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宋太祖燕王后裔》赵执信的故事

《大宋太祖燕王后裔》赵执信的故事

        【趙宋玉牒考續】编輯部  2008.9.20

清朝,在淄博,孝妇河畔出了三位赫有名的人,那就是上游博山境内的著名诗人、官至翰林的赵执信;中游淄川境内世界短篇小说一代宗师蒲松龄;下游桓台境内一代诗宗、文坛领袖,官至刑部尚书的王渔洋。现在我向大家先介绍一下清朝著名诗人赵执信。赵执信,出身于官宦世家。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五六岁能作诗,出口成章,人称为“神童”。成年后,官至翰林院赞善,人称赵翰林。赵翰林小时候有几件趣事,在这里我给大家讲来听听。

有一天,教书先生在园子里散步,忽然看见碧绿茂盛的蓖麻叶很像人的手掌,于是诗兴大发,信口吟道:“堰头蓖麻伸手要啥?”正恰,这时赵执信也在院里玩耍,听到先生之言,便望了望水池里盛开的荷花,略一思索,马上说道“池中荷花攥拳打谁?”先生听了,见是小学生赵执信,心中暗暗高兴。

赵执信上学的书房附近,住着一家贫女,孤苦伶仃,度日艰难。赵执信是富家子弟,便偷偷地周济她点面食、衣物等,这事,传到先生耳朵里。先生怕发生意外,坏了赵家的名声,影响赵执信的前途。就借一联语来警告他。先生出的上联是:“钻狗洞,偷樱桃,不知是谁?”赵执信心中早已明白,便理直气壮对曰:“跳龙门,折桂枝,那就是我”。先生听了之后,觉得此子不凡,前途不可限量,不能等闲视之。

有一年,赵府大兴土木,扩建宅院。很短的时间内,赵执信与工匠们混熟了。他一有空便跑去和工匠师傅们聊天,大家早就听说赵府的少爷聪明伶俐,对答如流,能诗善文,有意想考考他,试试他的才华。一天,师傅们把赵执信叫来说:“少爷,我出个题考考你行不行?”赵执信毫不犹豫地答道:“行啊!请师傅出题”。一位老师傅说:“我就以盖房子为题,出个上联,你对下联吧!”于是说:“俯瓦、仰瓦、瓦对瓦”赵执信聚精会神地听了后,连说:“好上联,好上联。”于是就立刻答道:“横砖、竖砖、砖顶砖。”

清康熙三年,吏部尚书孙廷铨辞官不做,回颜神为民。因为孙廷铨是康熙皇帝的老师,颜神人称他为孙阁老。赵执信在上学读书的时候,孙阁老已回乡数年了。一天,孙阁老晚饭后到孝妇河边去散步,偶然发现河里有一少年正在摸鱼。这少年身穿绿裤绿褂,两手乱抓乱摸,溅起的水花将全身湿透了,很有意思。孙阁老越看越爱,就和他开玩笑道:“出水青蛙着绿衣。”这少年忽听岸上有人奚落他是青蛙,抬头见是一位身穿红袍的老者,他回敬道:“落汤螃蟹穿红袍”。孙阁老听罢,看了看自己一身红衣,不禁哈哈大笑,连声说对得好。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少年就是城里赵府上的公子赵执信,心里想:这小子才思这样敏捷,又长得天庭饱满,地阔方园,气宇轩昂,他日必是国家栋梁。于是,孙阁老亲自倒提媒,将他的侄孙女许配给赵执信为妻。

