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门阵 | 疯狂与困惑:《呼啸山庄》中的女性

谈到《呼啸山庄》就有必要先从作者谈起,艾米丽.勃朗特和《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及她们的妹妹安妮.勃朗特是亲姐妹。

她们几乎同时发表代表作,造成了文学史上罕见的作家家庭现象,在被男性精英统治的欧洲文学界,历来都有轻视女性写作者的传统。

极端一点的表述就是,写作这种具有主体性的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男性的特权,女人并没有掌握握笔的权利。

据说,夏洛蒂.勃朗特曾经把自己的诗作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后者回信说,写作不是女人的事业。

这当然是女性作家的悲哀,但也给了她们的创作更大的自主权,即便是在边缘化的女作家中,艾米丽.勃朗特也是另类和少数派。

或者换句话说,她完全超出了当时读者的阅读期待和观念体系,即便是夏洛蒂.勃朗特在她作品再版的前言中,也流露出对自己姐妹的某种不解和迷惑。

然而,时光赋予了这位女作家更大的价值,后来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呼啸山庄》的艺术价值超出了《简爱》,她所创造出的第一无二的文学形象在后世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呼啸山庄》讲述了一个很特别的爱情故事,无论是文本的结构,还是人物的形象设置都显得那么魔性。

故事中,来到乡间避暑的伦敦绅士,洛可乌德遇到了奇怪的男主人公希刺克厉夫,并且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遇到了女主人公的鬼魂。

是的,故事就是在这样一种诡异而奇特的氛围中开始的,接下来在女仆耐莉的陈述中,所有人的命运逐渐展开。

作为呼啸山庄的主人老恩肖先生的女儿,女主人公凯瑟琳虽然从小失去了母爱,但在父亲的呵护和女仆耐莉母亲般的关照下,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和她一起长大的还有恩肖先生捡回来的孩子希刺克厉夫,这个像野小子一样的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在这片荒野上自由成长,而且一起和恩肖先生的儿子辛德雷作对。

直到有一天,恩肖先生突然去世,辛德雷开始以各种方式虐待和报复希刺克厉夫,在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看来,这一切都只不过是生活的插曲。

因为他们仍能从对方的陪伴中获得最大的情感安慰,距离呼啸山庄不远,有一座画眉田庄,那里的一切都与呼啸山庄截然相反。

那里住着林墩先生和他的妹妹伊莎贝拉,一个偶然的机会,凯瑟琳不得不独自在画眉田庄休养了五个星期,这五个星期不仅让凯瑟琳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面,也彻底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在凯瑟琳的眼里,画眉田庄是与自己长大的环境完全不同的所在,在这里,她从一个荒野中的野小子,变成了文雅的淑女。

因此也和希刺克厉夫之间拉开了距离,小说中这样描述的:“当她和林墩一家在一起时,她不愿意表现出她那粗鲁的一面,而且在那儿,她见的都是些温文尔雅的举止。

因此,她也懂得无礼是可羞的,她乖巧而又亲切地,不知不觉她骗住了老夫人和老绅士,赢得了伊莎贝拉的爱慕,还征服了她哥哥的心灵——这收获最初挺使她得意。”

凯瑟琳陶醉与自己新的一面,她越是向往画眉田庄的优雅生活,越是觉得希刺克厉夫的粗鲁不可忍受。

这个时候,她的哥哥辛德雷失去了妻子之后,也变得暴躁无礼,所以当埃德加林墩向她求婚时,她欣然应允。

由此开启了悲剧的命运,对凯瑟琳来说,嫁给林墩是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当女仆耐莉劝她仔细考虑时,她说道,她将要有钱,我愿意做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而有这么一个丈夫我就会觉得骄傲。

耐莉告诫她,不要被漂亮,年轻,活泼,有钱这些外在的因素迷惑,要遵从自己的心灵,但凯瑟琳还是选择了林墩。

或许她只是为了从一个乱糟糟的不舒服的家庭逃脱,走进一个富裕的体面人家。

凯瑟琳也清楚地知道:“在我心里,我感到我是错了。”但是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嫁给希刺克厉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但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我多么爱他,那并不是因为他漂亮,耐莉,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

不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而林墩的灵魂和我的灵魂就如月光和闪电,或者霜和火,完全不同。”

她甚至天真的觉得,如果嫁给林墩,自己就能够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并且把他安置在哥哥无权过问的位子上,帮助希刺克厉夫摆脱现在的尴尬处境,这种想法难道不是太幼稚了吗?

