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尔滨文化优势
在20世纪初就被开辟为国际性贸易商埠的哈尔滨,始终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金源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了这座北国名城多元的文化特征。近年来,哈尔滨发挥我市特色文化优势、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和毗邻俄罗斯区位优势,保护挖掘、开发利用我市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张扬城市文化个性,打造优秀文化产品,积极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施新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哈尔滨提出,要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按照我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实现“一轴、两带、八大文化功能区”的文化发展布局,在“十二五”时期把哈尔滨打造成全省文化建设高地、在全国以至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一流文化名城。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先后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十佳卫生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10年,还荣获“最佳创意城市”、“十大节庆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拥有了世界认可的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体制改革:“深水区”寻求新突破
改革不是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
哈尔滨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批综合试点城市、黑龙江省首批试点城市。2007年9月,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改革在全市全面铺开。哈尔滨市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哈尔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的引导,推动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发展格局;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关于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形成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加快发展的良好政策条件。
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我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其中,由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歌剧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哈尔滨曲艺团组建成立的哈尔滨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变了以往对院团的投入结构与投入方式,进一步激发了文艺院团进入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2011年新创作剧本8部,其中有5部搬上舞台,全年演出收入达640.4万元。
目前,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的总体要求,哈尔滨市已经完成了文艺院团改革、“局台分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多项刚性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步入深化阶段,在今年2月17日至18日山西太原会议上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文化产业繁荣:做强经济“新增长极”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园区基地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仅2010年以来,列入市级政府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就达30余个,目前全部开工建设,一些项目已经完成。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9.38亿元增至2011年的179亿元,年均增幅2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83%提高到2011年的4.2%。
近年来,哈尔滨市先后投资约200亿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形成集聚效应。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16个建成或在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中,冰雪大世界、平房动漫产业基地、松雷原创音乐剧、太阳岛景区、冰上舞蹈杂技等5个园区(基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
此外,我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目前哈尔滨公有制文化单位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数量分别为0.09万家和1.56万家,创造增加值分别为41.1亿元和98.2亿元
据统计,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9.5%。
文化事业惠民:有“形”更有“神”
文化兴城,最终受益的始终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传播范围,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动作更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
据悉,“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累计投入5.2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个多亿;2010年以来,政府积极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先后投入141亿元,重点推进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职工文化艺术宫、哈尔滨音乐厅等一批标志性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2006年以来,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10亿元,建设社区图书分馆、社区文化活动站、文化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示范社区文化中心160余个,大型文化休闲广场20个,农家书屋1669个,农村阅报栏(架)1661个,公共图书馆(含社区分馆)64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年放映公益电影达22588场次,数字电视用户近100万,传输网络覆盖城乡8区10县(市)。
舞台更大,文化活动更多。据统计,我市市直5个专业文艺院团每年平均演出1000余场,观众达600余万人次;中央大街“音乐之街”、“好歌大家唱”、“农民艺术歌会”等活动深受城乡群众喜爱。哈尔滨2011国际城市比基尼小姐大赛全球总决赛、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等大型文化活动在国内外产
在20世纪初就被开辟为国际性贸易商埠的哈尔滨,始终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金源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了这座北国名城多元的文化特征。近年来,哈尔滨发挥我市特色文化优势、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和毗邻俄罗斯区位优势,保护挖掘、开发利用我市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张扬城市文化个性,打造优秀文化产品,积极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施新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哈尔滨提出,要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按照我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实现“一轴、两带、八大文化功能区”的文化发展布局,在“十二五”时期把哈尔滨打造成全省文化建设高地、在全国以至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一流文化名城。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先后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十佳卫生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10年,还荣获“最佳创意城市”、“十大节庆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拥有了世界认可的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体制改革:“深水区”寻求新突破
改革不是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
哈尔滨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批综合试点城市、黑龙江省首批试点城市。2007年9月,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改革在全市全面铺开。哈尔滨市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哈尔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的引导,推动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发展格局;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关于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形成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加快发展的良好政策条件。
