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慎其独”非慎“独居”

“慎其独”非慎“独居”

“闲居”恐非“闲暇而居”

    元旦闲居在家,却一天为“闲居”所困!事由如下:

    《大学》中有:“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对此处“慎独”的理解,长期以来,沿用的是郑玄“慎其闲居之所为”的误解。此处的“闲居”本为“閒居”。朱熹《大学章句》就注“閒,音闲”,“閒居,独处也”。朱熹认为,“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由此,“慎独”与“闲居”之义得以循守。

    但是,近年来,郑玄、朱熹之解受到怀疑。姜广辉主编之《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就认为,“《大学》的慎独与'诚其意’实际是一致的,它是指内在的精神状态,而与独居、独处根本没有关系。'诚其意’即慎独,它表现为前后相续的两个阶段,首先是对'诚’念念相续的持守、把持,是真实无妄的内心状态,其次是在'诚其意’的基础上'诚于中,形于外’,直接发显为道德行为”(第633页)。同时,指出:“在先秦文献中,闲居也并不完全是指'独居’,如'孔子闲居,子夏侍’(《礼记·孔子闲居》),既然有人'侍’,显然就不是独居了,所以文中的'闲居’应当理解为闲暇而居,或平时而居,从上文的内容来看,这样的理解可能更为合适”(第633页)。做这样的理解,就“慎其独”而言,达其本义,极为认同;但对于将“闲居”理解为“闲暇而居,或平时而居”,却有所疑。

    疑问来自荀子所说的一段话,即:“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荀子·不苟》)。荀子这段话,一方面验证了“慎其独”乃是“诚其意”,唯此能化万物、化万民,能有亲、有尊;另一方面,却使“闲居”之义难以贯通。这段话中,“有常以至其诚者”值得注意,将之与“唯所居”联系起来,则有“常所居”之意。而“居”,应是对“诚”的持守、把持之义。

    作此臆测,乃是对于“閒”字另有所指。古无“闲”、“间”,均以“閒”为用。如果以“閒”通“间”,取其“合者使离,亲者使疏”(《辞海》)之意,或引申为“扰乱”之意(《左传·定公四年》:“惎间王室”。孔颖达疏:“惎,毒;间,乱。”),则意思更确切。就《大学》而言,作此解,则意为:小人乱其所居,不为善,无所不至。以此来解读《荀子》之意则可顺通,也就是“唯所居”对应于“閒居”。

    “独”非“独处”,改“闲”为“间”,还能贯通于《中庸》之“慎其独”。《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的《中庸章句》中注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此处,朱熹已将“独”释为“独知”,而非“独处”或“独居”。孤立看,此解亦可通。但是联系到后面的几段话,则有不协调之嫌。《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因而前面所说的“修道”即为修“自明诚”(朱熹注:“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也,人道也”)之道,这就不是“独处”或“独知”所能达至的。如《中庸》中还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处“择善而固执之”,即有恒常不乱、多途归一之意。再如,“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朱熹于《中庸章句》中注,“无息”为“既无虚假,自无间断”;“久,常于中也”。这里更有恒常不乱之意。

    另,《礼记》中还有一篇涉及“慎独”,即《礼器》。文中写到:“礼之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德发扬,大理物博,如此则得不以多为贵乎?故君子乐其发也。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此处也非独处可以解释通的。

    实际上,最为精到的,简帛《五行》说:“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帛书《五行·说》亦说:“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然后得之”(转引自《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独,五行(仁义礼智圣)为一心,则定不能以“乱”害“独”。此意应贯于《荀子》和《大学》、《中庸》、《礼器》。

    新年第一天,闲居遐想,自惑自解,也算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份新年献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君子慎独”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及其现实意义
先秦中庸训诂
《大学》诚意与慎独
朱熹论“慎独”
从出土简帛看《大学》《中庸》之“慎独”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