凯瑟琳非常清楚自己对希刺克厉夫的感情,但同时也受制于社会习俗与舆论的压力,这使得凯瑟琳成为了一个有点古怪但又非常真实的女性形象。

她虽然具备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但并没有对抗世俗偏见的勇气和能力,凯瑟琳说:“我对林墩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改变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改变叶子。

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

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

或许当凯瑟琳说出这段话的时候,她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情,但她没有勇气面对,或者被虚荣遮蔽了真诚,这才是她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

希刺克厉夫当然不会接受这样的安排,他一怒之下离家出走,一去就是三年,等他再次归来的时候,心中就只燃烧着复仇的念头。

凯瑟琳试图阻止他的复仇计划,她告诉伊莎贝拉,他不是一块粗糙的钻石,乡下人当中的一个含珠之蚌,而是一个凶恶的,无情的,像狼一样残忍的人。

但是这种阻止,注定是徒劳的,漂亮的希刺克厉夫勾引又抛弃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用计谋把呼啸山庄从辛德雷的手中夺走,然后将复仇的火焰,引向了下一代。

在所有人的眼里,希刺克厉夫都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恶魔,只有凯瑟琳知道,这是一个失去了生命中全部可贵之物的人最终绝望的反抗。

在这个过程中,凯瑟琳矛盾纠结,最终死于难产,她为自己的虚荣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带走了希刺克厉夫全部的人性。

但她的死并没有平息希刺克厉夫的疯狂,反而让他更加怨恨埃德加,希刺克厉夫在悲痛中变得更加暴戾无情。

辛德雷的儿子,凯瑟琳和埃德加的女儿,还有伊莎贝拉所生下的儿子,都成了他继续复仇的对象。

包括洛克伍德先生所遇到的那个诡异的场景,就是他复仇的场景,作者有意安排凯瑟琳的女儿继承了他母亲的名字,但这也没能唤起希刺克厉夫的同情。

他要用操纵下一代的办法继续报复所有人,但是随着所有当事人的死亡和退场,这种复仇也失去了全部的意义。

面对恶魔般的希刺克厉夫,凯瑟琳的女儿,也就是小凯瑟琳,表现出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宽容和坚韧。

她虽然无力反抗自己的命运,但是她还是用爱的力量化解了下一代之间因为无知和仇恨而筑起的高墙。

希刺克厉夫始终无法摆脱对凯瑟琳的思念,他用一种极端的,甚至有点变态的方式试图求得与凯瑟琳永远相伴。

或许只有死亡才能平息他心中的仇恨,这些读来觉得有点恐惧的场景,增加了这本书与其他作品不同的特征。

在这部作品中,艾米丽.勃朗特塑造了爱恨极端的男女主人公,他们的爱与恨都极端而激烈,这让他们充满光彩,也让他们遍体鳞伤。

这种丝毫不考虑社会公序良俗,只是一味呈现人物极端心理状态的写法不仅在当时绝无仅有,在今天读来也依然让人毛骨悚然。

这正是艾米丽.勃朗特突破了时代限制的天才之处,伍尔夫曾经这样描述勃朗特两姐妹的不同,她说:“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

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

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丽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

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到女性作家的独特之处,女权主义批评家认为,在男性作家那里占据统治地位的“影响的焦虑”,到了女性作家这里,时常体现为“作者身份的焦虑”。

一旦她们战胜了这样的焦虑,便会焕发出神奇的魅力,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我们会发现,欧洲的女作家越来越多了。

虽然她们中很多人还常常用笔名发表作品,但是毕竟她们已经可以靠自己的才华养活自己,甚至名垂青史了。

事实上,当我们现在来谈论这些作品时,还能感觉到她们在有限生活资源之中发挥出无穷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她们中有很多人的观念是大大超前于那个时代的,艾米丽.勃朗特显然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她虽然英年早逝,但却留下了这样一部独特的经典之作,和一群鲜活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口气读完英国史上“最奇特的小说”
外国文学常识(5)——勃朗特三姐妹
一个草根的日常杂碎(1月21日)
一口气了解英国史上最奇特的小说《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爱之深,恨之切
读英文原版《呼啸山庄》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