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兆芝 辨治 口味异 常临证经验

白兆芝 辨治 口味异 常临证经验

白 煜 ,白震 宁 ,白宇宁 ,王海 萍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2.山西省 中医药研究院,太原 030012 ;

3.山西中医学院,太原 030024 )

摘要 :1: 7 味异常是 由于脏腑之 气偏盛或偏 衰而致脏腑 失和之 气上溢于 口所形成的 1 2 有异味 的病证。临床 多见 1 7 苦、口酸、1 2

咸 、1 2 甜 、口臭,但 亦有 口中铁锈味 、口中煤 油味等 少见病证 。白兆芝教授认 为 口味异 常应首辨脏腑 病位 ,其 与脾 胃、肠、肝胆 等脏

腑 关系密切 ,同时也与心、肾相 关。临证 需舌脉症合参 ,辨清寒热虚实 ,具体情况 ' - 3 酌情辨 治。

关键词 :口味异常 ;I临证经验 ;白兆芝

中图分类号 :R 20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3250 (20 13 )05 -05 81- 0 3

口味异常是 由于脏腑之气偏盛或偏衰 ,而致脏

腑 失和之 气上溢 于 口所形 成 的 口有 异味 的病证 。 故

《严氏济生方·7 /齿f1 ·口论治》曰:“夫 口者,足 太阴

之经 ,脾之 所 主 ,五 味 之 所 入 也。 盖 五 味入 口,藏 于

脾胃,为之运化津液,以养五气。五气者 ,五脏之 气

也⋯⋯五脏之气偏胜 ,由是诸疾生焉。”其形成 多与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劳倦过度 、久病体虚

等有 关,即《医学正传 ·口病》所 说:“夫 口之为病

⋯ ⋯

或见酸、苦、甘、辛、咸味,原其所 因,未有不因七

情烦扰,五 味过伤所致。”口味异 常临床 多见 口苦、

口酸、口成、口甜、口臭诸证,但亦有 1 5 中铁锈味、口

中煤油味、口中血腥味等少见病证。

白兆芝教授为第四批全 国老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

验继承工作指导老 师,从事 中医内科临床 、教学工作

40 余载 ,在辨治脾 胃、肝胆疾病及 内科疑难病症等

方面造诣深厚,验效 良多,兹将 白教授辨治 口味异常

验 案 数则 列举如 下。

1 口苦 案

患者闫某,女,51 岁,主诉“口苦伴 头晕 2 月”,

于 2011 年 2 月 21 日就 诊。2 月 前 无 明显诱 因出现

口苦、头晕,经治未愈 ,近来症状明显加重。刻下症:

7 /苦、头晕、恶心 ,平卧头晕可缓解,纳 尚可,二便调,

舌质暗红,苔黄欠润,脉沉弦。辨证属血虚肝 旺、胆

气上逆 、胃失和降,治宜养血平肝 、疏利肝胆 、和 胃降

逆。方用柴胡 四物汤加减 :柴胡 10g,姜半夏 9g ,黄

芩 10g,白芍 12g ,当归 12g,生地 18g,天麻 10g,枳 实

15g ,竹茹 15g,白蒺藜 15g ,珍珠母 18g ,鸡 内金 15g,

甘草 6g,生姜 3 片,5 剂水煎服 ,每 日1 剂。二诊 :7 /

苦缓解,头晕及 恶心均减轻 ,舌质 暗,苔薄 白。继用

前方加太子参 15g、麦冬 15g、郁金 15g,6 剂。三诊:

