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日揭开始皇陵的真相?

【核心提示】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在临潼横空面世,震撼世界的秦始皇陵墓向全球展示了它无限神秘的冰山一角,引发了人们无尽的探索热情和无限的好奇心。秦始皇为何要长眠骊山脚下?秦始皇陵为何坐西朝东?秦始皇陵里的“天文”和“地理”到底指的是什么?地宫之中究竟有几重宫门?秦始皇遗体是否依旧完好如初?秦始皇的棺椁由什么锻造而成,难道真的悬浮于地宫之中吗……数不清的谜团正等待世人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导 言

如果揭开秦始皇陵厚重的封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什么?充满玄机的地宫中,会有哪些帝国宝藏?九座分布在渭河北岸咸阳原上的西汉帝陵,是按什么规则排列?以石刻精品“昭陵六骏”而名闻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陵墓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其原本壮观恢宏的陵园建筑能否复原?


秦兵马俑兵阵

每当荟萃时代精华、隐藏着无数秘密的帝王陵有些许发现时,都会即刻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因为是周秦汉唐的故地,陕西的帝王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纵深透视、剖析其内外构造及其布局的绝佳场所。根据富有经验的考古专家的严密考证推敲,凭借最新影像复原技术,那些被深度掩埋的隐秘、被遗忘的帝王梦想,以及已飘零散落的盛世景观,纷纷呈现在我们眼前。

1974年春天,干旱袭击了陕西省临潼县的西杨村,焦虑的村民希望地下水能够拯救他们枯萎的庄稼,西杨村生产队决定在村里挖一眼大井。

3月份的一个黄昏,干涸的土地上尘土飞扬,村民们的铁锨镐头轮番敲击着,但去掉表土之后的土地却丝毫不见松软,反而越挖越硬。当挖到三米多深的时候,井的西壁出现坚硬的红色土,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有古窑。再往下挖五六米,挖出了一个似真人的陶土人头。随着这个陶土人头的出现,还出土了铜镞、弩机和秦砖……由此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被发现了。

【壹】秦始皇为何长眠骊山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秦始皇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又为何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

从中国古代的传统风水之说来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骊山风景如画

据《水经注》载:“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骊山之南的蓝田玉著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从死如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秦始皇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贰】秦始皇陵为何坐西朝东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外观这座巍峨的帝王之墓,其坐西朝东的奇特朝向,给我们展开了第一道谜题。为什么秦始皇陵要选择东西向的墓葬结构呢?骊山陵的巨大封土堆屹立千年,埋藏了尘封的历史与无尽的宝藏。但是为什么秦始皇陵会坐西朝东,这确实是个历史谜题。


秦始皇帝陵效果图

虽然真正的原因实在是难以考证,但我们仍可以从历史和传说的记载中加以猜测。众人皆知,秦王好道。秦始皇生前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曾东临碣石,南达会稽,在琅邪、芝罘一带流连忘返,这一切无不昭示其对仙境的迫切向往。

可惜徐福一去杳无音信,秦始皇亲临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大概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愿望。因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东以偿夙愿了。

也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秦王嬴政初建东向的陵墓;并吞六国之后,为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东方六国,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设计建造初衷。所以我们看到的陵墓是东西朝向,显示这位一代君王的霸主野心。

秦始皇陵坐西向东的独特朝向很可能还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则可想而知了。

【叁】地宫中以水银表示帝国的疆域版图

在秦文化的潜层中,蕴藏着一种持续不断的创新机制,以变革求发展的传统文化刺激了统一后秦始皇业已膨胀的万世帝国梦想。为寻求制度上的保证,秦始皇将分工明确的王朝体系以陪葬坑的形式复制在地下与其灵魂相伴。

近几年秦始皇陵的最新考古成果,正一步步剥离出陵墓中的帝国现实和理想。 


秦始皇帝陵地宫内效果图

地宫是陵园内外诸多工程建设中最重要、最宏伟也是最复杂的项目,它是帝国皇帝豪华壮丽的灵魂居住场所,也是目前所知古代陵墓建筑之最。最新的物探成果显示,地宫位于封土堆中部的下方,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145米。墓室位于地宫中央,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主体尚未完全坍塌;地宫深30米左右,墓室内空间高度15米左右;地宫中存放有大量的水银;墓室中可能存有金属制品。地宫内结构复杂,使用了大量的石质建材来构筑。

地宫中使用水银不是秦始皇的首创。春秋战国时期,高级贵族墓葬中放置水银的现象并不鲜见,但在地宫中用水银来表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设计,却是惟秦始皇陵所独有,燕雀和鸿鹄之间的差异昭然若揭。

