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弟子规的总叙--《论语》笔记+面试真题(6)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一、弟子规中的孝道

上一句“道千乘之国”讲的是治国,但治国是大事,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从最基本的道理学起,这个基本的道理就是这句话了,这在文章写法上叫先扬后抑,所以我们看论语的编排,并非是把相关内容简单罗列在一起,上下句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性。

这句话在非常出名,清代启蒙读物《弟子规》就是以这句话为总叙,然后按照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分别论述,可以说是最生动的注解。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参照字面理解就可以了。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封建糟粕,比如《弟子规》对入则孝的要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很多年轻人,追求天性自由,想打倒世间一切有束缚的东西,觉得这岂不是奴化教育?实际上,奴化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开始,只是被奴化的是父母。

最近有几个二胎同事,老诉苦,每天照顾孩子照顾到夜里三四点,一点动静立马就醒,也时常看到朋友圈中的年轻父母们诉苦:孩子又病了,半夜还要送医院。

如此想来,自己小的时候,父母是不是你的奴隶?哪个父母不是把子女含在嘴里捧在手心,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但父母对你们有什么要求呢?我们选几个最常见的吧:孩子好好学习啊。这无非是为了你们以后能有幸福的日子。年龄大点,孩子你今年不找到对象别回家,目的只是为了你成家立业,其他的难道还有吗?即便父母骂几句,又有几句不是为了你?

和你折腾父母的次数比起来,父母对你的管教,简直小儿科都不算。如果你把这些理解为对父母“唯命是从”,或者是对子女的“奴化”,说一句小人之心也不为过。不要跟我抬杠,找一些极端的例子,对那些柠檬精、杠精之流,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我绝不同意你的观点。

二、长不大的熊孩子和老师的惩戒权

弟子是古代对学生的称呼,所以这句话是老师教学生如何做人做学问的。有篇叫做《师道》的文章,专门论述了师道精神,里面有句话:“人有三命,一为父母所生之命,二为师造之命,三为自立之命。父母生其身而师造其魂,而后自立其命。所以师者,再生父母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为师父。”

因此,过去老师对学生就像儿子一样,学生对老师也持之以父礼。然而到了现代,很多事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近年来,师生矛盾就成了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矛盾。我个人感觉: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上学那会,老师打骂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打不够,回家父母继续大刑伺候。而现在完全反了,很多父母挂在嘴边的是:我都舍不得罚,你有什么资格?

是啊,你有什么资格?能说出这句话的,显然心里已经没有任何师道精神可言,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老师还没资格教育学生,谁还有有资格?上梁下梁歪,熊孩子一般不是老教出来的,往往都是家长宠出来的。

我有个表妹是高中老师,刚进学校的时候,很委屈巴拉的跟我讲,说自己不适应,学生看到她直接叫名字,而不是叫老师,觉得很难接受。

还有个表妹是初中老师,有次更委屈巴拉的跟我讲,某次批评了学生一句,结果学生要死要活的,最后校长让她跟学生道歉,觉得特别难以理解。

当然我是很理解的,我相信你们也理解:稳定压倒一切。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将赋予老师教育惩戒权。但并没有引来老师们的欢呼鼓舞,而是退避三舍。我们从下面的一些新闻中或许可见端倪:老师批评学生只考3分,被家长暴打致住院;孩子座位被调整,家长投诉要求换班主任;老师通报孩子成绩,被“差生”家长要求登门道歉;孩子犯错被叫家长,家长带着律师和录音笔来校对峙……

一些家长的“玻璃心”和“应激维权”,导致老师不敢再举起戒尺。老师们选择了惹不起还躲不起,反正孩子不是自己的,现在不需要教,以后到了社会,自然有人会教。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该来的总会来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孩子自然不懂孝道,从而缺乏责任心,走出家门,方知天下之大。

在贵州某小区里,一名23岁男子,因为隔壁两个电梯有指纹机,自己家那个没有,嫉妒心大起,就去把隔壁电梯的指纹机拆了并扔下26楼,事后一言不发,全有那个伟大的母亲出面,而母亲表示:自己的儿子做这些也是因为气不过,而且他还只是个孩子所以不予赔偿。23岁的熊孩子,试问走上社会,母亲的能量能比得上你惹出的祸端?

国内贴吧里有个名叫“啃老吧”的,里面全是啃老族,他们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啃老经历,互相安慰,还为自己啃老找各种奇葩理由。更讽刺的是,啃老族并不因为啃噬父母的血肉觉得愧疚,相反都很讨厌自己的父母。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一事无成,是父母造成的。

比如正在看文章的你,有没偶尔想过,因为父母不是官一代、富一代,所以让你过的很艰难?我刚踏入职场时,看到有些官二代轻松获得成功,我也曾这样想过,所以我特别愧疚。

三、天地君亲师和德能勤绩廉

上面讲了师道,和师道并列的,还有君臣之道。“为人谋而不忠乎”是臣道,“道千乘之国,敬业而信”是君道,这三者在古代叫做君、亲、师三道,排在天地之后,也就是人道,三者通常合而为一,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有个成语叫天地良心,意思是表明自己确实没有说假话、做坏事,这里的良心其实就是人道。

我们再回头看这句话: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百善孝为先,这话不是说说的。对父母能孝养,对兄弟能敬爱,这个人就具备了最基本的仁爱之心,道德是相通的,一个具备仁爱之心的人,自然而然的就会爱大众,爱社会,再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做朋友,如果这些都做到了,精力还有剩余的话,那么再去学琴棋书画、天文地理,都是可以的。

实际上这个道理,就是我们评价一个干部的指标:德能勤绩廉,你先有德,然后再去提高你的能力,去勤政,去做事业,否则必然会走上歧路。

所以那些年轻的父母们,爱恨只在一瞬间,对孩子的爱究竟到把握到什么程度,这是一门学问。

台湾著名作家、教育家刘墉,在育子之道上曾说:孩子开始懂事,要打好人格教育的基础,要教他懂规矩知礼节。

我知道有些杠精可能会抬杠,说他教出对孩子只有人格有什么用?现在这社会,靠的是实力。但我怎么觉得他家孩子实力也不差,比如儿子刘轩,毕业于哈佛大学,“我是演说家”节目冠军;女儿刘倚帆,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美国布什总统奖状。

    最后我们看相关面试真题,深刻的学习理论,再看真题,或许有不一样的感觉:

企业招聘中,出现学生不去,家长去,而家长们对于是否加班,是否有奖金比较关注,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上述现象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种不良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第一,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学生的角度去看。现在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过分依靠家长,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连企业招聘都由家长代劳;二是从家长的角度去看,对孩子过度溺爱,而忽视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孩子没有能力独自面对社会;三是从整个社会来看,具备一些更深层次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道德造成巨大的冲击,经济利益至上的逐利特性,诱发了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思潮,导致家长的目光停留在是否加班和奖金上,本质上是一种狭隘、自私的表现。

第二,这种现象的产生,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对孩子自身来说,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择业和就业,不利于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企业招到刻苦努力的有为青年,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造成严峻的后果。

第三,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及时的纠正。一方面,高校要起到关键作用,要在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下工夫,及时搭建校企对接平台,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另一方面,家长和学生自己要有清晰的定位,家长要指导而不是越俎代庖,避免过度溺爱导致孩子成为低能儿,而作为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楷《论语》
孔子最不喜欢的弟子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传统经典读本的魅力
细说《论语》(四十四)
国学讲座:世界上最重要的老师(上)
解读《弟子规》总叙——玉版白的博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