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环太湖“湖湾经济”是长三角一体化真正的C位

编者按:

年后作者先后多次参加长三角一体化及区域发展规划研讨交流、课题评审等,结合期间不同场合发言形成此文。主要包括如下四方面内容:1、长三角一体化空间战略不宜太土;2、湖湾经济是内陆版本的湾区经济;3、打造太湖湾区域经济发展共同体;4、C位的硬核在于新时代的引领性。

一、长三角一体化空间战略不宜太土

近些年去长三角很多城市开会,发现很多地方都在强调自己是长三角“几何中心”。我想,这要么是因为不同时代的长三角确实口径不同,能够找出不同的几何中心;要么就是很多地方为自己脸上“贴金”。应该说,脱离吴越的人文地理、江南的经济地理谈长三角一体化是舍本逐末的;而一言以蔽之,吴越江南的几何中心更多的是太湖及环太湖流域地区。这里的江南,并非是长江以南的所有地方,而是一种文化地理概念,核心区包括长江、钱塘江下游沿岸以及两者之间的太湖流域。如今的江南基本上是长三角城市群所覆盖的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尽管不足全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四,却集聚了中国大量的人口、GDP和税收,发展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研究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既不能去回避长三角以往的历史,又不能无视新经济地理的发展规律。应该说,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很多城市在城市战略、发展战略、产业战略上,依然遵循传统跟随式发展道路——跟上海、随上海、傍上海发展,而没有真正走出内生增长、内涵发展、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事实上,伴随全球城市格局的去工业城市中心化与立新经济尖峰并存,上海并不完全具备全面引领长三角一体化的能力。在以往的经济地理上,伴随长江时代,南京崛起;在运河时代,扬州崛起;在钱塘时代,杭州崛起;在太湖时代,苏锡常崛起;在海洋时代,上海崛起。那么,在新经济地理条件下呢?此前,在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的带动下,杭州在新经济地理上异军突起,那么在数智科技条件下,南京、苏州、无锡哪个城市,又能在局部领域超越上海,形成“一超多强”的发展格局?在这里,我的潜台词是长三角一体化空间战略上,过度强调和依赖上海是搞不好长三角一体化的伏笔。

一般而言,世界级超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一定是“一超多强”的发展结构,如果副中心城市都被中心城市所虹吸——尤其是很多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依然如此,就很难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资源配置能力、发展活力的共同体。站在长三角更大的尺度上,以及新经济地理更宽宏的视野上,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毋容置疑,但环太湖五城合一GDP有望接近1万亿美元、需要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中心及要冲,北翼是南京-合肥都市圈的组合,南翼是杭州-宁波都市圈的组合。粤港澳,按照近代以来的隶属关系,不过是一个省域范围的一体化,但长三角一体化则是多个省市的一体化。面对群雄并起及中长期角度,长三角一体化的中心应该是超级城市群,而不是单体的龙头。如今在经济社会发展从半工业半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转型中,我们更加需要打开长三角一体化的视野,用新经济地理的视角来看待区域分工、城市格局、区域竞合,进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二、湖湾经济是内陆版本的湾区经济

如今国内外很多地区或城市都在追捧“湾区经济”,但绝大部分都是在沿海地区,如国际上的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以及国内的粤港澳湾区、杭州湾湾区、环渤海湾区等等,但如果在内陆形成湖湾经济——也就是基于内陆湖形成的内陆型湾区经济,将更具有价值。“湾”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河岸、海岸、湖岸向陆地凹进或弯去的地方,往往表现为河湾、水湾、湖湾、海湾、港湾。这种水陆相间的地方,往往是不仅有水的灵性,有山的厚重,更有湾的活力。而我们很多时候所说的湾区经济、湖湾经济,往往强调工商是活力、科技是高度、人文是厚度。

湖湾经济的本质,是基于跨区域的内陆湖,“跨区域发展一体化”与“最具活力经济体”在空间上的结合,代表一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创新轴心和发展策源地。这种“跨区域发展一体化”,核心是空间范围纵横交织、产业分工优势互补、创新生态共生共荣、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条件平台共建共享、思想文化开放包容、体制机制相互弥合,与市域一体化、城市同城化、城乡一体化、产城一体化等等相互交织、环环相扣;这种“最具活力经济体”,核心是围绕跨区域的开放创新生态,回答各类城市、创新主体、资源要素等如何开放创新、共生共荣、跨界融合、包容增长、协同发展,以地区一体化抢占经济全球化先机,将工商的活力、科技的高度、人文的厚度有机结合,产生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

更进一步而言,“湾”字的现代意义,是生态赋能的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具体而言是一个地方的产业创新生态。无论对于湾区经济,还是湖湾经济,既不能简单的庸俗化,更不能复杂的神秘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际上只有北美五大湖流域湖湾经济成型并一度具有世界级影响,但整体上代表的是工业时代的湖湾经济。国内除了太湖及周边地区,在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呼伦湖等等都没有形成强大内生动力的活力经济体、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与世界知名的城市群。某种意义上,打造环太湖创新经济生态圈与太湖经济共同体,回归太湖时代,成为再造地区新优势的抉择。