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我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其中,由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歌剧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哈尔滨曲艺团组建成立的哈尔滨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变了以往对院团的投入结构与投入方式,进一步激发了文艺院团进入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2011年新创作剧本8部,其中有5部搬上舞台,全年演出收入达640.4万元。
目前,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的总体要求,哈尔滨市已经完成了文艺院团改革、“局台分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多项刚性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步入深化阶段,在今年2月17日至18日山西太原会议上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文化产业繁荣:做强经济“新增长极”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园区基地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仅2010年以来,列入市级政府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就达30余个,目前全部开工建设,一些项目已经完成。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9.38亿元增至2011年的179亿元,年均增幅2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83%提高到2011年的4.2%。
近年来,哈尔滨市先后投资约200亿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形成集聚效应。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16个建成或在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中,冰雪大世界、平房动漫产业基地、松雷原创音乐剧、太阳岛景区、冰上舞蹈杂技等5个园区(基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
此外,我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目前哈尔滨公有制文化单位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数量分别为0.09万家和1.56万家,创造增加值分别为41.1亿元和98.2亿元
据统计,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9.5%。
文化事业惠民:有“形”更有“神”
文化兴城,最终受益的始终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传播范围,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动作更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
据悉,“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累计投入5.2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个多亿;2010年以来,政府积极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先后投入141亿元,重点推进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职工文化艺术宫、哈尔滨音乐厅等一批标志性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2006年以来,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10亿元,建设社区图书分馆、社区文化活动站、文化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示范社区文化中心160余个,大型文化休闲广场20个,农家书屋1669个,农村阅报栏(架)1661个,公共图书馆(含社区分馆)64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年放映公益电影达22588场次,数字电视用户近100万,传输网络覆盖城乡8区10县(市)。
舞台更大,文化活动更多。据统计,我市市直5个专业文艺院团每年平均演出1000余场,观众达600余万人次;中央大街“音乐之街”、“好歌大家唱”、“农民艺术歌会”等活动深受城乡群众喜爱。哈尔滨2011国际城市比基尼小姐大赛全球总决赛、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等大型文化活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在20世纪初就被开辟为国际性贸易商埠的哈尔滨,始终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金源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了这座北国名城多元的文化特征。近年来,哈尔滨发挥我市特色文化优势、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和毗邻俄罗斯区位优势,保护挖掘、开发利用我市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张扬城市文化个性,打造优秀文化产品,积极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施新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哈尔滨提出,要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按照我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实现“一轴、两带、八大文化功能区”的文化发展布局,在“十二五”时期把哈尔滨打造成全省文化建设高地、在全国以至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一流文化名城。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先后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十佳卫生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10年,还荣获“最佳创意城市”、“十大节庆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拥有了世界认可的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体制改革:“深水区”寻求新突破
改革不是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
哈尔滨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批综合试点城市、黑龙江省首批试点城市。2007年9月,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改革在全市全面铺开。哈尔滨市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哈尔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的引导,推动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发展格局;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关于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形成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加快发展的良好政策条件。
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我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其中,由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歌剧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哈尔滨曲艺团组建成立的哈尔滨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变了以往对院团的投入结构与投入方式,进一步激发了文艺院团进入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2011年新创作剧本8部,其中有5部搬上舞台,全年演出收入达640.4万元。
目前,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的总体要求,哈尔滨市已经完成了文艺院团改革、“局台分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多项刚性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步入深化阶段,在今年2月17日至18日山西太原会议上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文化产业繁荣:做强经济“新增长极”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园区基地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仅2010年以来,列入市级政府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就达30余个,目前全部开工建设,一些项目已经完成。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9.38亿元增至2011年的179亿元,年均增幅2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83%提高到2011年的4.2%。
近年来,哈尔滨市先后投资约200亿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形成集聚效应。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16个建成或在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中,冰雪大世界、平房动漫产业基地、松雷原创音乐剧、太阳岛景区、冰上舞蹈杂技等5个园区(基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
