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特色诊治

1、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大家共同来分享我在治疗和研习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特色诊治”中的体会。

  2、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并向年轻化发展,心血管门诊量居高不下。但据研究统计病人中真正患有CHD的患者仅占约40%,而在近60%的非CHD患者中约有30%误诊为CHD,其中,许多具有胸痛症状的患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无明显异常,这些患者约为因胸痛、胸闷而行心导管检查的患者的20%,不仅给患者带来心灵上的打击,也给患者和社会增加了治疗费用的负担。

  3、 因此,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引起了关注。

  4、 心脏神经症(cardioneurosis)又称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是以心脏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官能症特点:心血管症状与神经功能紊乱并见。

  5、患者主观感觉复杂多样的心血管症状,包括心悸、心前区疼痛、气短、乏力、短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偶有早搏,多伴有疲倦、头晕、多汗、失眠、多梦、焦虑等症状;临床无任何与其具有因果关系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对心脏有影响的其他躯体疾病的证据。

  6、 多数患者伴有心理障碍,如明显的焦虑、抑郁、疑病或神经衰弱患者心血管症状的产生和变化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7、 青壮年多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30-50岁多见,“心悸”、“惊悸”、“怔忡”、“心痛”等范畴

  8、 心脏神经官能症

  9、 属于中医“心悸、怔忡、不寐、胸痹及眩晕”等范畴。

  10、常见于中医的“心悸”,见于对于心悸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内经》,其内虽未提出心悸这一名词,但对其病因已有所认识,本虚加上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均可致心悸《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先出现心悸的这一名称,作者多次提到“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张仲景认为情志因素、水饮等为心悸的主要病因。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悸》中明确指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两端。晋唐时期医家认识到心悸属本虚标实之病。朱丹溪认为虚与痰是心悸主要病理机制。但是此时心悸与怔忡尚无明确划分。至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提出将心悸分为心悸与怔忡。清代王清任尤其重视瘀血在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提出瘀可致悸的理论。

  11、 主要病因可见于,外感、情志、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或他病传变或失治误治。

  12、 主要病机可见于正虚:阳虚致悸、阴血不足;邪实:火热、水饮及痰饮、 瘀血。

  13、 现代的主要诊治主要有以下几种:

  14、 首先,在病因病机方面,如邓铁涛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即气虚与阴虚,标实为痰浊与血瘀;基本病机:气虚、阴虚、痰浊、血瘀。

  15、 李应东认为,本病为气血两虚,即本虚,随着情志因素导致肝郁,气滞产生病理产物血瘀。

  16、 颜德馨 认为“气血失衡”为心悸产生根本原因,而瘀血是其基本病机;王守富认为肝郁为心脏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17、 周端提出心悸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虚为本,痰瘀水饮为标;许占民认为心悸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饮、血瘀为标。

  18、 祝光礼认为青年人心悸与肝郁、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聂嫦娥认为本病虚实夹杂,心脾两虚为本,气滞痰浊、血瘀为标。

  19、在辨证论治方面,疾病证型主要有基本证型:肝郁气滞、心虚胆怯、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痰热内扰、血脉瘀阻;《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血瘀阻、水气凌心、心阳20、而治疗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从心论治,心胆气虚: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触事易惊,伴有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安神定志丸和酸枣仁汤加减。

  21、 前方重于镇惊安神,后方偏于养血清热除烦,合用则益心胆之气,清心胆之虚热而定惊安神宁心;若心悸甚,惊悸不安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朱砂。

  22、心阴亏虚: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者,可合交泰丸(黄连、肉桂)交通心肾

  23、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呆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心血不足较甚者可加芍药、阿胶以养心血;不寐较重者加夜交藤、合欢皮、柏子仁以养心安神。

  24、其次,从肝论治,第一个证型为肝郁气滞:情志抑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舌苔薄白,脉弦。病情轻重变化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切。

  25、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加减:胁肋胀满疼痛甚者,加郁金、青皮、佛手疏肝理气。

  26、加减:肝气犯胃。嗳气频作,胃脘不舒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和胃降逆;兼见胸胁刺痛,舌质有瘀点、瘀斑,可加当归、丹参、郁金、红花活血化瘀。

  27、气郁化火:心悸阵作,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28、加减:热势较甚,口苦,大便秘结者,可加龙胆草、大黄泻热通腑;胁肋疼痛、口苦、嘈杂吞酸、嗳气、呕吐者,可加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29、肝火上炎而见头痛、目赤、耳鸣者,加菊花、钩藤清热平肝;热盛伤阴,而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原方去当归、白术、生姜,加生地、麦冬、山药滋阴健脾。

