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散文

庄子散文

《庄子》中有明显故事性的寓言就达一百六十多则。其长则千字以上,短则几十言。描绘中时来点晴之笔。议论中常出生动形象。常行所不可不行,止所不可不止。文如行云流水,看似散漫天际,实则有法守则。《庄子》寓言故事之多、之精,寓意之巧,前无古人。称庄子为寓言之圣,绝非过奖。
                   <庄子 山木>中有一篇寓言。杨子是战国初期有名的哲学家。有一次,他长途跋涉造访宋国。天黑时分,他来到一家旅店求宿。旅店里有两个年轻女人,其中一个长得美丽窈窕,另一个粗黑丑陋。但是,别人对待那个丑女却十分尊重,宛如对待名门仕女一般,但对那个美人,却态度轻蔑,视为下等人。
                  杨子感到有些奇怪,便悄悄地问店小二。店小二附着他的耳朵说:“那个美女自以为美貌过人,但我却不知道她到底美在哪里;那个丑的呢,自己觉得自己很难看,可我倒不觉得她有什么地方难看。”
                  启示:正如泰戈尔所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就愈小。”一个人的才能再高深,如果傲慢自大,听不进批评和建议,就会被人轻视;一个人能力虽小,却懂得谦虚待人,反而受人尊重和欢迎。
东施效颦  
 
    西施是越国有名的美女。她经常患心痛的毛病,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紧地皱着眉头。人家看到她这副病态的表情,觉得比平日另有一种妩媚的风姿,显得可爱。
    邻居有一位东施,虽然其丑无比,却不甘示弱,她照样模仿西施的病态表情:用手按住胸口,紧紧地皱着眉头,就自以为同西施一样的美丽。可是看见东施这副怪模样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作呕的。
[原文]
    西施痛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天运》)
[简析]
    东施虽不漂亮,如果安分守已,不去模仿西施,也未见得那样令人看不过去;但她却不管自己和西施容貌不同,硬要学西施的病态表情,结果是愈学愈丑,令人作呕。这种不顾条件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值得引以为鉴戒的。
邯郸学步
    燕国寿陵地方的人,走路的样子八字朝外,摇摆蹒跚,十分难看。当地有个土生土长的小伙子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相当优美。就跋山涉水前去学习。小伙子风尘仆仆来到赵国首都邯郸。果然,只见繁华大街上,人人走路的姿式都十分优雅,一抬手一举足,都显示着高贵的风度。小伙子自惭形秽,连忙跟着行人模仿起来。学了几天,越走越彆扭。小伙子想,一定是因为自己的恶习大深了,不彻底抛弃自己的老步法,肯定学不好新姿式。于是,这位小伙子从头学起,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一摆手、一扭腰都要认真计算尺寸。他虽然废寝忘食地学,还是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倒反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样子也忘了个精光。当他要回燕国的时候,手足无措,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