有一年,孙阁老被康熙皇帝召见,康熙皇帝为了叫孙阁老在京多住几日,便想了一条妙计:在宴会上康熙对他说道:“朕,现在撰一上联,孙爱卿来对下联,爱卿啥时对上,就啥时回府。”孙阁老听了,赶紧离座参拜道:“请赐上联,容老臣来对。”于是康熙便指着洒在龙案上的点点滴滴的琼浆玉液道:“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这上联,猛一听并不难,但仔细一琢磨,很难以工对。于是,孙阁老便耐着性子住下来,成天里苦思冥想来揣摩对对,但始终也没有确切的下联。每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一个老家人,知道这事后,就走近孙阁老附耳小声道:“奴才想来想去,要想对得好,阁老可派人回家问贵孙婿……”。阁老一听,顿开茅塞,立即派一个得力家人,忽忽返回颜神, 向太夫人告之此事。太夫人一听,马上到赵府将赵执信叫来,如此这般讲了一遍,赵执信听了,神态自若道:“不必着急,这有何难。”说着提笔立即写出了下联,密封好交给来人。家人连夜赶路进京面交阁老,孙阁老打开一看,高兴地合不上嘴了。

这日皇帝宴请孙阁老,见了面就问道:“爱卿,下联对上了没有”孙阁老答道:“老臣已思得一联,恭呈万岁御览。”康熙帝接过去一看,下联是: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康熙帝连声称妙,赞不绝口,龙颜大悦,厚赏阁老。