作者简 介 :白 煜(1977一) ,女 ,北京人 ,主 治 医师 ,医学硕士 ,

从 事中 医内科 内分泌疾病 的-】 盏床与研 究。

△通讯 作者 :白宇 宁 ,Tel:13641389683 ,E—m ail:byn一1973 @

16 3 .eom 。

口苦消失,头晕恶心未作 ,纳可,舌红,苔薄少,脉弦。

继用 前法 再服 7 剂 ,诸 症 消失 ,未再 发作 。

按:口苦首载于《内经》,名为胆瘅 ,其认为“胆

虚气上溢,而 7 /为之苦”,“肝气热则胆泄 口苦”。临

床多见于胆腑湿热、肝胆郁热、心火亢盛等实证 ,亦

有属 虚证 者 ,如 胆虚 气溢 或 阴虚火 旺 ,但少 有血 虚肝

旺者。本 口苦病例综其临床表现及舌脉,考虑辨证

为血虚肝旺、疏泄失常、胆气上逆、胃失和降,故予以

养血平肝、疏利肝胆 、和 胃降逆之 法,用柴胡 四物汤

合温胆汤以养血疏肝 ,兼 以清热和 胃,酌加天麻、白

蒺藜、珍珠母平肝降逆,而获 良效。

2 口甜案

张某 ,女,50 岁,主诉“间断 口中发甜,伴全身乏

力 4 年 ,加 重 4 天”,于 2011 年 8 月 15 日就诊。患

者素有多年胃脘不适史,近 4 年来间断出现 口中发

甜,精神欠佳,纳差,近 4d 来症状加重。刻下症 :口

中甜、纳少 、乏力,伴 嗳气、胁胀、嗜睡、脘 中畏冷 ,大

便 不 畅 ,2 至 3d 一行 ,小便 清长 ,舌 质 暗,舌边 齿痕 ,

苔 白微黄薄腻 ,脉 弦细。辨证属脾 胃虚弱、湿邪 困阻

兼肝 胃不和,治宜健脾化湿、疏肝和 胃。方用香砂六

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味:太子参 15g,生 白术 12g,茯苓

15g ,陈皮 10g ,姜半夏 9g,广木香 10g ,砂仁 6g,柴胡

10g ,白芍 12g ,枳实 15g,石菖蒲 10g,鸡 内金 15g ,藿

香 lOg,甘草 6g,生姜 3 片,5 剂水 煎服 ,每 日1 剂。

二诊 :7 /甜症状减轻 ,纳食增加,乏力较前好转,大便

不干但 仍 不 畅 ,仍觉 胃寒 ,舌 质 暗、舌边 齿痕 、苔 薄 白

腻 、脉 弦 细 。 继 用 前 方 加 吴 茱 萸 6g ,生 白术 改 为

20g ,5 剂。三诊 :口甜消失,精神、纳食好转,脘 中畏

冷减轻。继用前方去柴胡、藿香加桂 枝 6g,继续调

治 ,巩 固疗 效。

按 :口甜《内经》名 为脾瘅,临床多由饮食 不节、

湿热壅脾、伏火上炎所致 ,也有少数属痰热壅结 胃肠

所致者。本 口甜病例病程较长 ,伴有纳少、乏力、嗜

睡等一系列脾虚证候 ,同时兼见湿邪 困阻、胃失和降

之证 ,故以香砂六君 子汤合二 陈汤,藿香、石菖蒲健

脾化 湿,以四逆散疏肝和 胃。用 药 l0 余剂 口甜消

失 ,可 见其 临床 辨治不 能 完全 囿于湿 热之说 。

3 口臭 案

史某,女,29 岁,主诉“自觉 口臭、1 3 中发 黏半

年”,于 2011 年 9 月20 日就诊。患者于半年前无明

显诱 因出现 口臭、口黏。刻下症 :除上症外还伴有脘

痞、纳呆 ,时有恶心 ,大便偏干,素易咽痛、咽部异物

感 ,舌质偏红、舌边齿痕、舌苔黄厚腻 、脉濡。辨证属

湿热 中阻 、升 降 失 常 ,治宜 清 化 湿 热 、和 胃降逆 。 方

用甘露消毒丹合温胆汤加减:藿香 10g ,茵 陈 15g,滑

石 10g,白蔻仁 6g,石菖蒲 10g,黄芩 10g,连翘 15g,

浙贝 15g,陈皮 10g ,姜半 夏 9g,茯苓 15g,枳 实 15g,

竹茹 15g ,生薏苡仁 30g,栝楼 15g,甘草 6g,生姜 3

片,3 剂水煎服,每 曰 1 剂。二诊 :7 1 臭、口黏 稍减 ,

恶心消失,脘痞好转,大便偏稀,舌质红、边有齿痕 ,

舌苔黄腻 偏 厚 ,脉 濡。继 用前 方 去 栝楼 ,加 苍 术

10g、厚朴 10g、杏仁 10g,5 剂。三诊:1 3 臭明显缓解,

稍有 1 3 黏 ,脘痞消失,大便正常,自觉咽中不适 ,舌质

红 、边 有 齿痕 、舌 苔黄 稍厚 、脉濡 。继 用前 方去 滑石 、

枳 实、竹 茹 加 射 干 10g,再 服 10 余 剂 ,诸 症 基 本 消

失 。

按:口臭的常见病机为 胃热壅盛和饮食停滞,然

临床实践中亦不乏 由湿热所致者。本 口臭病例 ,伴

口黏、脘痞、恶心、纳呆、舌苔黄厚腻、脉濡等舌脉症 ,

乃系湿热中阻而致脾 胃升 降失常。故以甘露消毒丹

合温胆汤,一以清化 中焦 湿热 ,一以和 胃降逆止 呕,

药后症减 ,更加平 胃散增强理 气燥 湿之功,用药 20

余 剂取 得捷效 。

4 口酸案

王某,女,68 岁,主诉 “口酸伴 恶心 2 年”,于

20 11 年 9 月 27 日就 诊 。 患者 于 2 年 前 无 明 显诱 因

出现 口中作酸,使用西药抑酸剂疗效不佳。2011 年

5 月 16 日行 胃镜 示,慢性非萎缩性 胃炎 、十二指肠

多发息肉(行氩气刀 电凝 治疗) ,既往有“胆囊 炎”