[原文]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秋水》)
[简析]
    这位寿陵少年的学习热情是可嘉的,但他不是根据自己的原有条件,取人之长,因时制宜,而是生搬硬套,亦步亦趋,所以结果是失败。学习别人的长处,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的方法一定要对头,要实事求是。
轮扁斫轮
    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堂下有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砍斫(zhuó)木头做车轮。他看见国王在那里专心看书,不觉好奇心动,就放下斧头椎凿,走上前去问桓公:“请问国王看的是什么书?”“我看的是圣人的书。”桓公答道。“圣人还活着吗?”“早死掉了。”“那么,”轮扁说道,“国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突然变色道:“我读书,你这个做工的怎敢妄事议论!有道理讲出来,可放过你;讲不出道理,决不饶你的性命!”“好吧,”轮扁从容地答道,“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看,斫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既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一种极熟练的技巧。譬如辐条和车轮之间的榫接,宽了虽然容易插人,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须斫得不差分毫。
         这种功夫只能靠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这种熟练技巧只能从长期工作实践中养成,我不能用单纯口述方法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习而把它继承下去,因此,我今年七十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由此类推,圣人已死,留下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国王所读的,还不是古人的糟粕么?”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恒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日:“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庄子·天道》)
[简析]
    一切好的书本知识,都是前人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实际经验的总结,是科学知识成果的积累,对于后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这种知识如果仅从书本上现成得来,而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就仍然算不上真正有用的知识。这个故事,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一位制轮工人结合切身经验对单纯书本知识和教条迷信提出了大胆怀疑,并敢于在国王面前侃侃而谈,真是了不起。它提醒人们,书本知识究竟是“糟粕”,还是精华,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读者本人的态度:是教条主义的学习,还是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运斤成风
    庄子为人送葬,恰好经过他老朋友惠施的坟墓。他默立一阵,然后凄然地对身旁的人说:“过去有一位郢都人在自己的鼻尖上抹了一层薄薄的白粉,薄得象苍蝇翅膀。他对面站着一个名叫匠石的人,挥动一柄锋利的大斧,大吼一声,对准郢人的鼻子一阵风似地劈将过去。白光闪过,薄薄的白粉全被劈尽,而鼻子一毫未伤。那郢人站着纹丝不动,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有这般绝技,就把匠石召去,要他表演一番。匠石回答:‘我倒是会使用斧头,可是我那位鼻子上抹石灰的搭当死去很久了啊。’唉,自从惠施先生死去之后,我也失去了自己的搭当,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啊!”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简析]
    匠石“运斤成风”的绝技,奇则奇矣;但那个鼻尖抹粉的郢人能够纹丝不动,面不变色,则更加奇绝,倘没有他的密切配合,这出好戏肯定是表演不成的。牡丹虽好,要靠绿叶扶持。我们分析任何一件事情,除了研究其本身外,还要看到与之有联系的其他方面;评价一个人获得的成就,不能忽略与之有关的其他人的努力。
涸辙之鱼
    庄周家里很穷。一天,他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粟米。监河侯说:“好的,等我收到老百姓的租税,就借给你三百银子,行吗?”      
 
    庄周听了很气愤,便说:“我昨天到这儿来,在路上听到叫喊的声音,四处张望,发现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我就问它:‘鲫鱼,你为什么到这儿来的?’鲫鱼答道:‘我从东海来,快死了,请你给我一升或一斗的水救救命吧!’我说:‘好的,我就去游说吴、越两国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行吗?’鲫鱼气愤愤地说:‘我因为离开了水,孤零零地躺在这里,只要你给我一升半斗的水也就活命了。你说引西江的水来迎我,谢谢你的好意,还不如早些到卖干鱼的摊子上去找我吧!’”
[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鮒鱼焉。周问之曰:‘鮒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鱼愤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庄子·外物》)
[简析]
    监河侯大概是一个吝啬鬼。又死爱面子,他不肯出借粟米也就罢了,还要故意说漂亮话,这就难怪庄周要用涸辙里鲫鱼的比喻去讽刺他。
    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所谓实际,就是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从实际出发,升斗之水可以救活鲫鱼一条命,这是时间、地点和条件都许可、也为鲫鱼所迫切要求的事。不从实际出发,就等于“西江引水”,因为那是时间、地点和条件所绝对办不到的事。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简单的一个故事,即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叫“齐物”。   
  《庄子》里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叫“濠梁之辩”。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简析]
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和庄子即是朋友,又是论敌。《庄子》一书,记载了他们之间的许多辩论,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这个故事是很有名的,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从逻辑上说,似乎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知道鱼的心理呢?但从审美体验上说,庄子也是有道理的,任何动物的动作、表情,痛苦或快乐,人是可以凭观察体验到的。

    如果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便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马,也就不能知道马的快乐了;不是物,也就不能知道物的性能了。这样推论下去,世界上也就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知道了,惠施的看法,叫做“不可知论”。
    人的认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世界上有些事物暂时还没有被认识,但并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庖丁解牛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不过,如果碰到错综复杂的结构,我还是兢兢业业,不敢怠慢,动作很慢,下刀很轻,聚精会神,小心翼翼的。”     
 