  30、 奔豚病:患者自觉有一股气从少腹上冲心或更上冲胸, 甚冲至咽喉, 如豚之奔突, 发作欲死, 不发如常人, 心悸(心动过速)、气短、心烦、肢颤,用奔豚汤;治法:调肝解郁,降逆平冲;方药:奔豚汤(李根皮20g、葛根3 0 g、川芍1 5 g、白芍20g、当归15g、半夏15g、黄芩10 g,炙甘草10g)

  31、 加减:逆气上冲干扰心神,而致口干、烦躁、坐卧不宁、游走失眠、等证。加合欢皮20g、夜交藤20g;胸闷、憋气、气短、烦躁、“ 拔气”等,加积壳15g。

  32、从肾论治,心肾不交:心悸怔忡,淡烦不宁,失眠多梦,头晕,耳鸣,精神不易集中,腰腿酸软,咽干口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紊乱,舌红少苔,脉沉弦细。常见于更年期妇女。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33、方药:泰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玄参15g,北沙参15g,女贞子15g,麦冬15g,熟地15g,佛手12,丹参30g,黄连10g,黄柏10g,白芍15g,竹茹15g,桔梗10g,肉桂3g,柏子仁30g,酸枣仁30g)

  34、 加减:心悸甚者加磁石、龙齿;手足烦热者加鳖甲、栀子、赤芍、白芍;腰酸腿软者加杜仲、牛膝;睡眠差多梦加夜交藤、合欢皮。

  35、 肾阴阳两虚:心悸怔忡,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忽冷忽热或口干、四肢下肢寒冷,多汗,舌红少苔,脉沉弦细。治法:滋阴降火,温通心阳。

  36、 方药:二仙汤加血府逐瘀汤;加减:热甚者,方中仙茅、仙灵脾和巴戟天为6g,知母、黄柏个各12g;寒甚者,仙茅、仙灵脾和巴戟天为10g;多汗者,加浮小麦、煅龙牡、麻黄根、五倍子。

  37、 肾阴不足:心悸怔忡,淡烦不宁,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腿酸软,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弦细。治法:滋阴降火,清心除烦;方药:天王补心丹加血府逐瘀汤。

  38、 从脾论治,气虚痰阻:面色白、体胖痰多、身体困倦、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

  治法:益气健脾、宽胸理气祛痰;方药:四君子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39、 加减:气结较甚者,可以加枳实、桂枝、厚朴;脾虚重者,可以加黄芪、肉桂。

  40、从肺论治,气虚血瘀:胸闷心悸,咳喘气短,头晕神疲,自汗乏力,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沉弱或结代。治法:补益肺气,活血化瘀。方药:保元汤加减;汗多者可加浮小麦、龙骨、牡蛎。

  41、 其他治疗。

  42、针灸治疗,采用体针、皮内针、耳穴压豆、艾灸及穴位注射等治疗措施,选经以足太阳经、手少阴经、手厥阴经居多,选穴以五俞穴及相应募穴、内关、神门等为主。

  43、 运用耳针加体针;将王不留行子压到穴位上之后,按压或捻压100 次左右,最好能在治疗结束之后感到耳部发红发热。

  44、 体针治疗选取神门、内关、公孙穴,均用1 寸半的毫针,神门穴直刺0.3 至0.5 寸,得气之后继续捻针,尽量以针感向上臂和胸部传到为宜,内关穴直刺0.5~1.0 寸,得气之后持续捻针2~3 min针感同样是最好向上臂及胸部传导。公孙穴斜刺,针尖向上,得气捻转,使针感传向胸部。

  45、留针20~30 min,期间行针1~2次,每天针一次,10 次为一个疗程,在疗程之间隔2 d,连续针3 个疗程。

  46、普通针刺。百会及神庭采用头皮针法,内关、足三里、太冲和三阴交穴常规针刺,并结合电针治疗,每周治疗 6 次,周日休息 1 天,4 周为 1个疗程,针刺 2 个疗程。

  47、 艾灸背俞穴。取侧卧位或仰卧位,背俞穴取厥阴俞至膈俞段( 双侧)在腧穴范围内往返温和灸,以局部潮红、患者自觉有温暖之气向胸部即心脏部位透散为好;每次30 min,每日1次,10d 为1疗程,间歇 7d,共治疗两个月。

  48、 推拿按摩。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膻中、期门、大陵、内关、神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手法采用: 揉、滚、按、擦、颈、胸复位等。

  49、耳穴压豆疗法。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心俞;肝郁化火者加肝俞;阴虚火旺者加肝俞、肾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肺俞;心虚胆怯者加胆俞、脾俞;胃肠湿热者加胃俞、胆俞、三焦俞。

