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
 
『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
 
    古时候,有个画家叫郑板桥,他画的竹子很有名。一次,他给别人说起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今年高考文科综合四川等地卷第31题,就是根据这个故事作为情景材料设计而成的,它要求考生从哲学上说明“胸中之竹”不同于眼中之竹”的原因。作为一道哲学客观性试题,许多考生考后反映这道试题难度很高,选出正确的答案非常困难,因而导致许多考生,甚至包括平常成绩比较优秀的考生,也为此题痛失了宝贵的分数,使人感到非常惋惜。即使有个别考生为自己在这道题上选出了正确的答案而庆幸,其实也是运气的因素,并不是真正知道作出选择的科学依据。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没有弄清楚哲学常识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关问题。

 通过高二哲学常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在实践中接触事物,事物的各个现象分别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反映到头脑中来,从而形成感性认识。例如,眼睛看见颜色,耳朵听见声音,触摸感觉软硬等等,这些感觉和印象都是人脑对事物现象的反映,称作感性认识。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当他早晨起来看到竹子的枝叶形态和颜色时,这是“眼中之竹”。它是画家所直接看到、观察到竹子是竹子的枝叶形态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这反映属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个层次。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竹子的个别特性是多种多样的,如竹秆有高有矮,竹节有大有小,竹叶有黄有绿,竹枝有疏有密等等。当画家看到竹子的颜色时,这时的“眼中之竹”是对竹子的感觉;当画家看到竹枝的疏密时,这时的“眼中之竹”也是对竹子的感觉。当我们把对事物的各种感觉集合起来而形成的事物的整体形象就是知觉。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多种多样的个别特性的综合反映。如果画家的“眼中之竹”是看到竹子的各种不同颜色和千姿百态的形状等各种特性,在人脑中形成的整体形象,那么这种反映就是知觉,它比感觉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清晰完整。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即当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对象离开人的感官后,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在表象当中,人已经对所接触过的事物进行了一定的概括,舍弃了在生动的直观中所形成的一些东西,形成了一种新颖的能给人带来深刻的印象。例如,画家通过仔细观察,竹子独特的颜色、形状等某些特性可以长时间保留在他的头脑中,在作画之前可以栩栩如生地回忆起来,这就是“胸中之竹”,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已经包含着认识由直接向间接,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趋势。

 但是,感性认识是有局限的。不论感觉、知觉或表象,都只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一个事物的现象,一个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多变的。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而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只有抓住了它,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可靠的正确的东西。因此,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理性认识比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正确、更深刻。

 由此可见,无论是“眼中之竹”,还是“胸中之竹”,都是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相比,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它是具有局限性的。但是,两者还是有显著的区别。作为“胸中之竹”的表象与作为“眼中之竹”的感觉、知觉相比,它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带有某种程度的概括性,是创造性的反映,它比感觉、知觉深刻。因此,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选D。此题作为考查考生对哲学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试题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道试题明显超出考试大纲对哲学知识考核的要求,使学生感到此题难做,自然而然就容易理解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一个完整认识过程是什么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呢?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牛顿的苹果,瓦特的开水壶,观察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