    梁惠王说:“好呀!我从庖丁这番话里,学到了养生的大道理。”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譆,善哉! 技盍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养生主》)

[简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一种工作,都应该摸清楚那种工作的规律。只有掌握了工作中的客观规律,才能把工作做好。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生理结构,摸清了解牛的规律,所以杀起牛来得心应手,非常出色。要认识客观规律,又必须有一个实践过程,如果不动手解牛,就永远不能了解牛的生理结构。
中国人的达观有一部分来自于他,来自于距我们2400年的这个我们称作“庄子”的人。纵横 生死,豪迈豁达,终其一生,庄子一直对生命严肃而幽默,从未亵渎。这个夜里我翻开他的书,听 他用河南口音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感到彻骨的凉意。 
               我不知道庄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他在池塘 前问鱼,在墓道里问骷髅,在梦里问翩翩飞临的蝴蝶,他的问题穿过了茫茫的光阴,依然使我们伤 透脑筋。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我们用无数方程解出来的那个结果如此相似,使我们在千载而下依然望 着他喜笑颜开,或痛哭流涕,庄子告诉我,这两种表情并无分别。 
               庄子的哲学本源只有一个字:道。道为万有之无。时间和空间,茫茫的宇宙和一生,所有的存在,所有的“有”,都只是“无”。当世间的一切都放在你的面 前,你就什么都没有。因为一切都会在刹那间灭失,不,是变化,一个事物不见了,它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这世间,一切都没有消失,所以一切也未曾存在过。死或者生、死在哪里都没有分别,把你挂在树上,你会成为鹰的一部分;把你埋在土里,你就会变成蝼蚁,这无关宏旨。 
  (一) 人和蝴蝶和鱼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人类头疼了几千年的问题。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双翼飘举,游 历花丛,他在花瓣和木叶间大声地笑。醒来之后的庄子如陷浓云:是我作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 蝶作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变成了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如果蝴蝶作梦变 成了庄周,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庄周的记忆里? 
  这个孤独的梦不可言说。成为中国人心底里永远的浪漫。多年后有个叫李商隐的青衣诗人高唱 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表情无比沧桑。 
  “鱼们在水里多快乐啊!”庄子穿着自己编的草鞋,站在水边长长叹息。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施问他。  
  “咦?”庄子严肃地反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远都是主观的,客观只不过是主观的一种概率。你站在历史之外,可以肯 定某些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但如果你站在庄子的池塘边,你会知道,事情本来可以有无穷无尽的 
选择。 
  庄子的意念穿越了水和时间,和鱼儿合为一体,水象情人的手缓缓滑过,岸上的庄子在水里无 比开心。是的,我知道,游泳是快乐的,岸边的那朵花悄悄绽放,和蜜蜂热烈地亲吻,它也是快乐 的,水上的惠施有些忧郁,但他也是快乐的。 
  “更奇怪了,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是快乐的呢?”惠施生气了。  
  “我知道,”庄子在水底搂着那条鱼笑道,“我知道,不要和我辩论,我知道你是快乐的。” 
  因为知觉。因为感受。“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我知 道,所以我反而忘记了我知道些什么,我是如何知道的。 