此外,我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目前哈尔滨公有制文化单位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数量分别为0.09万家和1.56万家,创造增加值分别为41.1亿元和98.2亿元
据统计,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9.5%。
文化事业惠民:有“形”更有“神”
文化兴城,最终受益的始终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传播范围,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动作更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
据悉,“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累计投入5.2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个多亿;2010年以来,政府积极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先后投入141亿元,重点推进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职工文化艺术宫、哈尔滨音乐厅等一批标志性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2006年以来,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10亿元,建设社区图书分馆、社区文化活动站、文化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示范社区文化中心160余个,大型文化休闲广场20个,农家书屋1669个,农村阅报栏(架)1661个,公共图书馆(含社区分馆)64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年放映公益电影达22588场次,数字电视用户近100万,传输网络覆盖城乡8区10县(市)。
舞台更大,文化活动更多。据统计,我市市直5个专业文艺院团每年平均演出1000余场,观众达600余万人次;中央大街“音乐之街”、“好歌大家唱”、“农民艺术歌会”等活动深受城乡群众喜爱。哈尔滨2011国际城市比基尼小姐大赛全球总决赛、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等大型文化活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在20世纪初就被开辟为国际性贸易商埠的哈尔滨,始终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金源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了这座北国名城多元的文化特征。近年来,哈尔滨发挥我市特色文化优势、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和毗邻俄罗斯区位优势,保护挖掘、开发利用我市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张扬城市文化个性,打造优秀文化产品,积极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施新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哈尔滨提出,要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按照我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实现“一轴、两带、八大文化功能区”的文化发展布局,在“十二五”时期把哈尔滨打造成全省文化建设高地、在全国以至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一流文化名城。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先后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十佳卫生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10年,还荣获“最佳创意城市”、“十大节庆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拥有了世界认可的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体制改革:“深水区”寻求新突破
改革不是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
哈尔滨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批综合试点城市、黑龙江省首批试点城市。2007年9月,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改革在全市全面铺开。哈尔滨市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哈尔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的引导,推动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发展格局;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关于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形成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加快发展的良好政策条件。
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我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其中,由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歌剧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哈尔滨曲艺团组建成立的哈尔滨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变了以往对院团的投入结构与投入方式,进一步激发了文艺院团进入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2011年新创作剧本8部,其中有5部搬上舞台,全年演出收入达640.4万元。
目前,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的总体要求,哈尔滨市已经完成了文艺院团改革、“局台分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多项刚性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步入深化阶段,在今年2月17日至18日山西太原会议上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文化产业繁荣:做强经济“新增长极”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园区基地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仅2010年以来,列入市级政府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就达30余个,目前全部开工建设,一些项目已经完成。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9.38亿元增至2011年的179亿元,年均增幅2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83%提高到2011年的4.2%。
近年来,哈尔滨市先后投资约200亿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形成集聚效应。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16个建成或在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中,冰雪大世界、平房动漫产业基地、松雷原创音乐剧、太阳岛景区、冰上舞蹈杂技等5个园区(基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
此外,我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目前哈尔滨公有制文化单位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数量分别为0.09万家和1.56万家,创造增加值分别为41.1亿元和98.2亿元
据统计,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9.5%。
文化事业惠民:有“形”更有“神”
文化兴城,最终受益的始终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传播范围,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动作更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
据悉,“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累计投入5.2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个多亿;2010年以来,政府积极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先后投入141亿元,重点推进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职工文化艺术宫、哈尔滨音乐厅等一批标志性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2006年以来,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10亿元,建设社区图书分馆、社区文化活动站、文化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示范社区文化中心160余个,大型文化休闲广场20个,农家书屋1669个,农村阅报栏(架)1661个,公共图书馆(含社区分馆)64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年放映公益电影达22588场次,数字电视用户近100万,传输网络覆盖城乡8区10县(市)。