史。刻下症:口中作 酸,于餐后半小 时或夜 间严重 ,

并伴恶心、纳差、脘中畏冷,时有烧心 ,脘痞、嗳气、口

干,咽中有痰不利,大便偏 干,舌质暗、舌苔 白而少、

根 稍黄厚 、中有 裂 纹 、欠 润 、脉 弦 细 。辨 证 属 痰 浊 中

阻、胃失和 降兼有 胃阴不足,治宜化痰降逆 、养 阴和

胃。方用 :太子参 15g,麦冬 15g,姜半 夏 9g,生 白芍

12g,枳实 15g,栝 楼 20g,黄连 6g,吴萸 3g,浙贝母

15g,煅瓦楞子 20g ,竹茹 15g,川楝子 10g,元胡 15g,

甘草6g,生姜 3 片,7 剂水煎服,每 日1 剂。二诊:诸

症较前减轻,脘 中不适及恶心消失 ,大便调但仍觉 口

酸、口干存在 ,纳差 ,舌质暗红、舌苔薄 白而少、有裂

纹、脉沉细弦,改拟养阴益胃兼化痰 降逆。方用一贯

煎合小陷胸汤加减 :沙参 15g,麦冬 15g ,生地 18g,当

归 12g,生 白芍 12g,川楝 子 lOg ,元胡 15g ,浙 贝母

15g,煅瓦楞子 20g,黄连 6g,吴茱萸 3g,蒲公英 30g,

栝楼 30g ,姜半 夏 9g,鸡 内金 15g ,甘草 6g ,生姜 3

片,10 剂。三诊 :口酸 明显缓解,恶心未作,脘 中无

特殊不适,纳食可,舌质暗红、舌苔薄 白、根微黄,脉

沉弦细。继用前方去栝楼、半夏、元胡 ,加郁金 15g、

丹参 15g、柴胡 10g、枳实 15g。以此方 10 余剂继续

巩固疗效 ,直至 口酸完全消失。

按:口酸之病 多在于肝 ,或肝经郁火,或 中虚肝

乘。正如《丹溪心法》谓 :“肝热则 口酸,木乘脾 口亦

酸 。”但 也有 饮 食 肠 胃积 滞 不 下 、胃气 难 降、浊 气 上

冲者所致。正如《三 因极 一病 证方论》日:“宿食则

酸。”然本 口酸病例据其初 诊舌脉症,时考 虑证属痰

浊中阻、胃失和降兼 胃阴不足 ,故予化痰 降逆、养 阴

和 胃之法治疗,口酸虽减轻但未能完全缓解。在病

机逐 步转化 中,痰浊中阻有所好转,但肝 胃阴虚之候

凸显,故改拟一贯煎合小陷胸汤重点滋养肝 胃之阴,

兼 以化痰降逆。经用药月余 口酸缓解。可见 7 1 酸一

证 ,治虽求之于肝,但临床亦 当详辨其虚实兼夹。

5 口咸 案

闫某 ,男,65 岁,主诉“口中发成伴恶心 1 周”,

于 2011 年 12 月 27 日就 诊 。患 者 于 1 周 前 无 明 显

诱因出现 口成伴 恶心。既往行“甲状腺结节”切 除

术半年 ,现甲状腺功能正常。刻下症:口成、恶心、嗳

气不畅 ,咽中有异物堵塞感 ,脘中喜暖畏冷,纳尚可,

大便 调 ,舌质 暗 红 、舌 苔 薄 白而少 ,脉 弦。 辨证 属 气

阴不足、痰气郁结 ,治宜益气养 阴、理气化痰兼和 胃