成年之后,赵执信是清代一位有骨气、有才华的优秀诗人,同时也是一著名的诗论家、书法家。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父赵振业是明朝天启乙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入清后做过山西、江南两省布政司参议;叔祖赵进美,系明朝崇祯庚辰进士,入清后,曾任福建按察使。赵家在当时当地可谓赫赫大家。赵执信自幼受到当时朝内秘书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的喜爱与赏识。据说,孙廷铨曾以《海棠赋》为题试赵执信才华,见其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当面赞许他“远大器也”。赵执信也因此成了孙延铨的孙女婿。赵执信的一生也深受这位 “为文从政,一本经术”的老夫子的影响。同时,赵执信又是刑部尚书、著名诗人王士祯即王渔洋的甥婿。赵执信一生坎坷。其人生大致经历了青年时期的仕宦生活,壮年时期的漫游生活和老年时期的隐居生活三个阶段。凭借自己过人的才华,赵执信17岁考中举人第二名。18岁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检讨。23岁任山西分试正考官。25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并兼任翰林院检讨。然而正当他春风得意时,却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国恤中宴饮观剧案”。赵执信因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国恤”期间,被友人洪昇邀请观(长生殿),被黄六鸿告发,以“国恤张乐大不敬”之罪,革职除名,当时他只有28岁。赵执信的许多朋友,无不对他的才华和遭遇表示惋惜,孙莪山曾在诗中写道:“秋谷才华近绝涛,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一直没能再踏入上层社会。赵执信具有一种清高的人格和对人生、对世事不怨不悔的超然精神,对《长生殿》事件的态度颇能说明这一点。事发后,有不少当事者千方百计开脱自己,极个别的人甚至不惜味了良心出卖朋友,而赵执信却说:“余至考功,一身任之”。把此次事件的责任尽揽子自身。他拒绝向刑部官员行贿,结果被革职削籍。之后,他也没有像慎行那样改名再登第,而是闲置终身。当他晚年寄居苏州时,得友人冯躬暨告知有复官机会,他写诗表示谢绝:“解道萧韶能得凤,何妨一鹤不来仪。” 赵执信18岁中进士,踏上仕途,28岁便被迫离开京城,前后只有10年时间,但严酷的现实却使他较早地成熟起来。他看透了官场的龌龊、世态的炎凉,尤其是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和某些势利小人的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极其厌恶。他要洁身自爱,保持人格,不与那班人同流合污,加之他认为自己有才华,有能力,不够谦虚待人、谨慎行事,必然使其成为被排挤的对象。所以,在他的笔下一度曾透出一种孤寂感和悲凉感。他在《除草》、《蝉》等诗中,都传达出这样一种情绪。比如,康熙二十一年,在所作《蝉》一诗中吟道:“蜕化知何故,传声秋树端。虚随貂作饰,剩有露为餐。蟋蟀劳相和,螳螂遣暂安。严霜休太逼,已怯早来寒。”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赵执信虽身处宦海时,仍能体会到百姓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意识展现于笔端。他在23岁时,曾在出典山西乡试的途中,作诗《道旁碑》,深刻揭露了道路两边许多功德碑的虚伪性、欺骗性,再现了劳动人民受之约束和 精神上的双重压迫。青年时期的仕宦生活以《长生殿》事件为结局,也是赵执信人生中一个重大转折。如果说,在此前赵执信要实现自我还有些顾虑的话,这时的他彻底解脱了,尽将一腔愤恨与不平倾泻于笔端。自被削职到63岁(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 年)时,是赵执信在全国各地的漫游时期。他以此排遣心中烦恼,在山水景物中寻求思想上的慰藉。通过漫游,深入社会,接近人民,体察民情民意,访问了许许多多知心朋友。他由官场的黑暗逐渐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由个人的不幸逐渐认识到了广大人民的痛苦。经过这一时期的漫游,赵执信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他的平民意识在思想中越来越多,他和平民百姓多接触一分,对掌权者之愤恨就增加一分。正是在与平民百姓的不断接触中,他的思想与感情得到了真正的深化和升华,他个人与掌权者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社会化。他把漫游时期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在赵执信的创作中,无论是咏物诗、怀古诗,还是那些新乐府式的“民怨诗”,都力求对社会、对读者产生一种影响,以期引起读者或赞同、或同情、或怒恨的情感共鸣。现实主义是他诗作的一贯风格。他同情人民,一生写下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收录在他的《饴山诗录》里。该诗集共19卷,收录赵执信诗歌1044首。赵执信的诗有的反映清初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和给人民造成苦难的原因,如《大堤叹》写的是水灾,《纪旱》写的是旱灾,《刈割二十韵》写的是霜灾,《记蝗》写的是虫灾等等。但赵执信不仅对天灾有怨恨,更对人祸有指责。在《记蝗》中,他劝说蝗虫不要吃农民的庄稼,最好到达官贵人的公馆里安家落户,表现了对统治集团的厌恶。在康熙四十四年的《碧波行》里,他把批判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皇帝:“连江千里号悲风,无由吹入长杨宫。翠华春日此徘徊,何不却趁清秋来。”指责皇帝不要只到江南游山玩水,应到江北察看一下灾情,体察一下民情。在《题搜山图卷》中,他借画面上的群妖,鞭挞了统治集团中荒淫无耻的大小官员。赵执信重社会、重读者,表现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诗作也因此充分体现了现实性,由此与王渔洋在诗坛上倡导的形式主义作风和宗派主义倾向针锋相对,出现了清初山左诗坛上一桩著名的“诗坛公案”。王渔洋是清初诗坛盟主,是“神韵说”的倡导者。在他的影响下,诗坛形成了形式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而受到严羽和吴乔思想影响较深的赵执信,则主张“诗中要有人在”,反对作家无病呻吟,脱离现实;主张“诗之外要有事在”,强调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教育意义;主张“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要求形式服从内容,语言为内容服务;主张作家“从其所进”,自由选择艺术风格,反对以“神韵”的惟一尺度衡量作品的好坏。他的诗论专著《谈龙录》,针对“神韵说”而作。赵执信还号召作家继承《诗经》、汉乐府和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要被当时的形式主义诗论所迷惑。他的主张虽有过激之处,但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他的以上主张击中了形式主义诗风的要害,确有可取之处。

赵执信63岁时结束了漫游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虽然隐居,但关心现实、关注社会的思想没有变,反映现实的笔也没有放。74岁时虽因病失明,但仍笔耕不辍,又出诗作百余首。他的作品语言朴素,立意新颖,至今仍有许多作品广为流传。

纵观赵执信一生,作为仕宦中的他,的确不幸,然而,作为诗人、一个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却正是由于这种“不幸”成就了他这样一个“抱奇才、负奇才”的奇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联:未老思阁老,下联怎么对?
刘三吾:劝朱元璋立皇太孙,朱棣无缘太子位,因“南北榜案”获罪
中华精彩的百家姓对联(174)解姓
上联“木匠造枷枷木匠”,大才子临死前才对出下联,你能对出吗?
翰林“问柳”遇绝对。
上佳绝妙的5副对联,千百年来流传民间,让人拍案叫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