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04-2014江苏高考语文诗词

(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诗句可揣摩作者的情绪。“九日驱驰”表明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看出是怅恼的,从“诗思清人骨”可知友人是值得欣赏的。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评分标准】须答出情绪的变化,“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一点1分,要点一紧扣“乘兴”,要点二紧扣“怅惘”,要点三紧扣“欣赏”。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说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说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柴扉”,是说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说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说他完全与山相融,亦隐也。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评分标准】一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满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一般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第一首诗结句,从“门对寒流雪满山”来看,这里写的是友人居住的生活环境,结合前一句来看,这里是在回答“诗思清人骨”的疑问,答时要注意把握这一关系。第二首诗结句,从诗句内容看是描述诗人日暮归来衣服被雨打湿的情景,从“日暮”和“满”可以看出诗人的执着。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评分标准】分别就两首诗结句进行赏析,第一首诗结句赏析3分,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三点各1分。第二首结句赏析2分,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两点各1分。

(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

【解题指南】理解诗句含意需注意如下几点:联系全诗内容;联系诗歌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重点词句来理解;展开想象和联想;用通顺连贯的语言组织起来。

【解析】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这里以静衬静。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

【解题指南】答题要领: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要学会规范答题:①审清问题要求,按问题认真作答。②要善于运用“叙+析+评”的方式,既有简明概括,又有结合词句的具体分析。③要有要点清晰的意识。④学会常见的术语和答题模式。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解析】该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气平和的写照。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

【解题指南】鉴赏诗歌语言主要有对语言的语意的理解和对语言的表达效果的理解两种考查方式。主要从词语的凝练传神、词语的描写形象、营造意境上的作用以及对作者表达感情的作用几个方面设题。评价类试题常见的失误主要有:①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想当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断失误。②阐明理由时或不得要领,或只是蜻蜓点水,不能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或只判断而没深入分析。③答题时不考虑诗论的内容,只是从诗歌本身来考虑,造成答题存在片面性。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地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空洞说教。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解析】将诗中蕴含的情感与所用意象的特点结合起来分析,“简淡”指的是所用意象特点,“芒焰”指的是诗歌情感意蕴的特点。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频得句”正表明诗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务,而专于文字之癖中自得其乐。“忘筌”,一语双关,既指“忘言”,又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失去的是梦中句,得到的则是无所为、亦无所求的悠然忘我之境。全诗流露出一种旷达、逍遥的意味,颇具深意。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梦 江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能读出这是一首闺怨词。由“恨极在天涯”可以看出,这里是因为思念之人远在天涯而恨。这“恨”是思妇的离愁别恨,是爱极而生的恨,这“恨”字包含了深深的爱和思念而不得见的惆怅。

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

如何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1)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三、四两句写山月不知道自己的心事,水风将“我”眼前的花吹落,通过山月、水风的无情来反衬出思妇内心的悲哀。

(2)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

这里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而又无人理解自哀自怜的形象。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解析】这两句意思是说山上的明月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竟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旨在以山月、水风、落花的无情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衬,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可见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自哀自怜的形象。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句写景,意为“天边的碧云,还是恣意地摇曳横斜”,思妇在百无聊赖之中,再凝望碧蓝的夜空,朗朗月光之下,白云缭绕。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在一点点地、缓缓地斜移,似动非动似的。这里借景物的描写将对远人的思念和心绪的不宁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1.这首诗的开头四 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该诗是一首律诗,前四句是杜甫对李白诗歌的高度评价,第一句整体评价李白诗的地位无人能比,二、三、四句进一步评价,从思不群”“清新”“俊逸三个词语可以推断评价的角度应该是思想情趣和风格两个方面。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参考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和对表现 手法的鉴赏能力。从注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渭北江东分别是杜甫、李白的所在之地,春天树日暮云分别是两人所在之地的代表性景物,我们不难推测出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中,杜甫是借渭北之景和江东之景,来表达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路的把握能力。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三个层次,一致四句为第一层,对李白高度评价,第五、六句为第二层,借描写两人所在地的特色景物表达对李白的思念,第七、八句为第三层,直抒胸臆,表达对两人相聚饮酒论诗的渴望。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20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解析】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2题: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3题是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2009年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2008江苏卷】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参考答案】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半落青天外”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2007江苏卷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12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  鸪  天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台丁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枧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

【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诗是辛弃疾中年时的作品,是词人为送友人而作的。谈到辛弃疾,我们一定要想到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一生主张朝廷出兵收复国土,而愿望却始终无法实现。因此他的诗歌多豪放激励,内容上多表达自己对出战而收复国土的渴望或忠不被用的悲愤之情。本词上片写景,写送别。“浮天水送我穷树,带雨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却很浑厚,而且天边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将感情融于其中。下片抒情,本应以“别恨”为主调,但作者笔锋一转,说古今恨事有几千般。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下文便又似乎呼喊,又是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们行路难”。作者认为,此去遭遇还有比路途风波更险恶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作者写诗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伤心经历,展现了更为广阔,更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

 

【赏析】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20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005江苏卷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答案】14、(8分) 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⑶“为拂绿琴埃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分析】(1)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3)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江苏卷)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题目 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怒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更多信息目标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0高考诗歌鉴赏全案(一.诗歌鉴赏要求)
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课外
2013年高考全国各地诗歌鉴赏汇编(2014年复习必备)
2011届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2014年高考二轮复习:如何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