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篆刻源流

苏州篆刻源流

简介: 苏州,历史上曾被称为“吴门”、“吴郡”、“吴中”“吴下”。明代曾产生了“吴门画派”、“吴门书派”,清代又出现了“四王画派”等。不仅如此,苏州的篆刻艺术亦源远流长。自宋元文人积极参与篆刻艺事以后 ...

    苏州,历史上曾被称为“吴门”、“吴郡”、“吴中”“吴下”。明代曾产生了“吴门画派”、“吴门书派”,清代又出现了“四王画派”等。不仅如此,苏州的篆刻艺术亦源远流长。自宋元文人积极参与篆刻艺事以后, 苏州地区的文人篆刻就有了一定的影响,如元末朱珪率先自书自刻印章。一时许多著名文人、书画家都喜爱印章,如昆山顾阿瑛、长洲文徵明和唐寅等。明代中期,文徵明之子文彭继承了吴门前辈的雅正印风并予以发扬光大,开创了中国印学史上第一个文人篆刻艺术流派——“吴门印派”,使篆刻艺术独立成章,与“吴门书派”、“吴门画派”鼎足而三,可谓相得益彰。

    吴中自古人文荟萃,书画印名家辈出,至明一代尤盛。就从事篆刻的文人而言,除文徵明和唐寅而外,还有徐霖、陈道复、王宠、彭年、周天球、王榖祥、许初等,可见当时吴中文人治印风气已很盛行。从文彭之前吴门前辈的书画钤印来看,基本上继承了元代汉白文和圆朱文这两大格局。汉白文一路的如祝允明的“祝允明印”、唐寅的“唐寅私印”(图1)等;圆朱文一路的如吴宽的“匏翁”、王鏊的“林屋主人”、文徵明的“徵仲”(图2)、唐寅的“南京解元”等。此外,还有一些如沈周的“白石翁”(图3)、祝允明的“枝指生”和文徵明的“玉磬山房”等,则是后来被称为“吴门派”的面目。上述印章都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反映了创作者对于艺术的追求。

    “吴门派”创始人文彭(1497~1573年),是明代中叶著名的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别署三桥居士,长洲(今苏州)人。其父文徵明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彭仕终南京国子监博士,世称“文国博”。历史上讨论明清篆刻时几乎言必文彭。他开创明清篆刻的风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以后篆刻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元代吾衍、赵孟頫以后文人篆刻的集大成者,在篆刻艺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文彭平生致力于篆刻艺术实践(图4),治印讲求六法但又注重变化,成为一代印风的代表人物。他曾先后在当时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南京任职,大力提倡以石治印,从而使石章艳传四方,这是他对篆刻艺术发展的另一大贡献。因此,清初周亮工说:“但论印之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云礽遍天下。”的确,文彭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甚至被推上了印学鼻祖的至尊地位。

    文彭之后的万历年间,苏州篆刻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明代印学家朱简曾将当时的印人分成三派,即“三桥派”(亦称“吴门派”)、“雪渔派”和“泗水派”。除以文彭为首的“三桥派”外,其余两派的领袖人物何震和苏宣,都是文氏弟子。何、苏而外,还有以专攻汉印而著称的金光先,亦曾过吴门向文氏请教。这些仅是见于记载的文门弟子,可见其对晚明篆刻的直接影响,因此有印史学家称之为“文彭时代”。此后,苏州及附近地区的一些印人如璩之璞、陈万言、王伯钦、李流芳、归昌世、沈野、徐象梅、赵宧光等印人,也曾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文彭“吴门派”的影响;还有徽人汪关在太仓创立的“娄东派”,亦是从“吴门派”脱颖而出的,所谓“以和平参者汪尹子”。而后世往往有以汪关一系为文彭一脉正传的。

    明末清初,“吴门派”传人之代表有顾苓(图5)、顾听、邱令和,还有钦序三、袁鲁、袁雪等;而侨居常熟的闽人林皋(鹤田)等又在师法文彭、汪关的基础上创立“鹤田派”(或称“林派”),其篆艺名播四海,影响深远,历经康、雍、乾、嘉四朝而不衰,以致江浙印坛“久沿鹤田风”(图6)!当时文渊阁大学士王琰赞曰:“精于篆学者,毕竟以林子为当代独步”。