  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要它如此。如果它不如此我就不能站在这里观察它。我是世间的公 理,永不被证伪。 
  不要说是对还是错,这是哲学。 
  (二)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珍惜生命,是因为生命里有死亡。  
  我们珍重爱情,是因为爱情会变成背叛。  
  可是,你珍重了,就会不死吗?爱情就会永恒吗? 
  庄子说:“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者,假借也。” 
  生命是我们在这世间暂时借用的一个躯壳,不可以滥用,我们迟早要将自己交还给冥冥中的那 个神祗。你和这躯壳所拥有的一切,最终都会象水一样蒸发,象河流一样远走,象梦一样无可追 寻。你珍惜或是挥霍,不足以改变这个结局。窃钩者人诛,窃国者天诛,没有分别。庄子在2400 年前忧伤地沉思:那么,思考或者不思考,有区别吗?有我或者无我,在宇宙最高处的那尊神看 来,有什么不同? 
  当然庄子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当他面对浩浩长空,面对生死离散,他一定会问自己:我是 谁?我在哪里?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一条鱼摇着尾巴游来,乞求庄子的爱情,庄子敲敲鱼的脑袋,告诉它:你拥有,就会失去。你 若没有生的快乐,就不会有死的痛苦。所以拥有就是失去,死就是生。相濡以沫,最终还是要在光 阴中彼此迷失。我们为什么走那么多弯路呢?结局清清楚楚地摆在前面,它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抵 达。 
  他告诉鱼:你还是回海里去吧,江长湖宽,生命只是一场体验。 
  老婆在他的臂弯中死了。千千万万年,造化安排的这一次绝无仅有的相逢结束了。在几个小时 前,她还在劝告儿子要读书,还在用树叶和红薯煮粥。庄子看着她渐冷的面孔微笑,他放下妻子, 在宋国的街市中敲着盆大声歌唱。 
  “你怎么了?”有人问。 
  “哦,我的老婆死了。”他说,继续歌唱。 
  庄子望向天空。云朵在头上不停变幻,太阳散发出美丽的光辉,他看见死去的妻子正在慢慢扩散,变成云,变成泥土,变成阳光,变成包围自己的空气。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然随而哭之,是不通命也。” 
  庄子喃喃地说,妻子睡在天地的大屋子里,她即将永恒,她再也不会有穷苦和疼痛,这是她的 归宿,人人都有这样一个归宿,所以我要为她庆贺。 
  数千年的光阴如飞鸟一样落在他的头上,他霎那间明白了生命的道理,死一直隐藏在生之中, 死去也就意味着得到永生。而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得“道”,因为人有知觉、有形状、有质量。只有 死去才可以。他在宇宙的最远处看着自己微笑。 
  (三)在权贵的冷眼中桀骜不驯 
  终庄子一生,他始终对自己忠诚。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穿行帝阙,向王候亮出宝剑;他和林间 的枯骨、河里的渔夫结成朋友,向飞鸟和青草深情凝视。他在向人借钱的时候依然不放弃骨子里的 骄傲———你可以不借给我,但你不能欺骗我,他笑笑说,鱼渴的时候,你只要给他一口水就行 了,不用引来大海。 
  庄子的哲学似乎和鱼很有缘份,这让我们闻到喷香的海鲜味道,而不象孔子有腐烂的气息。 
  他从骨头里藐视金钱和名位。挤脓的得一辆车,舔痔疮的得五辆车,你有这么多车,给当官的 舔了几次痔疮?读这种书让人感觉暑汗顿消,两腋生风。 
  他自己编草鞋换米,我想他编草鞋的时候嘴里一定还哼着风雅颂的小曲儿,心中无比自豪,出 将入相又怎么样?堂呼阶应、起居八座又怎么样?如果人有了精神上不朽的追求,那么物质只不过 是猫头鹰嘴里腐烂的老腐尸体。 
  “不要跟我说当官的事!”他捂上了耳朵,“与其残民以逞,不如曳尾于泥涂。”我是一只乌 龟,你还是让我在泥里艰难的爬动吧,这样我就能用更多时间来关怀世界,关怀我自己。 
  庄子留给我们的,只是三十三篇短文,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 先也”。我感到很开心。 
  当然我们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他的衣角,他的精神和思想,还在高天之上,俯瞰着众生沉默不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是一条快乐的鱼
悟空问答
庄子经典寓言故事10则,用智慧滋养人生
“老奇葩”庄子:我就是一个杠精,但我更需要一个惠施
《道教小知识》求一
老子与庄子:寓言与智慧(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