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乃勇的书法意境

王乃勇的书法意境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9-03-27 我要评论( 0)



王乃勇,河南新乡人。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书法讲师。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各项展览30多次,获首届行书展一等奖、第二届隶书展一等奖、第九届全国展二等奖。曾参加中国书协优秀会员作品展、全国中青年名家邀请展、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行草十家展等重要活动。



王乃勇的书法作品我这几年看得比较多,也一直在关注他的走向。但是,去年夏天在燕郊见到他的时候我颇惊讶——清瘦的脸上有着一双略带忧郁的眼睛。难道,这就是那个擅长书写大幅行草书的王乃勇?!一直以来,面对乃勇的行草书,心底总感觉作者是一个高大、雄壮的中原壮汉,看来书法表象所透露的信息与作者外观形象联系不大,“书乃心迹”是一个人心性的流露。
  
自从展览会这种展示形式作为一种舶来品,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在中国生根之后,书法的形式发展似乎也开始以依托展览馆的展示发生了与古代不同的变化和功能。自晚明以前,中国的书法作品似乎仅仅是文房、案头、掌上赏玩的一种形制的东西,乃后才逐渐成为居室墙壁上悬挂欣赏的物什。而当代书法,也只有通过展览会来展示、宣扬作品。

因此,从案头、从掌上走向展馆的墙壁,作品的幅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当代书法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作品尺寸的变化,而且相应的是作品中字的尺寸的变化——变大!字尺寸的变大,相应对于笔法、线条质感、墨法、气韵都发生了变化。窃以为,大字较之小字不仅仅是对古人的一种继承与拓展,而且相应的技术难度要大得多。毕竟,字由小变大,不是单纯的放大。基于此,我觉得乃勇那种大字大幅行草书的创作是具有非常大的难度的!
  
当代展厅书法直接取法明清大字行草的很多,尤其是河南,得地利之优势取法王铎甚众,几乎形成了鲜明的“中原书风”。而乃勇走的却是另外一条道路——直接取法二王书风,将二王的魏晋风流用巨幅大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知道,自魏晋后,线条的中段逐渐被弱化,而把魏晋的小字写大以后,最难于处理的问题就是线条被放大之后中段平、板、少内容,可是,当我们欣赏乃勇的作品时,感觉他的线条没有平、板、空、滑的弊病。这主要是他在这么几个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处理方式:一是对于经典笔法的继承和运用。

写大字的通病就是重视结构简化笔法,这似乎也是明清人的问题所在。乃勇在这一点上不仅很好地发挥了笔法的细腻,且起承转合非常到位,尤其是大胆运用了块、面,使得线条形质丰富。二是墨色的调节。除了使用宿墨使线条更加具有色彩的变化和渗化效果之外,对于枯笔的使用也非常大胆恣肆,浓墨线与飞白线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三是绞转笔法的使用。这是对二王一脉书法的传承最直接的体现,通过起笔锋毫入纸后的变化,形成锋面,锋面在运行中的速度、力量与最终收笔的动作扭转,使一根线条通过三个基础动作的变化复杂起来,于是线条有了因锋面的变化而形成的多变轨迹。

上述因素已经形成了作者对于笔墨技巧的独特技术手法,也正是这些手法使得乃勇的大字线条具有了复杂的特征,线条中承载的可欣赏、品味的审美趣味得到加强。从这个比较当代的大字行草书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乃勇与其他人的区别和过人之处。
 

去年在广东第九届国展获奖作者现场测试中,我见过乃勇挥毫书写命题内容。那种从容镇定的挥洒感觉,不仅仅是自信的体现,也不仅仅是技法熟练的体现,那更应该是一种心绪流露与掌控的体现。对于陌生的内容,他能够信笔挥就,对于整幅作品空间的构置的确是一种严苛训练的结果,同时也是对书法空间大局面感觉的把握。

对于单字和整幅的空间,古代经典书法蕴含着很多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诸如单字空间的划割、内部圭角的圆转、内部大小空间的分配、行与行之间的空间揖让、空间自上而下的流动,这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空间意识显然乃勇在对古代经典的解读中发现了,并且在巨幅作品中经过合理的取舍进行了二度创作。

而书法中这些相对模糊的因素,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也是很难被认识到的。你对经典挖掘得越深,你发现的就越多,你就比别人优秀,这应该是一个艺术原理。欣赏乃勇的作品,单字、字与字、行与行、整幅作品的空间不仅疏朗开张,同时也没有凌乱的感觉,这就让作品呈现了一种苍茫感,而苍茫就是空阔辽远、没有边际的气象,由空间营造的一种大气。显然,这是他对于明清行草书过度缠绕的合理回避。
  
面对乃勇最近两年的作品,我常常有一种与优美相反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似乎又让我有一种回归的情绪感受。前几天,我忽然意识到,在我们的审美感受中,经常会有一种人生的体验,那就是悲壮、凄婉的东西总能打动和震撼我们的心灵,于是我想到了具有悲剧色彩的文艺作品常常使我们的心灵受到刻骨铭心的感动,而优美、快乐的事物带给我们的只是短暂的愉悦。

这又使我想到了《兰亭序》淡淡的愁绪,《丧乱帖》的“痛贯心肝”,《祭侄文稿》的悲怆,《寒食帖》的凄切……如此等等书法史上的名迹,震撼和打动我们的是否除了书法技术的因素之外,作品本身那种与轻松、优美相对应的调子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呢?!

有人曾说过“书法的线条就是人生的历练与对生命的体验”,或许这才是书法审美的根本所在。手岛右卿的《崩坏》传递给不识汉字人的感觉就是作品的情绪。那么,我坚信我从乃勇作品中读到的那种忧郁的审美感觉并不仅仅是从他眼中读到的,或许今后我更加重视他的作品情绪的流露胜过对其技法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想法的书法家,必然要走一条特立独行、不与人同的道路,乃勇尚不足四十岁,正值年富力强,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段,这些年他一路走过来收获颇丰。我想,接下来在他的为艺之路上,他会慢慢地积淀,慢慢地成熟,慢慢地养出一个更加醇厚的艺术风格来。

曾经看过一段话,说中国古代的石雕,即使从山上滚下来都不会摔坏,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艺术思想讲究浑圆、浑厚、内敛。不知乃勇对此有何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注!第三届老年展颜体楷书入展作品集评
拿什么样的优秀作品呈现给“国展”?
2022迎新 | 程兴林书法网络展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作品点评,感谢转发
高岩:师古不泥 守正出新——我的书艺观
访谈王乃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