舞台更大,文化活动更多。据统计,我市市直5个专业文艺院团每年平均演出1000余场,观众达600余万人次;中央大街“音乐之街”、“好歌大家唱”、“农民艺术歌会”等活动深受城乡群众喜爱。哈尔滨2011国际城市比基尼小姐大赛全球总决赛、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等大型文化活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在20世纪初就被开辟为国际性贸易商埠的哈尔滨,始终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金源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了这座北国名城多元的文化特征。近年来,哈尔滨发挥我市特色文化优势、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和毗邻俄罗斯区位优势,保护挖掘、开发利用我市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张扬城市文化个性,打造优秀文化产品,积极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施新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哈尔滨提出,要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按照我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实现“一轴、两带、八大文化功能区”的文化发展布局,在“十二五”时期把哈尔滨打造成全省文化建设高地、在全国以至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一流文化名城。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先后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十佳卫生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10年,还荣获“最佳创意城市”、“十大节庆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拥有了世界认可的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体制改革:“深水区”寻求新突破
改革不是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
哈尔滨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批综合试点城市、黑龙江省首批试点城市。2007年9月,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改革在全市全面铺开。哈尔滨市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哈尔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的引导,推动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发展格局;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关于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形成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加快发展的良好政策条件。
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我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其中,由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歌剧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哈尔滨曲艺团组建成立的哈尔滨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变了以往对院团的投入结构与投入方式,进一步激发了文艺院团进入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2011年新创作剧本8部,其中有5部搬上舞台,全年演出收入达640.4万元。
目前,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的总体要求,哈尔滨市已经完成了文艺院团改革、“局台分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多项刚性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步入深化阶段,在今年2月17日至18日山西太原会议上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文化产业繁荣:做强经济“新增长极”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园区基地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仅2010年以来,列入市级政府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就达30余个,目前全部开工建设,一些项目已经完成。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9.38亿元增至2011年的179亿元,年均增幅2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83%提高到2011年的4.2%。
近年来,哈尔滨市先后投资约200亿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形成集聚效应。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16个建成或在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中,冰雪大世界、平房动漫产业基地、松雷原创音乐剧、太阳岛景区、冰上舞蹈杂技等5个园区(基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
此外,我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目前哈尔滨公有制文化单位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数量分别为0.09万家和1.56万家,创造增加值分别为41.1亿元和98.2亿元
据统计,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9.5%。
文化事业惠民:有“形”更有“神”
文化兴城,最终受益的始终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传播范围,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动作更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
据悉,“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累计投入5.2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个多亿;2010年以来,政府积极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先后投入141亿元,重点推进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职工文化艺术宫、哈尔滨音乐厅等一批标志性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2006年以来,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10亿元,建设社区图书分馆、社区文化活动站、文化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示范社区文化中心160余个,大型文化休闲广场20个,农家书屋1669个,农村阅报栏(架)1661个,公共图书馆(含社区分馆)64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年放映公益电影达22588场次,数字电视用户近100万,传输网络覆盖城乡8区10县(市)。
舞台更大,文化活动更多。据统计,我市市直5个专业文艺院团每年平均演出1000余场,观众达600余万人次;中央大街“音乐之街”、“好歌大家唱”、“农民艺术歌会”等活动深受城乡群众喜爱。哈尔滨2011国际城市比基尼小姐大赛全球总决赛、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等大型文化活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在20世纪初就被开辟为国际性贸易商埠的哈尔滨,始终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金源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了这座北国名城多元的文化特征。近年来,哈尔滨发挥我市特色文化优势、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和毗邻俄罗斯区位优势,保护挖掘、开发利用我市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张扬城市文化个性,打造优秀文化产品,积极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施新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哈尔滨提出,要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按照我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实现“一轴、两带、八大文化功能区”的文化发展布局,在“十二五”时期把哈尔滨打造成全省文化建设高地、在全国以至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一流文化名城。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先后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十佳卫生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10年,还荣获“最佳创意城市”、“十大节庆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拥有了世界认可的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体制改革:“深水区”寻求新突破
改革不是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
哈尔滨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批综合试点城市、黑龙江省首批试点城市。2007年9月,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改革在全市全面铺开。哈尔滨市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哈尔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的引导,推动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发展格局;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关于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形成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加快发展的良好政策条件。
