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辨证论治十法

审症求因

所谓“审症求因”,就是运用中医理论和经验,对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症状、体征加以分析论证,探求其发生的原因,谓之“审症求因”。即透过表面现象而推求其一系列症状、体征发生的真正原因。这是据症推理、逆向思维的方法,是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底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则不能娴熟运用,难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外感热病,患者发热,恶寒,头疼,无汗,鼻塞清涕,脉象浮紧,舌质淡,苔薄白。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这一系列症状、体征发生的原因: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寒主收引,寒邪束表,则无汗头疼;肺主一身之表,寒邪袭表,肺气不宣,则鼻塞清涕;脉浮紧、舌淡苔薄白均为表寒之征。综合归纳,为风寒袭表所致。就是说患者发生一系列症状、体征的原因是风寒袭表。这个由“审症求因”而得出的结论,为下一步“审因辨证”提供依据。


审因辨证


即运用中医理论,对已知病因的性质,分析论证、探求其一系列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变化机理,以便确认“本证”形成的病理机制和结论,即病机,谓之“审因辨证”,亦是“证属”何证的定性依据。


仍以上例说明,已知病因是风寒袭表,此时应进一步以其病因来分析辨证,由于风寒袭表,导致鼻塞清涕、无汗头痛之肺卫失宣之证。此结论为进一步“据证立法”提供依据。


据证立法


即依据“审因辨证”得出病理机制和结论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上例可根据《内经》“寒者热之、表者散之”的原则,立“辛温解表”治法。


依法选方


即依据治法选方。如上例据“辛温解表”治法,可而选用辛温解表、宣肺通窍之杏苏饮、九味羌活汤。因方适法,而合于证,则寒散表解。


权变加减


虽“方”、“法”相因而合于道,但与此人、此时、此证、此地不尽合者,又当权衡变通而加减之,使“方”、“法”与“证”完全合宜,正谓“量身定做,合身得体,因人而异”,真正做到“辨证论治、对症下药、因证制宜”,理法方药,丝丝入扣。


剂型合宜


中药剂型,多种多样,古有汤、丸、散、膏、丹,今又发展有胶囊、颗粒、冲剂、片剂、注射剂等更多剂型。剂各有特长,病也多样,人各不同,力求合宜,优势互补,药力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所以,要求剂型与疾病、个人都要合宜。盖汤者,荡也,力大、效猛,犹扫荡之势,多用于初诊、急病、重症,具稳、准、狠的优势;丸者,缓也,崩解慢,吸收缓,效力续,方便快捷,故适用于慢病、缓症的恢复期;散者,散也,弥散快,起效速,最适宜胃肠病及小儿;膏者,剂也,内服为滋膏,滋补之剂也,外用为膏药,径捷效速,直达病所,外治是也;丹者,剂也,按成方配制,颗粒或粉末状,名贵内服之丸,称丹,如小金丹,疮疡外用之粉末亦称丹,如三仙丹、红升丹、白降丹;胶囊者,药被食用胶包裹,以防气味之外泄,亦具丸散特点,方便卫生、含量标准;冲剂、颗粒,皆开水冲调、内服之剂,亦具汤剂之犹点,起效快捷,携带方便;片剂者,精制质纯,量准方便,可与丸剂媲美;注射剂,为目前最精制之剂型,质纯量准,为急救独辟蹊径。总之,应因证、因药、因人而优选最适宜的剂型,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煎服用法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  《医学源流论》:“煎药之法,最宜深究,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又说:“大部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荡;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总诀也。故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足见汤剂煎煮方法之重要。汤剂是中医临证用药的主要剂型,具有力大功专、起死回生、扫荡祛邪、权变加减、量身定做、方证合宜、无可替代之优势。其质量把握是多方面的,其中,与饮片炮制、煎煮方法、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用水用具等关系至为密切。因而,历代医药学家都很重视,几千年来,一直沿着“多溶出少耗散”的主轴代有发展。


至今韩国煎药机已引进10年,风靡一时,虽有诸多优点,但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医药理论。传统中药煎煮方法、用具多有不便,尤其不能保留其芳香挥发成分。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修订《煎药房管理规定》,提出“煎药机应符合中医药理论、在常温下进行、应煎两次。材质规定为陶瓷、不锈钢。”但二代煎药机虽改两煎,不够理想,余无大变,仍是在高压、高温下进行。为此,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于2007年拨专款立题“中药煎服方法研究”,通过文献理论整理研究,撰《古今中药煎服方法述评与机具设计思路》,设计了《实验研究方案》,以银翘散等四个经典方为代表,考查煎煮器具、时间、次数、火候及挥发油、药材粒度等对汤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其结果证实有显著影响。对汤剂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者,优选出:①用具:“密闭冷却回流煎药壶”;②煎煮次数:2~3次;③煎煮时间:头煎30分钟,二煎40分钟,三煎30分钟,称“三四三”煎药法;④浸泡时间:凉水浸泡30~60分钟至透;⑤药材粒度:颗粒(绿豆大);⑥火候:文火令小沸。