  50、 贴上王不留行子后,给予使患者感到酸胀、麻、灼热且能耐受的刺激强度。每天按压3~5 次,每穴按压1~2 min,每3 天更换一次压豆,4 周为一个疗程。

  51、 放血疗法。火热内扰,表现为心烦不安、口舌生疮、肢体疼痛肿胀、急躁易怒,直接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适用于多种热证。

  52、注意事项。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本疗法仅为对症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全面检查,再进行治疗;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53、 西医治疗,患者的心率快(心率大于100次M分),可以给与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54、 伴严重睡眠障碍者,可短期应用镇静类药物如安定片;更年期的女性可给予谷维素,以调整植物神经功能;抑郁或焦虑者,服用黛力新、奥氮平等。

  55、 三是饮食治疗,心血不足: 宜养血安神, 忌食辛辣香燥;心气虚弱: 宜温阳益气, 忌生冷滋腻;阴虚火旺: 宜生津养阴安神, 忌香燥辛散;痰火上扰: 宜清热化痰, 忌食煎炸熏烤, 滋腻肥甘;气滞血瘀: 宜化瘀通络, 行气, 忌生冷酸涩。

  56、 鸭梨(去核) 、白萝卜各1000g、生姜、当归、炼乳各 200g, 蜂蜜250 g;将当归加水70 ml, 文火煎50 min; 把梨、萝卜、姜切碎 取汁液;与当归液混合, 以文火煎成膏状, 加人炼乳、蜂蜜, 加热至沸, 冷后备用;用时每次服2-3 匙, 用沸水冲服, 2-3次/日。

  57、 鸡心 3 个煮熟, 鸡苦胆 1 个焙干研面。1次/日,连服 3 。羊肉50 g, 山药30g, 红糖30 g, 黄酒30 ml, 水煎, 分1-2 次服用,1次/日。带心莲子研磨成粉, 与同重量藕粉混合煮粥, 连吃数周;用绿豆20 g, 西红柿 2 个, 以绿豆煮汤送西红柿服下, 2-3次/日, 饭前服。

  58、 桂圆: 可用桂圆肉泡茶喝, 或煮桂圆粥食用, 尤其适宜心血不足型心悸。酸枣仁: 宜用酸枣仁6~10 g, 芡实12 g, 龙眼肉6 g, 煮汤后睡前服食。适用于心血不足。若无芡实或龙眼肉, 亦可单用酸枣仁15 g, 捣碎后同粳米煮粥食用。

  59、 百合: 选用新百合50~60 g, 或干百合30 g, 煎水后加入适量冰糖食用。适宜心气不足型或阴虚火旺型;人参: 可用人参3 g, 切片, 每天泡茶饮。适宜心气虚弱, 产后病膈体虚之人心功能不全而心悸时食用。

  60、 荸荠: 每日可用荸荠60~120 克, 配海蜇50~100克, 煮汤分2 次饮用。适宜痰火上扰型心悸;柏子仁: 可用柏子仁10~15 克, 稍捣烂, 同粳米汤煮粥, 待粥将成时, 加少许蜂蜜, 稍煮一、二沸即可食用, 宜作早晚餐服食。适宜心血不足型心悸。

  61、 薤白: 即小蒜, 又名野蒜。每次用干薤白10 g, 配合瓜萎仁10 g, 煎汤喝, 每日2~3 次。适宜气滞血瘀型心悸;山楂: 可用野生山楂10~15 克, 每天煎水代茶饮。此法适宜气滞血瘀型心悸;西洋参: 单以西洋参片3~5 g, 泡茶常饮。适宜心气不足或阴虚火旺心悸。

  62、 莲子: 先将干莲子磨粉, 每晚取莲子粉50 g, 桂圆肉30 g 同粳米50~100g 煮成稀粥, 然后加入冰糖适量, 临睡前服食1小碗。或用干莲肉50 g, 桂圆肉30 g, 冰糖少许, 一同煎服。适宜心血不足型心悸;莲子心: 每日用干莲子心1.5 g, 开水冲泡代茶饮。适宜阴虚火旺型和痰火上扰型心悸。

  63、 心理治疗,排除器质性疾病,做好心理疏导,适当的参加各种活动移情怡兴。

  64、保持心平气和的关键是要发挥人的精神对形体的统帅作用;主动地运用意识,提高精神对自身言行、情绪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达到气血调和,阴平阳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怔忡(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诊疗方案
心脏神经官能症
郁证(神经官能症)案
倒计时20天,六科串联之心悸
日本针灸百病实用针灸方连载 。(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