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音乐欣赏的共性与个性
    音乐属于美学的范畴。而美是通过人的欣赏才存在的东西。
  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1881—1964)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美学命题: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到,美从来就不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主观感受,只是以一种客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件事物是否肯有美感,并不是事物本身所具备的,它只是通过人脑的认知才会产生。这个时候,这件事物只是变成了美所存在的形式。比如,一些名山大川,它们本身的存在于美学的领域内是无意义的,但通过我们人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这个时候那些名山大川才被赋予或雄壮、或秀丽、具有美感的意义。
  同样,音乐的发生只是由人的咽喉或乐器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把这些不同音高的声音有机地组合起来,通过我们的听觉系统经大脑的反映,它才被赋予了音乐的情感及思想内容,可能是婉转、也可能是激昂。到这时候,它才不再是简单的声音,而成为音乐。而我们这种 从生理到心理的整个反映过程,则可以认为是音乐欣赏的过程了。
  人们对音乐的欣赏,总的来说,是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观念的。比如一段音乐,不管它是欢乐的还是悲凉的;也不管它是激越的或婉转的,首先它的曲调肯定是和谐的,旋律是优美的,适合自己心境与心情的。
  但是,人们对美的欣赏,是不可能千篇一律的。比如合身的衣服,大家都认为是美的,也就是说这体现了人们审美的共性。但是由于人们不同的爱好与审美观,有人可能认为这件衣服应该是花的更美,而另一些人认为可能是格子的更美,这便是审美的个性不同。
  对音乐的欣赏也一样,由于地域与民族的不同,甚至于人们的年龄、阅历、成长环境及文化素养的不同,对音乐欣赏的角度与习惯是绝然不同的。由于地域环境因素的不同,人类的生活习惯就有可能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习俗,甚至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
  比如象音乐也是一样。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流传已久,具体是怎么形成的,已经很难去考证。但对于音乐的审美,生活在不同地理气候环境中的人们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就以我国为例。我国的地形地貌多样复杂,并且不同的民族居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甚至是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也是有普遍的事,像汉族就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沿海渔村到西北大漠都有分布——从而产生的音乐风格大为迥异。
  我国北方音乐的风格一般旋律起伏较大,旋律运动多跳进,而南方音乐一般旋律较为平缓,旋律运动多级进。像在陕北地区,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人们往往可相见而不可相触,基于这种情况,陕北音乐声音乐多高亢悠扬,发声音量大,所以有“吼秦腔”之说,表现内容乡土性较浓,表达男女之情多直白,比如信天游中的许多爱情歌曲。而在江南水乡,由于空气湿润,河流众多,音乐多以小调的形式为主,旋律多婉转,音程较短。表达方式多委婉、间接,像苏南小调《茉莉花》。
  既使在地貌差异不大的地方,只要有差异,音乐的风格还是不一样。内蒙和青藏同属高原地带,蒙古族虽然也处高原,但海拔相对较低,地势平坦辽阔,其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嘹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像《小黄马》、《走马》等;而青藏地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区,这里地域辽阔却氧份稀缺。因此音乐多为高亢嘹亮,穿透力极强,听起来就有高原蓝天辽阔的气象,曲调悠扬,是以五声为主音乐。
  西南却不一样,西南少数民族民族众多,虽然各有各的传统民歌,但生活在同一样地理环境中,音乐却多不同民族的风格听起来都大同小异,如果不注意究其来源,一般人很难听出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以上例证同时也可以看出,虽然在不同的地域与民族,人们的欣赏习惯不一样。但在相同地域,相同民族的地方,对音乐风格的欣赏,是有共性的,北方人有北方人共同的欣赏习惯,南方人有南方人共同的欣赏习惯,这也可谓是他们各自对音乐欣赏的共性。
  但对于每个人而言,他们对音乐欣赏的角度与习惯又可能不同。
  对于年长一些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可能对京剧更情有独钟。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艺术,已经传承了两百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居的最重要的位置,并且至今不衰。像这样一种艺术形式,肯定是传统意识很浓的老年人的最爱。而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追逐新潮、流行、标新立异甚至是叛逆是他们道当其冲的“任务”,让他们坐在剧院里,老老实实地观看对他们来说曲调拖沓、冗长、过于含蓄的京剧,好像是不太可能的事。而流行音乐因为节奏明快,情感表达直白,表现形式丰富而得到他们的追捧。
  对成长比较曲折的人,经历比较苍桑的人而言,充满感伤的《二泉映月》、哀怨幽婉的《梁祝》可能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而那些生活充满幸福、成长经历一帆风顺的人,轻松明快的《杜鹃圆舞曲》和欢乐幽默的《闲聊波尔卡》则会是他们的最爱了。
  同样,让一位农村老奶奶去听贝多芬的《悲怆交响曲》是一件非常不现实的事,一曲乡村小戏可能让她更笑逐颜开。而对一位大学教授而言一曲《悲怆》却更能引起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如果我们再去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即使是同是老年人,他们对京剧具体的欣赏要求又不一样;即使同是历尽苍桑的人,可能有人更喜欢《二泉映月》,有人更喜欢《梁祝》。因为他们可能文化修养不同,可能生活环境不同,甚至宗教信仰的不同,都可能造成他的欣赏习惯不同。所以说音乐欣赏的共性与个性,是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有无数个交集,也有无数个子集。
  了解不同人群对音乐的不同欣赏,对我们去创作,以及对音乐作品的诠释,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是不无斐益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州女声合唱团---乐清民歌《对 鸟》
合唱教案
30年前的京剧人,把电声和民族音乐相结合,旋律好听到怀孕
山楂树下吹响的长笛
通过学习民歌,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在音乐表现方式上的特点。()
梅力:音乐剧的江湖和艺术殿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