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談“無我之境”

漫談“無我之境”

       春節一過,又是半月不曾看書,偶爾拿起王靜安先生《人間詞話》翻翻,不由自主地注目於他的“無我之境”。靜安先生認爲:“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由此看來,對於景物描繪是否將主觀理明確地灌注其中,是區分有我與物我境界的一個標準。其實,像靜安先生所描述的這種無我之境,在司空表聖《詩品》中早已過,諸如“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綠杉野屋,落日氣清”等,是這種境界的體現。其實,愈是優秀的作品,其作者的主觀情感愈是表述得隱秘,人們只有透過作品所表現的境界,方可隱約領略到作者的思想傾向,因此人們在稱讚好詩文時往往會用“情景交融”四字來描述。

靜安先生又認爲:“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在靜安先生看來,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分別乃在於優美與壯美,也就是美學界通常所說的優美與豪壯之分了。平心而論,在美學界首先提出境界說者畢竟是靜安先生,他的《人間詞話》也在中國美學理論上獨標新境,堪為伊始。但如果簡純地用“有我”與“無我”來作爲區分優美與豪壯這兩種美學風格的標誌,似乎仍然顯得過於簡單了一點。

    我們姑且來看看靜安先生所擧的例證: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①]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是馮延巳《鵲踏枝》中的名句,“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是秦觀《踏沙行》中的句子。如果說前者是“有我之境”倒也罷了,要說後者也是“有我”,似乎有些牽強,因少游的主觀情感完全是滲透於斜陽杜鵑聲中。再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乃陶淵明之佳句,其間見者乃五柳先生,只是因他當時“心遠”而已;而“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出自元好問《穎亭留別》,此兩句寫景頗有自在氣象,堪為無我之境。

       在此,我們不妨對“無我之境”進一步溯源在《莊子·徐無鬼》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寓言:莊子一日去送葬,經過他的朋友惠子的墓,因觸感生情,他便給弟子們講述了這個故事。

郢人堊慢其鼻端,蠅翼,使匠石斵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斵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爲寡人爲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斵之雖然臣之質死乆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爲質矣吾無與言之矣[②]

在這個故事裏,無論是運斤(揮舞斧頭)的匠石還是接受斧斫鼻堊(沾在鼻梁上的粉墻泥)的郢人,他們當時都已經進入了我的境界之中。惟其如此,郢人鼻梁上的那薄如蠅翼的泥漿,可以被木匠揮舞斧頭煽起的風帶走。至於那齊物我、齊是非、齊大小、齊生死、齊貴賤的人生境界,在《莊子》那生動活潑的寓言或譬喻中、那汪洋恣肆的文筆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加之後世文人在老子“玄覽(一作“玄鑒”)的基礎上,進而討論了入道的方式——“澂懷觀道”,由是將審美的意趣與境界做了進一步的提升。那種超越時空、無所不涵蓋的道本體,與消融是非差別的“齊物我”的思想,對中國的佛教般若學的討論提供了入門的方便,也對後世的禪宗思想產生了一定的歷史影響。

    誠然,若論究竟的“無我”,還是數佛門,且説《金剛經》中對“四相[③]”的破斥,那是何等的徹底。且看: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④]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⑤]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⑥]

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⑦]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⑧]

所謂“四相”,分別是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中,我相是指眾生在虛妄的五蘊法中,妄計有實我、我所;人相是指眾生妄計現在的命根相續為有我;眾生相是指眾生妄計身相續而住於世;壽者相是指指眾生妄計命根輪回六道。事實上,我相是針對自身個體生命的存在而言,一般人均會站在自我的角度去審視世間的萬物,且用於我有利與否作爲標準來看待萬物。而世間的事物實質上並不以某一個體生命之存在與否而產生變異,它們總是保持著其本來面目,這便是禪家所謂的本地風光。如果我們能夠斷除我、人、衆生與壽者的分別相,則會把自身的個體生命融入宇宙的“大我”之中,從而擁有超越時空的永恒生命力。

    說到斷除“四相”,其根本點自然不外乎是從“我相”的斷除入手。試站在理性的角度來推衍:假如人們不存“我相”於懷,那麽相對于“我”而成立的“人相”自然不破自破;又因爲“我相”不存,那麽相對于“我”而出現的形形色色的“衆生”之分別相也會自然消泯;也因爲個體生命存在的“我”消泯了,那麽又何來世間生命的壽夭呢!説到底,只要進入了“無我之境”,人們的心量便會提升到一種超越的高度,那便如同是站在太空來俯瞰地球上芸芸衆生了,人性中的一切自私與猥瑣被揚棄得乾乾淨淨,那種身心輕安法喜受用,想必是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如果用這樣的心量來審視萬物,自然是無得失、無美丑、無好惡、無久暫等一切分別的了,因而其心意便永恒地安居在一種寧靜平和的境界之中。假如用這樣的心量觀物,則天下萬物無不美好;假如用這樣的心量處事,則無不會動中法度而得其中;假如用這樣的心量來看待人生,則頓息世俗的窮達觀念;假如用這樣的心量來看待世法,則一切皆會隨緣合法。

    可見,人們常說的修行,最吃緊之處恆在破除“我相”。“無我”便無“人”,無“人我”便無“衆生”,無“衆生”便無壽量之久暫,一切趨於平等。凡具勇氣的男子漢,須用衝天之志氣,突破自我與小我的牢籠,從而獲得究竟的自在,受用真實的人生。



[①] 參見《人間詞話》第三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蕙風詞話·人間詞話》191頁。

[②] 參見《莊子·徐無鬼》,《二十二子》68頁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③]對於生命現象的四種妄執︰出自《金剛經》。生命現象依緣而起,並無自性可得,而凡夫誤以為皆有恆常不變的生命主體,因而產生四種妄執,謂之四相。這四種妄執分別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又作識境四相、四見。依窺基《金剛般若經贊述》卷上的論述,大意如次︰(1)我相(梵ãtma-samjñã),謂眾生於五蘊法中,妄計有實我、我所。(2)人相(梵pudgal a-samjñã),謂眾生妄計現在的命根相續為有我。(3)眾生相(梵sattva-samjñã),謂眾生妄計身相續而住於世。(4)壽者相(梵jiva-samjñã),謂指眾生妄計命根輪回六道。

[④]參見《大正藏》卷8,頁750中。

[⑤]參見《大正藏》卷8,頁750中。

[⑥]參見《大正藏》卷8,頁751中。

[⑦]參見《大正藏》卷8,頁751下。

[⑧]參見《大正藏》卷8,頁752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太极“心”论
學理解,學寬容
《文始真經》注:宇篇第一
第四章、太極拳理的倫常日用及其哲學內涵
★ 大圓滿禪定
十大礙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