降逆。方药:太子参 15g,百合30g,乌药10g,炒 白芍

12g,麦冬 15g,桂枝 6g,枳实 15g,竹茹 15g,砂仁 6g,

栝楼 15g,姜半夏 9g,黄连 5g,吴萸 5g,郁金 15g,甘

草6g,生姜 3 片,3 剂每 日水煎服,每 日1 剂。二诊 :

恶心好转仍 口成 ,咽中不适,舌脉如前。前方酌加化

痰散结之 品:太子参 15g,麦冬 18g,姜半夏 9g,黄连

6g ,枳 实 15g,竹 茹 15g,浙贝 15g,栝楼 15g,僵 蚕

10g,射干 10g,郁金 15g,炙杷叶 10g,苏梗 10g,甘草

6g ,生姜 3 片,4 剂。三诊:口咸较前减轻,咽 中仍有

异物感,舌脉如前。继予养 阴利咽、化痰散结:太子

参 15g,麦冬 15g,姜半夏 9g,黄连 6g,枳实 15g、竹茹

15g,浙贝 15g,栝楼 15g ,元参 15g,桔 梗 10g,射干

10g,牛蒡子 10g ,郁金 15g ,白芍 12g ,僵蚕 10g ,甘草

6g,生姜 3 片,7 剂。四诊 :口成消失,纳食可,咽 中

异 物感 明显减 轻 ,舌 质 暗红 、舌 苔 薄 白、脉 弦。继 以

养 阴化痰为 法:沙参 15g ,麦冬 15g,生地 15g,当归

12g,川楝子 10g,元参 15g,桔梗 10g,僵蚕 10g,射干

10g,郁金 15g,浙贝母 15g,栝楼 15g,苏梗 10g,夏枯

草 15g ,甘草 6g,生姜 3 片。继续调理 1O 余 剂后诸

症愈。

按 :成为肾之味,多认为 口成 由“肾液上乘”所

致 ,临床又分为肾阴虚、肾阳虚 两类,但 口咸亦可责

之于脾。如《血证论 ·口舌》日:“口咸是脾湿,润下

作 成 ,脾 不 化水 ,故 成也 。”本 口成 病 例据 其 舌 脉 症 ,

辨证既非肾阳虚又非肾阴虚亦非脾湿,而应属 气阴

不足、痰气郁结之证。经给予益气养 阴、理气化痰、

和 胃降逆方 药治疗 后 ,不仅 胃失和 降诸 症好 转 ,而且

口成症状亦渐消失。可见临床辨治 口成 ,虽多责之

于脾 肾 ,但 还需 辨清 虚 实 正 邪 、气 血 阴阳 ,不 可 一概

而论 。

6 口有 “煤油 昧”案

崔某,男,58 岁 ,主诉“脘 中气上逆,伴 1 2 中有煤

油味半月”,于 2011 年 9 月26 日就诊。患者于半月

前 因饮食不节出现脘 中不适 ,伴 口中异味。刻下症:

脘 中时有气上逆,口中有煤油味,伴脘痞,纳可,二便

尚调,舌质暗,舌苔黄,脉沉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冠 心病 心脏 支架 术 后 2 年 。 辨证 属 肝 胃不 和 、痰 热

