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仲华 | 黄梅重学兴教,历为官规民俗--黄梅儒学简史(一)

▲李正阳题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黄梅作为唯楚有材的千年古县,文化大县,在历史上,儒风隆盛,文脉流长。重教兴学,既是官规,又是民俗。

各姓族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教励子孙后代读书举业。历任官吏为国家仕取儒生,也都重视教育。在位官员,凡宦迹显著者,也多与兴办教育有关。

黄梅儒学特色鲜明、资源雄厚。我以为,为知史鉴今,启迪未来,有必要对黄梅儒学史进行总结与梳理,编一部黄梅儒学简史。它不是发思古之幽情,是研究过去的文化,更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地方官学已见端倪。隋开皇三年“诏天下劝学行礼”,令州县普设学校,礼祀孔子。自此,县学既是教授生员的场所,也有普及地方教化的作用。大业三年,隋炀帝诏曰: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茲始……

府州县学,是古代设于府、州、县的地方官学。唐开元二十七年后,州县莫不有学,在府有府学,在县有县学,学皆有庙。宋仁宗庆历四年,正式通令“州县皆立学”。

黄梅在明以前属蕲州府,明以后属黄州府。乾道八年(1172),蕲州府首王益与教授李宗思共建蕲州州学及学宫。黄州府学设在黄州,南宋朱熹《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记述:……立二夫子之祀于学宫,于以风厉。黄州府志亦载:乾道间郡守李沈建祠以祀二程先生,祠在学宫内。

《民国前的鄂东教育》称:黄梅县学及学宫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六年。我不以为然,黄梅县学及学宫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六年并不准确,始建时间可以前推。从顺治十七年《黄梅县志》,乾隆《黄梅县志》,郭友直《重修学宫记》中,可知,在元至元已卯(1279)之前此处已有学宫。

顺治十七年《黄梅县志》载:据郭友直记,郡县有学校,始於魏献武帝,歷代因之。元秦君為尹,创今学基,居县治左。乾隆《黄梅县志》载:庙制唐宋以前无考。元至元已卯(1279)初,尧都秦为黄梅令,在今县治左建圣庙,圣庙里供奉着孔子灵位。因县治变迁致庙制唐宋以前无考,但不等于黄梅唐宋期间无孔庙,无县学。若真如此,何以向朝廷交差。

郭友直在《重修学宫记》中记:郡县有学校,始於魏献文帝,歷代因之。蕲之黄梅在江之北,前代视而边土,民性多质,成于其终乎。前至元己卯尧都秦君为尹,治今学基殿宇,岁久木瓦日败于时,校官贤否?传令累修修辄止。这说明县治左庙基上此建有殿宇。

至正六年,知县乔思忠建两廡戟門、即今中门。讲堂,即今明倫堂。自孔子而下,各有像,制礼器,清学田。千百年来,这里香烟缭绕,冠盖云浮,无数文人学者在此向这位圣哲虔诚地顶礼膜拜。

入府州县学,是读书士子的晋升之始。需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以备参加高一级之考试,谓之“进学”,士子称“庠生,俗称“秀才”。童试,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府、州、县学为生员。

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生员又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因供给廪膳,吃国家皇粮,称廪膳生。黄梅是大县,洪武间规定县学生员额取二十名,武生岁科并试取十五名,经考试进县学的生员,享受不服兵役、徭役,不受笞刑,不受刑讯逼供的特权,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务养成实才。

政府对生员的管束很严,洪武十五年向天下学校颁布禁例,镌勒卧碑,置于明经堂左,永为遵守。旧县志学校志载有顺治九年礼部钦定颁刻学宫卧碑条约八款。对生员的行为举止、学习内容都有具体规定,不遵守的以违制论。