煎服用法


中药服用方法 《医学源流沦》:“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可见服药方法也很重要,要根据不同方药、不同病证,个体化辨证处理。口服给药,必先入脾胃,而后籍胃气之胜,输送周身,直达病所,才能资其所需,去其所害。《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凡药食入胃,所以能胜邪者,必赖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吐、汗、下以逐其邪。”现代名医蒲辅周先生说:“人患病后,每每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服药多则加重胃肠道负担,更影响消化吸收。”所以应处处保护胃气,不得有害也。服量适当,中病即愈。少则药力不继,多则易伤脾胃。故服用中药应注意几点:一是应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剂量多少,急病顿服,力大以救其急;慢病早晚分服,使药力相继;久病羸弱,脾胃虚弱,纳运失司,1日3~4次分服,免伤胃气,利于吸收、输布,徐徐生效,不求速效,但求缓功。二是胃喜温润,故除特需冷服,一般均应温服,以保胃气。三是解表药当热服,并啜热粥,以养胃气、资汗源而助汗解。四是治疗痛经的药当提前3~5天服药,气血疏通则痛自止。五是失眠者当睡前1小时服药,以安神镇静,导阳入阴,速进梦乡。六是有人主张一剂药,3煎,分服。理由是:头煎,气浓味薄,走窜发散,升浮外达,重在表散祛邪,疏通气血经络,似先锋打头阵,取其彪悍之力;二、三煎,味厚气淡,善内守淡养,重在调养脏腑,平衡阴阳,功效接续,似中军稳中推进,后续药力,以扶正祛邪,大获全胜。临证时,当据病情、治法、方药、个体之不同特点,而采用文火慢煎、武火急煎,或三煎分服,或混合再服。七是病在上,饭后服药,药借食力,食助药威,升腾上达,去邪尤捷;病在下,食前服,胃空先入,既无食碍,又易吸收,直达病所,通腑排毒,泄污祛浊,消积导滞,径捷效速。滋补剂、助消化药,亦应食前服,能激发胃液分泌,有利消化吸收。八是抗疟疾药先于发作前2~3个小时服,抢先堵截。


服药方法,大概如此,详遵医嘱。服中成药,亦可仿此。


途径最优


给药途径种种,大凡可分口服、外用两类。


口服药途径  口服是最主要的传统给药途径之一,药物经胃肠吸收到肠系膜毛细血管网、小静脉,按下腔静、门静脉、肝脏、肝动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的顺序到达肺泡,再由肺静脉依次到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参与体循环,将药物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细胞中,经代谢后由肾脏排出体外。口服药物治疗与外治法相比较可谓迟来之效。由于在代谢过程中,药物又受到胃肠酸碱消化液的影响和肝脏首过消除效应,降解了药效。因此,这是一条漫长、曲折、消耗性的“长征路”。但口服药在大肠中某些菌群作用下,可产生某些新的有效成分,同时也有一服了之,方便省事等优点。


外用给药途径  外用给药途径更多,诸如药浴、湿敷、贴膏药、肛注、直肠滴注、滴鼻、点眼、含化、雾化吸入等,主要是通过皮肤、黏膜、肺泡直接吸收,其吸收机制虽较复杂,与口服途径是相向而行,直达病所,又无苦口、刺激消化道、胃肠酸碱消化液及肝脏解毒、降解药效之弊。所以,这是一条黄金给药捷径。临证时可根据疾病、部位、个人情况之不同,选择剂型、给药途径、方法最适合者,以提高疗效,减轻痛苦,节省药物,方便患者。


心理调适


临证常见慢性病、疑难病患者,多有心理障碍。对此,有人称是“嬉医、嬉药症”。此类疾患,多由忧思抑郁,志意不遂,久治不愈,心急乱求医,精神负担过重等心理因素所致,常法却难奏效。盖心主血脉,脾主思虑,思虑过度,则心脾两伤。心伤则血虚不能养心,神不守舍,神魂不定;脾伤则化源不足,元气亏损,脏腑失养。故治疗首先应从心理调适入手,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安慰病人,恰当解析,冰释疑虑,缓解情绪,树立治疗信心;其次,认真辨证论治,尤重心脾。心理调适对有心理障碍类疾病患者尤为重要,普通患者亦不可忽视。


饮食调护


人以食为天,饮食是气血之来源,是患者康复必不可少的物质需求,应视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流质、半流质、普食等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饮食。护理是精神心理的调适与满足及对生活起居、饮食宜忌、劳逸活动的看护。本着不违病机、有利康复的原则,除医护本身做到外,还要一一嘱咐患者或家属,以期配合医疗,促进康复。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12084636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剂的基本知识
谢英彪老中医处方解读
浅谈经方煎煮用水的法度
5.方剂 · 第5讲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二)第五章:剂型 第六章:煎服法
中药的服用法
中药的煎法与服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