地宫中以水银表示帝国的疆域版图,使得秦始皇的个人形象在我们心中立即变得高大起来,他的兴奋点已远远超越了满足财富和权势的低级欲望,他殚精竭虑勤奋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帝国的明天。

规划中的秦始皇陵封土高115米,虽然受秦末战争的影响,封土没有堆筑到设计中的高度,但也高达50余米,在中国古代封土墓葬中极为罕见,其象征意义无疑会使帝国皇帝的威势声名远播。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秦陵封土堆下的发现。墓圹周围有一组高出地表30米左右、体量巨大的台阶式墙状夯土台。东西夯土台的中间部位各留有一处缺口,与墓道重合。夯土台阶外侧各层台阶或墙状夯土台顶面上铺设有木构瓦面建筑,后来又被全部覆盖在封土之下。

封土之下台阶式建筑是做什么用的?难道它就是供皇帝灵魂出游登高望远的“中成观游”?

【肆】咸阳的布局形式与始皇陵园

秦陵豪华的地宫和高大的封土被两重南北长大于东西宽的垣墙围护。这种长方形陵园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意义,它只是利用了骊山北麓的地形而已。倒是内外垣墙相互套合的形式值得我们注意。

秦始皇陵之前的秦国陵园一直流行以环绕陵墓的环壕来标志墓园,没有修建高出地面的墙垣建筑的传统。


秦始皇帝陵外部实景图

战国时,秦国与东方各国的交往日趋频繁,河北中山王陵和河南魏王陵中出现的两重墙垣式的陵园建制,可能对秦陵的修建产生了一些影响。秦始皇陵园采用的便是双重垣墙,只不过尺度要远远大于东方国家。

除了在陵园内分布着各种形式的宫廷建筑外,陵园内外城垣上分别建造着恢宏的门阙。内外城东、西门规模相当;内外城南门的结构大同小异,但至今在外城北垣的中部没有发现门址,这或许暗示着秦始皇陵园不是以北为主方向的。

考古发现的帝国首都咸阳城虽然总体布局还不是十分周详,但宫城和城区的布局形式却与陵园相去甚远。宫城坐落在高高的咸阳原上,它独立成区,俯瞰着脚下达官贵人和黎民百姓居住生活的城市。倘若将考古发现的咸阳布局和陵园作对应分析,多数内容是无法契合的。

陵园的布局无疑有咸阳城的影子,但是,这里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皇帝灵魂的家园,是秦始皇心目中的帝都规划图。

【伍】帝国的政权机构以陪葬坑形式出现

秦陵的建设分统一前(公元前246-前221年)与统一后(公元前221—前208年)两个时期。统一前,秦始皇陵虽然在持续不断地建设着,但国力和王室的注意力并不在此,由是造成了陵园建造进展不大的局面。

统一前,十几岁的秦王在陵园设计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毕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统一后,秦始皇个人在陵园设计中的绝对主导作用又是没人能够企及的。


秦始皇影视形象图

现在所能看到的陵园内外的考古现象,多数是统一后征调全国的力量所为。此时,经历了从秦王即位到统一全国改称秦始皇的划时代变革,秦国社会发生了恍如隔世的变化,陵园的最初设计理念和统一后继续建造希望表达的内容之间,也有重大的改变。

秦陵的外藏系统由地宫之内各层台阶上的陪葬坑、地宫外封土下的陪葬坑、内外城之间的陪葬坑、外城之外的陪葬坑四个层次构成。以陪葬坑的形式构成秦始皇陵园的外藏系统是秦人的首创。

先秦时期的外藏仅仅以车马坑或车马器为其主要内容,加上玄宫中的礼乐重器、生活用具,反映的埋葬观念不过是形而下之的贪婪占有;而到了秦始皇陵园,形式上看似与之没有质的区别的陪葬坑,反映的埋葬观念却有了质的、形而上的创新。

秦始皇对他一手创设的皇权之下的中央集权官僚政体充满自信,他明白忠实于帝国及帝国皇帝的各级官僚和他们所统属的机构,不仅是帝国万世基业的保证,也是维系皇帝死后能继续拥有至高权利的条件。 