三、打造太湖湾区域经济发展共同体

某种意义上,以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为代表的太湖流域城市,只有在湖湾经济的视野下,打造环太湖经济共同体或环太湖创新经济生态圈,才能回归太湖时代,为提升长三角一体化量级、能级提供战略支撑。这种区域创新发展共同体以湖湾经济为龙头,以环太湖流域城市群与周边腹地为载体,以开放、多元、活力、共赢、包容的创新生态为主动脉,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跨区域分工合作为新干线,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支撑,实现圈层联动、产业引领、几何辐射、创新驱动、生态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创新综合体、生命有机体。

刚才我们讲,环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在体量上加起来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相当于目前全国GDP的二十分之一,对于很多城市群而言已经是一个非常可观的量级。但目前存在如下结构性问题:一是缺乏加快环太湖城市群中心化的战略认识与加快跨区域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二是都具有“傍”的基因,难以走出引领发展之路;三是难以形成和而不同的结构,中心城市的方位感、方向感不强且首位度、辨识度不够,城市与城市之间人为设防;四是存在跨区域、跨行政系统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超越一般基础设施、物理空间、经济走廊、信息网络等线性路线,回答如何从车间经济走向房间经济、从物理空间走向数字空间、从产业园区走向虚拟园区、从有边有界走向无边无界、从推拉并举走向生态发生、从横向外延走向垂直内涵,引领跨区域一体化与开放式协同创新。

从太湖流域地区的经济地位变迁来看,在农业时代,因鱼米之乡加速农业商品化,以商贸孕育近代工业;在工业时代,成为民族工业、乡镇工业摇篮、苏南模式发祥地、工业体系完整;在信息时代,在集成电路、物联网等细分领域涌现若干新兴产业集群;在数智时代,更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领先一步,彻底回归太湖时代。这其中,环太湖经济共同体建设的主线需要是营造环太湖创新经济生态圈,形成产业成群融创、园区成场聚创、企业成器首创、创新成核领创、智力成材众创、数字成驱智创、场景成用引创、金融成网促创、服务成台协创、开放成气联创的发展态势。其成功标志,在于形成自成一派的区域创新文化,在吴文化基础上增加想象力、方位感、谋划感,从跟随到原创、从内秀到外露、从拿来到硬核、从做事到做局。

四、C位的硬核在于新时代的引领性

对于环太湖流域城市群能否在新时代条件下承担应有的历史使命,往往有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对于很多依赖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地方而言,发展最快的时候也恰恰是落后于这个时代的时候。目前该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及走向是什么?主要是产业跟随及其背后的外生增长、外延发展模式;未来强调产业根植并形成内生增长、内涵发展的开放型创新经济。如今去工业经济中心化、立创新经济尖峰,要么平台化别人,要么被平台化。产业原创的核心是科产城人融合及其闭环。尽管这一地区的人均、地均产出已经很高了,但集约发展、精细发展、高端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二是对于很多县域经济主导的城市而言,发展最快的时候往往是统的最厉害的时候,需要打破四面开花却无重磅炸弹的局面。从分到统,就是从县际竞争到市域一体;从散到聚,就是从产业集群到产业族群;从器到场,就是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迫切需要做好太湖的文章,突出湖湾经济的价值主张与城市品牌。三是对于很多异军突起的城市而言,发展最好的时候往往是合的最好的时候。疫情给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逆势而为、化危为机,需要用新经济把产业重新做一遍、用新基建把社会重新建一遍,用新地标把城市重新建一遍。

无论是对于环太湖创新共同体,还是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都需要回答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阶段、彰显自身区域个性、超越自我引领创新之路。对于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而言,当前的矛盾及疑问,大部分是如何从工业经济走向创新经济、从县域经济走向都市经济以及湖湾经济。在发展战略上,到底是去对标他人,还是坚持独特的自己;到底是无中生有,还是有中生无;到底是领先一步,还是全面超越等等,都需要有战略考量与明确的回答。但不论怎么样,其共性的发展模式,一定是将三种段位相结合:一是依赖科技创新引领抢位领跑,突出引领性、影响力;二是依赖产业技术创新站位并跑,加快战略赶超与主体超越;三是依赖企业产品创新补位跟跑,通过开放创新与高手过招、进而让自身更强大。

如果说苏南和浙北最早通过率先市场化改革,发育了民营经济,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良好的起步;并在中国“入世”的以前与以后大力发展外向经济,迅速嵌入国际产业价值链并参与全球经济分工;那么,以产业业态创新(从产业跟随到产业引领)、产业技术创新(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金融创新(金融资本产业资本融合)、产业组织创新(政产学研金介多位一体)为代表的产业创新则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及主要特色。但这并非全部,因为长三角C位的硬核,在更大意义上取决于新时代的引领性。这迫切需要环太湖共同体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重点是突出战略功能布局——打造高能级平台,不是补缺、而是抢位;着力创新能力建设——不是自主创新,而是引领创新:优化组织方式保障——不再是大面积试错,而是通过优化组织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益与产生生成水平高度。最终产生一流的科技(科教资源、科技创业、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生成一流的产业(产业体系、产业创新、产业企业、产业园区)、建成一流的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生态环境)、涌现一流的人才(集聚吸引、生活宜居、创业创新)。

推 荐 阅 读

 
 

跨区域一体化将成为新一轮扩大内需与城市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区域透视 | 如何看待和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区域透视 | 城市群和大湾区时代,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和关键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十大要素
【政商亲清】商机观察:一个市长的城市路演
吴江,一个房价很微妙的地方
长三角一体化:六大硬核城市强势来袭!
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体育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登上央视头条,5大产业有望迎来爆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