关于县学重建后的改扩建及维修,历届县志多有记载。明洪武三年,知县唐辅奉旨建学宫,改尊道堂为明伦堂,下置两斋,东曰进德,西曰修业。洪武十五年,卧碑于明伦堂石壁。文庙、学宫皆以明伦堂命名讲堂。作为“明人伦”的讲学厅,是参加科举考试的精英们,获取知识与智慧的讲堂。在此十年寒窗之后,都希望通过科举能登上朝堂,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成化元年知县黄武修学宫两庑,馔堂一所。成化六年知县戴中重建学宫啟胜祠,并教谕衙舍。鼎元黎淳有记。启圣祠是祭祀孔子先祖及部分先贤父辈的庙宇,又是孔庙祭祀中“父辈追祀系统”,其设立是由于孔庙祭祀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子先父食”的人伦困境。因此处于政统、道统与人伦之间。

明嘉靖十六年(1534年),知县梁廉奉旨建敬一亭,安放着明嘉靖皇帝撰写的“敬一亭”御碑。“敬一亭”的“一”字,寓意“一以贯之”、“九九归一”、“天人合一”、“天地人合一”的意思。

隆庆三年,知县姜忻,凿泮池,建月桥,改置名宦祠,乡贤祠。泮池”又称“泮宫”,它是官学的标志。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名宦祠,专门祀奉在本地任职而勤政爱民,着有德业之官员。乡贤祠,是祭祀在当地或因学识或因品行受人广泛尊敬的乡贤的场所。

万历十年署县事推官曾维倫,修圣庙之棂星门及外墙石阶数丈,监天衢场一旁列木栅外护之。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

顺治十年,知县李成林重建名宦,乡贤二祠,有吴从周记。顺治十七年教谕萧蕴枢,捐俸重新殿前格扇两庑,啟胜祠,明倫堂,有黄景恒记。康熙四年教谕吴祖尧,康熙六十年知县戴绍祖,重加修茸。


乾隆二十年知县薛乘时,重建并扩后基二丈。戟门向系木架,今易以石镂刻。棂星门改用青石雕刻。新筑泮池,跨月桥用石修砌。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向用木架,今改用青石。名宦乡贤两祠仍在棂星门内重建。忠义祠向在啟胜祠西,今改在明伦堂东重建。

道光初年,邑绅叠经修茸,咸丰七年兵殷,八年草创,九年,十一年维修。同治十二年,大兴工役,重修大成殿,大成门、崇圣祠,齋宿之所焕然一新,前后皆知县覃瀚元率士庶重修。

在黄梅历任在位官员中,有一大批重视教育,宦迹显著者,如元时云南晋宁乔思忠,留心教化,修饬学宫,铸铜为祭器,刻石纪学田。还有明时浙江归安黄武,江西新干戴中,江南上元金章,河南新蔡张九一,浙江萧山来三聘,盛京广宁李成林,江西乐安曾维倫,番禺张维屏,顺治教谕萧蕴枢,乾隆知县薛乘时等。

黄梅民俗旧称地沃民淳,多力农,不事商贾游侠。士习礼教,好学而谨朴而不陋,彬彬有鄒鲁风。土广人稀,山乡苦旱,水乡苦涝,以故输赋不能前,而官以是病。后以粮欠讼兴,间多顽梗,遂称难治。

为生存和发展,民俗重培士气,都鼓励子孙读书,欲振家声。族谱中多有规定,凡进学者,则由族中公产中资助经费。儒童府县院试,家族给盘费。中得功名的加倍致贺,有的还立旗杆,树碑立传。

综上所述,见诸史册的黄梅儒学,始于宋元,兴于明清。至科举废除,书院改制,新式学堂创办,历代中进士九十多人,为黄梅培养岀了一大批经国济世的人材。

作者简介

黄仲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桥村人,律师,高级会计师,爱好农学、医学、文学,现居广东。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克生:明代地方庙学中的乡贤祠与名宦祠】
兖州府旧事:滋阳县儒学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晉中平遥文廟(下)【圖文】
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沙河城千年文庙综述
明清赋役政策对宗族发展的影响
交河的学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