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我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其中,由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歌剧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哈尔滨曲艺团组建成立的哈尔滨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变了以往对院团的投入结构与投入方式,进一步激发了文艺院团进入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2011年新创作剧本8部,其中有5部搬上舞台,全年演出收入达640.4万元。
目前,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的总体要求,哈尔滨市已经完成了文艺院团改革、“局台分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多项刚性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步入深化阶段,在今年2月17日至18日山西太原会议上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文化产业繁荣:做强经济“新增长极”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园区基地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仅2010年以来,列入市级政府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就达30余个,目前全部开工建设,一些项目已经完成。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9.38亿元增至2011年的179亿元,年均增幅2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83%提高到2011年的4.2%。
近年来,哈尔滨市先后投资约200亿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形成集聚效应。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16个建成或在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中,冰雪大世界、平房动漫产业基地、松雷原创音乐剧、太阳岛景区、冰上舞蹈杂技等5个园区(基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
此外,我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目前哈尔滨公有制文化单位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数量分别为0.09万家和1.56万家,创造增加值分别为41.1亿元和98.2亿元
据统计,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9.5%。
文化事业惠民:有“形”更有“神”
文化兴城,最终受益的始终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传播范围,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动作更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
据悉,“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累计投入5.2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个多亿;2010年以来,政府积极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先后投入141亿元,重点推进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职工文化艺术宫、哈尔滨音乐厅等一批标志性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2006年以来,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10亿元,建设社区图书分馆、社区文化活动站、文化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示范社区文化中心160余个,大型文化休闲广场20个,农家书屋1669个,农村阅报栏(架)1661个,公共图书馆(含社区分馆)64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年放映公益电影达22588场次,数字电视用户近100万,传输网络覆盖城乡8区10县(市)。
舞台更大,文化活动更多。据统计,我市市直5个专业文艺院团每年平均演出1000余场,观众达600余万人次;中央大街“音乐之街”、“好歌大家唱”、“农民艺术歌会”等活动深受城乡群众喜爱。哈尔滨2011国际城市比基尼小姐大赛全球总决赛、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等大型文化活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在20世纪初就被开辟为国际性贸易商埠的哈尔滨,始终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金源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了这座北国名城多元的文化特征。近年来,哈尔滨发挥我市特色文化优势、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和毗邻俄罗斯区位优势,保护挖掘、开发利用我市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张扬城市文化个性,打造优秀文化产品,积极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施新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哈尔滨提出,要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按照我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实现“一轴、两带、八大文化功能区”的文化发展布局,在“十二五”时期把哈尔滨打造成全省文化建设高地、在全国以至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一流文化名城。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先后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十佳卫生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10年,还荣获“最佳创意城市”、“十大节庆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拥有了世界认可的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体制改革:“深水区”寻求新突破
改革不是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
哈尔滨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批综合试点城市、黑龙江省首批试点城市。2007年9月,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改革在全市全面铺开。哈尔滨市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哈尔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的引导,推动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发展格局;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关于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形成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加快发展的良好政策条件。
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我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其中,由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歌剧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哈尔滨曲艺团组建成立的哈尔滨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变了以往对院团的投入结构与投入方式,进一步激发了文艺院团进入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2011年新创作剧本8部,其中有5部搬上舞台,全年演出收入达640.4万元。
目前,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的总体要求,哈尔滨市已经完成了文艺院团改革、“局台分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多项刚性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步入深化阶段,在今年2月17日至18日山西太原会议上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文化产业繁荣:做强经济“新增长极”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园区基地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仅2010年以来,列入市级政府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就达30余个,目前全部开工建设,一些项目已经完成。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9.38亿元增至2011年的179亿元,年均增幅2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83%提高到2011年的4.2%。
近年来,哈尔滨市先后投资约200亿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形成集聚效应。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16个建成或在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中,冰雪大世界、平房动漫产业基地、松雷原创音乐剧、太阳岛景区、冰上舞蹈杂技等5个园区(基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
此外,我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目前哈尔滨公有制文化单位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数量分别为0.09万家和1.56万家,创造增加值分别为41.1亿元和98.2亿元