秦帝国时期中央政府最重要的中枢是三公九卿,它所代表的“百官”权利来自皇帝,在皇帝生前为帝国鞠躬尽瘁,贡献着忠诚;在皇帝死后,它们仍然一如既往地为帝国皇帝尽忠。

陵园内城西南角的一个陪葬坑中出土了8个文官俑,从伴出的青铜钺及俑身佩挂的刮削竹木简的陶削,可推测这是三公九卿中主管监狱和司法的“廷尉”。

帝国的政权机构以陪葬坑形式出现在始皇的陵园中,这是秦帝国辉煌时期帝国心态、帝国形态、科技文化现时态的集中再现。

从秦始皇陵地宫、封土、建筑、城垣、陪葬坑等,均可看到无所不在的皇帝观念,其设计理念体现了秦始皇个人对皇权之下中央集权体制的自信与骄傲,其最重要之处便是超越皇帝个人生活欲望之上的帝国理念的展现。而这种将自身命运与帝国统治融为一体的生死观也仅见于秦和西汉皇帝的陵墓。秦皇汉武,那是古老的中国最生机勃勃的年代,野心与智慧,激情与原则,创造与规划,长生与不死,都在帝王的掌控之中。

【陆】幽幽地宫深几许

这座寄予了秦始皇无限期许的东西向帝王陵墓的地上封土尚且如此壮观,其下所掩埋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宫殿又会是怎样的一番规模呢?难道真的像传说中的那般深可见黄泉吗?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谈到秦始皇陵的深度时,说到“穿三泉”。在《汉旧仪》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入”之语。


秦始皇帝陵地宫内效果图

据说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50岁生日时,丞相李斯向他报告说“我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见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而《吕氏春秋》则记载:“浅则狐狸抇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

如此听来,莫非当年秦始皇真的将地宫挖到了地表的最深处?与他所向往的仙境的九重天界匹敌?

物理学家曾尝试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给出答案。专家们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

但现在看来这一推测,则未免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那它就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侧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与此同时,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

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何以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无论地宫的确切深度是多少,可以确定的是地宫的规模之庞大、结构之复杂,以及构造之巧妙必定是超乎想象的。

在《史记》中对于地宫寥寥几句的记述,到底是司马迁对帝王陵墓极尽奢华的凭空想象还是确有其事呢?传说与史书赋予了人们对地宫之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想象,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莫非地宫之中真的另有乾坤宇宙吗?

面对人们提出的各种奇思妙想和各种猜测,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给出了这样的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这个答案显然更加符合常理,也被广为接受。

而近年来的一些考古发现似乎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推断。位于西安交大的汉墓就陆续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的壁画,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

我们不禁猜测,秦陵地宫上部会不会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呢?而地宫下部则是否有着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呢?倘若真的如我们所勾画,那么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岂不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说完了“上具天文”,那何为“下具地理”呢?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按照此种说法,地宫之中应有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此外,关于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还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文字。但多年来,对于这种用水银铸为江河湖海的说法也仅仅限于一个貌似天方夜谭的神话,并没有太多人相信这个离奇的传说,谁能够想象在这座秦王地宫之下,水银灌注的湖海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这种怀疑和猜想直至我们得出秦陵地宫汞含量异常的结论而发生了转折。专家的多次采样分析试验和遥感测量都不约而同地显示出——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出现“汞异常”。相反,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毫无疑问,这意味着《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这似乎又给了人们一线希望,难道地宫真的宛如《史记》中所描写的这般光怪陆离,不可思议吗?

人们不禁好奇地追问,地宫之中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民间存在着许多的传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秦陵的地宫内有水银所制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纯金打就的棺材里,游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上,巡视着帝国的领地。当然,在真相不为人知之前,这些仍然只是传说。

【柒】秦始皇遗体是否依旧完好如初

倘若事实真如传说的那样,秦始皇死后躺在金棺之中,飘摇于地下银河之上,那么历经千年风霜,这位始皇帝的遗体是否也能像震惊中外的马王堆“女尸”那般完好如初呢?

虽然单从遗体保护技术来讲,如果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够很好地保护下来,那么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但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相传“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直至9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帝陵地宫棺椁效果图

这些说法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说的:“棺载韫凉车中……会暑,上韫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这样看来,可能秦始皇的遗体在途运过程中就已经腐烂。若真的是这样,哪怕神仙也是回天乏术了,如今深埋地下,长眠于金棺之中的只能是一副白骨了。

但也有人猜测,秦始皇的遗体还有保存完好的可能性。首先从地点来说,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这里的七月(丙寅日)天气还是比较凉爽的,不像今人所想象的那么酷热难熬。从乘舆的设备来说,秦始皇的遗体放在韫凉车里,即有窗牖的车,闭之则温,开之则凉。

再从秦始皇自身的条件来说,众所周知,秦始皇热衷于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而古代的方士往往会在丹药之中加入大量的汞,这也很可能就是秦始皇最终致死的原因。但他体内的这些汞元素却阴差阳错地充当了防腐剂的作用,使得他的遗体得以防腐而可能长久保存下来。

