入里,或里邪出表的病理变化过程。邪气亢盛,正气损耗,抗邪无力,则在表之病邪可由表内传而入里,提示病情加重;反之,若正气渐复,正气驱邪外出,邪气日减,则内在之邪可由里出表,提示病情好转和向愈。
       ⒈ 表邪入里
       表邪入里是指外邪侵入机体,停留于肌肤卫表而引发表证,而后内传入里,转为里证的病理传变过程。其发病原因是因邪气过盛,或因失治、误治,则表邪不解,传变入里所致。多由机体正气受损,抗病能力减弱,正不胜邪,使疾病向纵深发展。如外感风温,初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咽喉肿痛、脉浮数等风温邪气在表的症状,失治或误治,继而出现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咳嗽胸痛、咯痰黄稠、脉滑数等邪热壅肺的症状,这是表热证转化为里热证的表现。
       表邪入里的传变,一般按规律依次相传,如伤寒病的六经传变,通常是依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温病则依卫、气、营、血或由上焦、中焦、下焦的次序传变。病邪依次转化入里,多因正气受损,正不胜邪所致。但当邪气过盛,正气暴伤时,袭表邪气也可不按上述次序“顺传”入里,在伤寒则有直中三阴,于温病则可逆传营血而入里,即所谓“逆传心包”。
       ⒉ 里邪出表
       里邪出表,是指病邪由里透达于表的传变过程。是因正气渐复,邪气日衰,正气驱邪外出,邪气由里出表,预示病势好转和向愈。
       (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正邪相争的运动变化,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而体内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的盛衰,又决定着患病机体的虚与实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证是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中期,或因痰、食、水、血等滞留体内引起的病证。虚,指正气不足,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证候,称为虚证,常见于外感六淫病和内伤杂病的后期,亦可见体质素虚或多种慢性病者。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产生单纯的虚或实的临床症候,且在某些长期、复杂的病变中,还会引起虚实病机间的多种变化。如肝胆湿热证初见黄疸、胁痛、脘闷等,之后影响脾胃运化,逐步演变为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纳减腹胀的脾气虚证,这就是由实证转化为虚证;又如初见面白神疲、少气乏力、舌淡、脉虚无力的气虚患者,日久失治或误治,气虚推动无力以致瘀血蓄积,逐步演变为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脘腹有痞块、舌质紫暗、脉细涩的血瘀证,即为虚证转化为实证。
       病机的或虚或实,临床均有一定的征象可循。这些征象在一般情况下,直接反映出病机的虚与实;但在特殊情况下,即疾病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时,临床往往会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许多假象。故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才能真正把握住疾病的虚实变化。
       (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争,双方力量对比不断发生消长盛衰的变化,不仅能左右疾病的发展趋势与虚实变化,而且对疾病转归起着决定性作用。正胜邪退,是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邪胜正衰,则是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趋势。此外,若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势均力敌,则出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或邪去而正未复等情况,则常是某些疾病由急性转慢性,或留下后遗症,或成为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之简称。《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主要是引起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发生疾病,故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根据。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当机体在某致病因素作用下,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发生异常改变,导致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失调,都会发生疾病,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标志之一,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故寒热证候的形成,主要是阴阳消长盛衰的结果。其病机大致可概括有:阳胜则热(导致实热证),阴虚则热(导致虚热证),阴胜则寒(导致实寒证),阳虚则寒(导致虚寒证)。阴阳盛衰,也可导致虚实证候的产生。如阳或阴的偏盛,可致“邪气盛则实”的实证,阴或阳的偏衰,可致“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其寒热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常随机体阴阳两方消长盛衰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有阴阳盛衰病位转移或阴阳互损所致的寒热错杂,阴阳转化所致的寒热转化,阴阳格拒所致的寒热真假等。
       (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盛衰消长变化,不仅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疾病好转或恶化,痊愈或死亡的根本机制。
       一般情况下,阴阳相对的失衡经调整得以重新恢复,是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面转归的内在机制。当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脱失或消耗、丢失,导致阳或阴的功能严重衰竭,出现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这是致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根本原因。
       亡阴和亡阳,在病机和临床征象等方面,虽有不同,但因阴阳互根,故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所化生而耗竭。所以,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之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便告终结。
       三、气机失常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一)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的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从而导致气血、津液在机体的脏腑、经络、循行输布受阻。机体某一局部出现气滞,可出现胀满、疼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脏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等。肺气壅滞,常见咳喘、胸膺胀满疼痛;肝气郁滞常见胁肋或少腹胀痛、善太息;脾胃气滞,常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完谷不化症。
       (二)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表现降之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使脏腑气机上逆的病理状态。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燥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咯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因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诸症。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呃逆、腹胀等症状。
       (三)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不足之意。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此外,因气陷是因气虚发展而来的,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征象
       (四)气闭
       “闭”为闭塞,不能外达之意。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气闭多于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闭气机所致。其发生,可因感受秽浊之气而致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内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等。临床上,还可因气机闭郁,壅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掌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内,腑气不通,则见二便不通。
       (五)气脱
       “脱”即脱落、不内守之意。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频繁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临床上,因气大量外散脱失,脏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了解病鸡?怎么学中医?
第八章 病 机(试题与答案)
肿瘤病诊疗思路与方法之辨证方法②
道医学堂丨质元(源)致病内因
张仲景方征脉法
病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