据统计,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9.5%。
文化事业惠民:有“形”更有“神”
文化兴城,最终受益的始终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传播范围,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动作更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
据悉,“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累计投入5.2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个多亿;2010年以来,政府积极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先后投入141亿元,重点推进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职工文化艺术宫、哈尔滨音乐厅等一批标志性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2006年以来,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10亿元,建设社区图书分馆、社区文化活动站、文化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示范社区文化中心160余个,大型文化休闲广场20个,农家书屋1669个,农村阅报栏(架)1661个,公共图书馆(含社区分馆)64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年放映公益电影达22588场次,数字电视用户近100万,传输网络覆盖城乡8区10县(市)。
舞台更大,文化活动更多。据统计,我市市直5个专业文艺院团每年平均演出1000余场,观众达600余万人次;中央大街“音乐之街”、“好歌大家唱”、“农民艺术歌会”等活动深受城乡群众喜爱。哈尔滨2011国际城市比基尼小姐大赛全球总决赛、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等大型文化活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在20世纪初就被开辟为国际性贸易商埠的哈尔滨,始终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金源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了这座北国名城多元的文化特征。近年来,哈尔滨发挥我市特色文化优势、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和毗邻俄罗斯区位优势,保护挖掘、开发利用我市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张扬城市文化个性,打造优秀文化产品,积极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施新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哈尔滨提出,要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按照我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实现“一轴、两带、八大文化功能区”的文化发展布局,在“十二五”时期把哈尔滨打造成全省文化建设高地、在全国以至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一流文化名城。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先后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十佳卫生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10年,还荣获“最佳创意城市”、“十大节庆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拥有了世界认可的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体制改革:“深水区”寻求新突破
改革不是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
哈尔滨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批综合试点城市、黑龙江省首批试点城市。2007年9月,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改革在全市全面铺开。哈尔滨市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哈尔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的引导,推动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发展格局;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关于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形成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加快发展的良好政策条件。
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我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其中,由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歌剧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哈尔滨曲艺团组建成立的哈尔滨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变了以往对院团的投入结构与投入方式,进一步激发了文艺院团进入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2011年新创作剧本8部,其中有5部搬上舞台,全年演出收入达640.4万元。
目前,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的总体要求,哈尔滨市已经完成了文艺院团改革、“局台分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多项刚性任务,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步入深化阶段,在今年2月17日至18日山西太原会议上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文化产业繁荣:做强经济“新增长极”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园区基地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仅2010年以来,列入市级政府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项目就达30余个,目前全部开工建设,一些项目已经完成。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9.38亿元增至2011年的179亿元,年均增幅2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83%提高到2011年的4.2%。
近年来,哈尔滨市先后投资约200亿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形成集聚效应。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16个建成或在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中,冰雪大世界、平房动漫产业基地、松雷原创音乐剧、太阳岛景区、冰上舞蹈杂技等5个园区(基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
此外,我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目前哈尔滨公有制文化单位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数量分别为0.09万家和1.56万家,创造增加值分别为41.1亿元和98.2亿元
据统计,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9.5%。
文化事业惠民:有“形”更有“神”
文化兴城,最终受益的始终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传播范围,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动作更得到了中宣部的肯定。
据悉,“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累计投入5.2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个多亿;2010年以来,政府积极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先后投入141亿元,重点推进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职工文化艺术宫、哈尔滨音乐厅等一批标志性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2006年以来,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10亿元,建设社区图书分馆、社区文化活动站、文化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示范社区文化中心160余个,大型文化休闲广场20个,农家书屋1669个,农村阅报栏(架)1661个,公共图书馆(含社区分馆)64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年放映公益电影达22588场次,数字电视用户近100万,传输网络覆盖城乡8区10县(市)。
舞台更大,文化活动更多。据统计,我市市直5个专业文艺院团每年平均演出1000余场,观众达600余万人次;中央大街“音乐之街”、“好歌大家唱”、“农民艺术歌会”等活动深受城乡群众喜爱。哈尔滨2011国际城市比基尼小姐大赛全球总决赛、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等大型文化活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哈尔滨:打造特色文化 建设文化名城
荆门市人民政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关于荆门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
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和谐宜居幸福威海
南京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
文博十年 杭州文创产业实力已居大陆城市第三
哈尔滨新的发展战略:城乡一体 富民强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