当然这种种的猜测只能止步于此,直至我们发掘秦始皇陵,揭开这位帝皇的棺椁之时,才能得到解答。

以上这些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的冰山一角。我们对地宫的了解还只是止步于猜想和勘测,相信这一系列的谜团和疑云将会在未来揭开。

【捌】谁是兵马俑的真正的主人

秦始皇死后,为了永享帝国伟业,不仅为自己在地宫之中重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人间景象,长眠金棺之中以求永生,更是为自己营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地下军团——兵马俑。

尽管世人对秦陵地宫的真相存在着种种的猜疑和迷惑,但却几乎无一例外地深信尘土之下掩埋了一支誓死效忠秦王的庞大兵马俑军团。然而,近年来却有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此论一出,立即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那么兵马俑的主人到底是不是秦始皇呢?如果不是秦始皇又是谁呢?


秦始皇帝画像

提出这一设想的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景元。他认为,兵马俑真正的主人其实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那秦宣太后究竟又是何许人也?秦宣太后,姓芈,楚国王族,后嫁于秦惠文王。她在秦国统治了41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掌权治国的女国君,甚至有人称她为两千多年前的“慈禧太后”。

我们又要问,为何说兵马俑不是秦始皇而是她的陪葬呢?

这是因为历史上秦始皇曾经下令将陵墓向外扩展“三百丈”,但秦时的“三百丈”只有690米,所以在秦始皇陵封土之东近两公里的兵马俑,不可能被包括在这一个“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因而也不可能成为秦始皇陵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在《史记·正义》及《陕西通志》、《临潼县志》等史料中,都有“骊山在雍州新丰县南16里;秦始皇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10里;秦宣太后陵在雍州新丰县南14里”的记载。雍州新丰县的县城,也就是今天临潼县新丰镇的东北不远处,根据上述明确的方位和里程,很容易判断出秦宣太后陵,就在秦始皇陵的东侧偏南、距骊山山脚约2里处的西杨村、下和村一带,也就是人们现在所熟知的秦俑坑附近。

这个证据似乎从地理范围上证明了兵马俑的主人有可能并不是秦始皇,而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秦宣太后。


秦始皇帝祖母宣太后芈月影视形象

此外,在兵马俑的身上也发现一些奇怪之处。如一些兵俑的头顶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于一侧的歪髻。而秦宣太后来自楚国,那里正是苗裔聚居的地方。另外,秦俑所着衣服皆非常鲜艳,与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显著差别。而在一些陶俑身上还发现了“芈”字,疑为秦宣太后的姓氏。

这种种迹象仿佛暗示着这个兵马俑庞大军团的主人另有其人。莫非兵马俑的主人真的是秦宣太后?如果兵马俑真是秦宣太后的陪葬,那么哪里才是宣太后的陵墓呢?目前考古学者还没有发现足以与兵马俑匹配的宣太后墓。

考据学上强调“孤证不立”,就是单独的一个例子是不能证明一个事物的真实性的,至少凭借现有证据而断定“兵马俑的主人是宣太后而非秦始皇”为时尚早。这也使得陈景元的质疑更多地停留在猜疑假设阶段,也说明当前的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研究还应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玖】等待揭开的面纱

眼前这座掩埋了一代帝王及其永生帝国的千年皇陵,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期许与迷惑,谁也不知道幽幽地宫之中到底有多少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又掩埋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然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迟迟没有对秦始皇陵进行正式发掘。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说:“这些文物在墓里埋了两千多年了,已经达到了平衡状态。如果这些文物被挖掘出来,接触到阳光、氧气或者其他气体,就会很快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有些文物来讲是无法控制的。如在中国南方地区曾出土过一些象牙制品,这些象牙制品出土时洁白光滑,不到两个小时却变成了暗色粉末状。

而陕西省考古所秦始皇陵考古工作队队长段清波研究员也表示,不挖秦始皇陵是当下人们最合适的选择,因为秦始皇陵太复杂了,超过任何人的想象,虽然部分历史资料记载已经被证实,但现在掌握的情况很多与过去已知的情况相去甚远。

秦始皇陵里的“天文”和“地理”到底指的是什么?地宫之中究竟有几重宫门?秦始皇的棺椁是什么锻造而成,难道真的悬浮于地宫之中吗……像这样的众多谜团,可能真的只有等待发掘秦始皇陵的那一天,才能得到答案。

END

文字|老秦

封面图片|百度图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始皇陵(下)
秦始皇陵中藏有大量宝藏?到底有没有人真正打开过
秦始皇陵墓之谜【谢洪波/文】
地宫之谜告破:揭秘秦始皇陵的布局
秦始皇陵被盗了?专家们在周围打探了4万多探孔,终于发现了真相
深埋地下的秘密 秦始皇陵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