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倔强的父亲(上)


▲李正阳题
 

亲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5年,回想起他陪伴我们的点点滴滴,思念之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不苟言笑,严肃而慈祥的容貌,他为人处世的独特风格,他任劳任怨、勤俭吃苦的精神,常常在我脑海里萦绕…

父亲很少跟我们讲他的往事,只知道他出生于1927年正月,在12岁的时候,爷爷即因病离世,由奶奶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长大(还有一个姑姑,一个叔叔)成人。在那个兵荒马乱、贫困交加的年代,很难想象他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

在他还小的时候,为了生存,他曾经去江西、福建挑过盐巴,做过零工。后来也在庐山做过事,一个农村小伙,没有文化,无非都是干的苦力活,其他情况我也没有问过,无从得知。

奶奶的娘家在黄梅柳林的大深山里。我小时候随父亲、叔父去那里给舅爷拜年,因为路程较远,据说有50多里地,我们早上很早就出发, 从麒麟庙水库过高家湾,然后到垅坪水库乘坐如月牙状的小木船,用“一叶扁舟”来描述恰如其分。最初完全是靠人工划桨,后来才有了机动船。坐在船上,一阵山风吹过,晃晃悠悠,忽高忽低,船主叫我们分别坐在两边,使两侧重量相等,这样船体才能保持平衡。

两岸青山犹如一帧帧3D电影画面从身边掠过,美不胜收,尽入眼帘, 船边是清澈透明、深不见底的河水,水中倒影亦如诗如画。但是心里却忐忑不安,直犯嘀咕,万一船翻了,所有乘客的小命就搁这里交代了。好在艄公技术娴熟,挥桨自如,有惊无险,我的担心纯属多余。

到达水库尾部,在芦府那边的码头下船,然后步行上山,踏着蜿蜒曲折的青石板小路,拾级而上,一路累得两脚发软,气喘吁吁,直到太阳快要落山才到达舅爷家。

奶奶于1979年去世,享年79岁。记忆中好像她从来没有回过娘家,倒是舅爷经常卖篾货,挑着“鸡毛换灯草”的货篮下山,经过就到我家,有时带着自采的中草药帮助老百姓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效果很是不错。

大山里楠竹很多,林深茂密,漫山遍野,白皑皑的春雪加上冰凌把竹子都压弯了腰,有的直接倒伏在地。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当地人都会做篾匠,父亲年轻时跟着几个舅爷耳濡目染,也学到了一点竹制手艺,比如做个提篮、箩筐、柴篮、土篼、米筛、斗笠、筲箕等。

因为我们村竹子不多,原材料都是父亲从红花寨或大古山里购买,用双肩扛回家的。尽管不是专业篾匠,但是看他那破竹、劈条、削竹片、刮篾丝、编织的动作是那么娴熟,干净利落,一气呵成。而且他做的产品都很漂亮、耐看,质量又好,基本没有瑕疵。

一有闲暇,父亲就挑着他精心制作的“产品”,沿村串户或到城关去卖。提篮有两种:大的黄梅话叫“荒huang提篮”,就是底部留有空格,用于装不怕漏的大东西,每个0.8--1.0元;小的叫“板提篮”,底部没有格子,用它装细小的东西也不会漏掉,每个1.0--1.2元。

说起来有点搞笑,他卖什么东西,从来不吆喝,别人看见让他停下,他才放下担子,等买家挑选。价格说一不二,不接受讨价还价,不喜欢跟人磨磨叽叽,低于心里价格,直接挑起担子走人。据说他在前面没有卖出的东西,在他后面卖同样产品的人却卖掉了。这就是他倔强的性格使然。

每当夏天来临,他就去山里砍回一担一担的山楂树,拿回家用大刀把枝条连叶子一起剁成1--2CM长的模样。那山楂树有刺, 剁的时候,要戴着用旧的布鞋帮制作的手套,以防扎手。然后放在大锅里炒焦,散发出一股清香味,能代替茶叶,具有防暑降温之效果,我们叫它“猴子茶”。

他每次挑两个麻袋的“猴子茶”出门,总要3-5天才能卖完回家(每斤的价格好像是2--3毛钱一斤?现在记不清了)。碰到集体买的一次可能是10--20斤,个人家庭买的也就三五斤。

因为父亲是生产队放的副业工,规定每个月上交队里28元,可以享受每月全勤的工分。

父亲经常到挪步园、蕲春去捡柴,每次母亲都是凌晨四点左右起床煮饭,吃完饭时也就五更天,拿着冲担、绳索、干粮,就出发上山。

有一次,我随他一起去,由于天空阴沉沉的,没有星星月亮,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走到山里的路上,寂静无声,前面看见一个移动的高大黑影迎面向我们走来,我喊了几声“嗯是哪个,做么事的!”却没有听见回答,我特别害怕,吓得嚎啕大哭。父亲一把将我搂进怀里,等那人走近时,父亲大声斥责起来,原来是个聋哑人。此后每逢走夜路我都心有余悸。

沿着上山的崎岖小路步行,一般到达大古岭朝阳口时天空才蒙蒙放亮,有时抄近道走红苏杨宕村到挪步园,最后到蕲春地界的烂泥滩。

大山深处,人迹罕至,林深草密,有高大的乔木,有低矮的灌木,地上落叶很厚,下面是腐殖酸样的泥土,踩上去如棉花般松松软软的。我手拿柴刀,砍去挡路的藤藤蔓蔓,碰到荆棘手上会被划伤出血。我们就拣那比较粗大一点的灌木枝条砍下,捆起来,我的60斤,父亲110斤左右。中午就是吃从家里用“篓菜筒”装的是苕藤叶和饭,就着山里的泉水下咽。然后挑着担子往山下走,真是“上山脚打kui(愦?),下山脚打颤”。

从山上砍回来的柴,堆放在院子里,晒干了,就装上木制独轮车(我们叫它线车)推到城关北门口柴市场去卖。

由于当时到县城的路都是沙土路面,而且是羊肠小道,一路上留着放水的缺口很多,父亲推着300斤的木柴,我在车子前面系个绳子牵拉,起着助力作用。

这个形象,没有见过的年轻人,一定会觉得可怜复可笑,挺新鲜、挺别致吧?但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在过一个比较大的缺口时,用了很长时间、很大力气怎么也过不去,父亲急了,骂我没用,我气得浑身颤抖,委屈的眼泪禁不住直掉。因为我当时个子比较小,确实力气不大,这能怨我吗?

卖完柴后,他带我去当时县城著名的餐饮店“三八食堂”,吃了0.24元一碗的肉片汤,那味道真是美极了,至今想起来仍然口有余香。有时或买几个的馒头、米粑、油条带回来与全家人共享。这些现在稀松平常的食品,当初可算是难得的“奢侈品”。

我也陪他一起翻山越岭,去柳林、宿松的山里挖过草药,如苍术、桔梗、天花粉等。有时篮子装满了,有时几乎空手而归。回家后把草药洗净、晒干,集中、分类拿到合作社去卖,换一点零花钱。

就是在这种近乎“原始”的劳动方式里,父亲用他那辛勤的劳动汗水,呵护、陪伴着我们生活长大、成家立业。

作者简介

鄢建君,网名小溪清流,黄梅县小溪村人,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医师;行医四十余载,偶尔码点文字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荔诗词】王金桩:挑着担子的父亲
【散文欣赏】马芸 | 父亲和扁担
情系磨盘山
读书郎卖柴奇遇记
探索童年—父亲的生存智慧
百姓眼中的国运家史-郑州日报数字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