中阻,治宜疏肝和 胃、清化痰热。方用四逆散合黄连

温胆 汤加 减:柴 胡 lOg ,白芍 12g,枳 实 15g,陈皮

lOg,姜半夏 9g ,茯苓 15g,黄连 6g,吴茱萸 3g,郁金

15g,苏梗 10g,浙贝 15g ,竹茹 15g,川楝子 10g,鸡 内

金 15g,甘草 6g ,生姜 3 片,10 剂水煎服,每 日1 剂。

二诊 :脘中气逆感及 1 2 中煤油味消失,脘痞好 转,食

后脐腹作胀,大便 尚可,舌 质暗、苔黄 白根厚、脉 沉

弦。改拟健脾和中、消痞除胀法,方用李东垣枳实消

痞丸加味继续调治。又服 10 余剂后诸症消失。

按 :口中“煤油味”临床甚为少 见。本例 患者除

口中异味外,尚伴有脘 中气上逆之症状 ,且气上逆加

重时 1 2 中煤油味也随之加重。综其舌脉症,其病在

肝 胃,证属肝 胃失和 、痰热中阻,虽有气逆,然不宜重

用镇逆降气之 品,当以疏肝和 胃为主,兼清化痰热。

故方中以四逆散疏肝降逆,二 陈汤化痰和 胃,黄连温

胆汤加浙贝清化痰热 ,合郁金、苏梗、川楝子理气降

逆 ,用药 20 余剂后病愈。临床辨治此类少见病证 ,

贵在详析病机 ,理法方药一气贯通 ,方能奏效。

7 口中“铁锈 味 ”案

刘某,女,72 岁,主诉“纳 呆伴 口中有铁锈 味 2

月”,于 2011 年 8 月 5 日初诊。患者近 2 月来上述

症 状 日渐 加 重 ,既 往 有 慢 性 胃病 史 20 余 年 。 刻 下

症 :纳呆,口中铁锈味 ,时伴上腹痛及灼热感 ,或伴口

干 、口苦 、口辣 ,上 腹 及 后 背 畏冷 ,大便 数 目一 行 ,舌

质红、舌苔少 、舌面裂纹,脉沉弦细。辨证属 胃阴不

足 、寒热错杂,治宜养 胃和 中、兼调寒热。方用 百合

乌药汤、良附丸合金铃 子散 加味:太子参 15g,麦冬

15g ,百合 30g ,乌 药 lOg,白芍 12g,浙贝 15g,元 胡

15g,川楝子 lOg ,高 良姜 10g,香附 10g,炒栀子 10g,

黄连 6g ,吴茱萸 3g,枳实 15g ,栝楼 30g ,鸡内金 15g,

甘草 6g,生姜 3 片,1O 剂水 煎服 ,每 日1 剂。二诊:

口中铁锈 味消失,脘痛及 灼热好转 ,纳食增加,仍大

便偏干,舌质红、舌苔薄白、中部少苔,脉沉弦细。继

用前方去高 良姜、香 附、栀子加砂仁 6 g 、五灵脂 15g ,

给 予 20 余剂 后诸症 消 失。

按:本例 口中铁锈味患者,素有 胃脘不适,虽见

口中异味,但伴有上腹痛、灼热及脘背畏冷等症状 ,

并见舌红苔少 、舌面裂纹之舌象,故其辨证当属 胃阴

不足 、寒热夹杂,治 以养 阴和 胃、调和寒热。方 中用

药以太子参、麦冬、百合滋养 胃阴;以高 良姜、吴茱萸

配黄连、栀子寒热 同调,并给予金铃子散、良附丸理

气散寒止痛 ;左金丸配浙贝清热制酸;芍药甘草汤缓

急止痛兼以敛 阴;栝楼、枳实、乌药调畅气机 ,全方共

奏滋养 胃阴、寒热互调、调气和 胃之功。以此方进退

月余 ,诸 证 皆瘥。

总之,口味异 常虽病发于 口,但 应首辨脏腑 病

位 。 胃肠 之 气通于 口,脾 开 窍于 口,又依 赖 于他脏调

节,故其病证与脾 胃肠、肝胆 等脏腑关系密切 ,同时

也与心、肾相关。其次,临证 需要舌脉症合参,辨清

寒热虚实,具体情况当酌情辨治。

收稿 日期 :2012—12.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逆散与四逆汤的“四逆”区别
简单明了的脏腑圆圈理论--转自任之堂主人
喻洁仁医话
名医论方 八、行气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论
方论——枳实薤白桂枝汤
揭秘:医圣张仲景与“四逆散”的神秘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