    清代中后期,苏州篆刻虽有些式微,但仍然一缕不绝,其中重要篆刻家有沈祚昌、花榜、杨龙石(图7)、郭麐(图8)等;而“鹤田派”的传承人则有严源、翁包葑等。清末民初的苏州印坛又开始活跃起来,篆刻大师吴昌硕(浙江安吉人)就是在苏州成长而形成独特印风、影响海内外的,其弟子遍及苏州。其后,常熟赵古泥创立“虞山派”,邓散木、赵林、濮康安等追随,风行一时。1917年,昆山印人马光楣等十余人还创立了吴门第一个印学团体——遁社,并辑有《遁社印存》,名彰海内。

    此外,明清时期的苏州印学理论一直处于优势,明代吴江周应愿的《印说》被今人称为“中国印论的标志”!沈野的《印谈》以及清代袁三俊、孙光祖、徐坚等人的印论都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建国后的苏州篆刻在老一代艺术家的启蒙指授下,一大批金石家、书画家和篆刻家应运而生。1955年秋,上海成立“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备会”,苏州印人沙曼翁(曼公)、林介侯、金铁芝、叶露渊、候福昌、王哲言(誓)、支慈庵(谦)即参与活动,其中沙曼翁为筹备会常务委员,其他常务委员有王福庵、马公愚、钱瘦铁、王个簃、张鲁庵、钱君匋。(图9)1960年吴中书法篆刻同仁27人组成“苏州市书法印章研究组”,开办讲习班,培养了300多人,并在群众艺术馆举办作品展览。1983年12月,在沙曼翁、瓦翁、段东战的倡导下成立了“东吴印社”,首批社员有30多人,老一辈篆刻家如张寒月、矫毅、王能父等,与后学印人共创辉煌。与此同时,昆山、常熟、太仓、吴江等地也先后成立了“亭林印社”、“虞山印社”、“娄东印社”、“垂虹印社”,苏州篆刻呈现出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的局面,从而又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篆刻家,如马士达、言恭达(先后调南京工作)、周玛和、卫知立等,他们的印风和创意异彩纷呈。其后,一批热衷于篆刻艺术的中青年又不断加入“东吴印社”,而海外人士(如法国龙乐恒)及苏州周边地区(如上海)亦有篆刻家加盟。现任社长陈道义在学习借鉴前辈经验的基础上,携全体社员经常开展对外交流,坚持每月一次的雅集活动,使年轻印人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近些年他们在历次国内外书法篆刻展览中屡获佳绩。目前,全市印人中有西泠印社社员3人,中国书协会员37人,其余多数为省级会员。

    新时期苏州篆刻活动方面有两件事值得一提。其一:1983年3月中旬,由《书法》杂志主办,苏州艺石斋和上海西泠印社协助的全国篆刻征稿评比在苏州举行,时上海《新民晚报》以“全国首次篆刻史上值得记载的一页”誉之(图10)。此次评比在四千余件征稿中共评出优秀作品100件,其中一等奖十件。活动对当代篆刻艺术的复兴产生深远影响;其二:1995年10月7~10日,由中国书协、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在苏州召开。这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60余篇,共评出优秀论文35篇,入选论文26篇。会议沿用了国际大型学术研讨会的惯例,进行了论文发表、书家评点与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

 

图9 1955年上海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备会成立

图10 1983年3月16日,“全国篆刻征稿评比”座谈会在姑苏饭店召开

吴门派宗师顾苓的篆刻

矫  毅

    文徵明、文三桥父子创造的吴门派篆刻,是文人篆刻上的第一个流派。后人奉为金科玉律,效之者遍天下。他二人的风格,白文远师汉私印,朱文传承元朱文。然而极富创造。无论是书意、章法、刀法均有突破。可是,创始者文三桥本人未钤印谱传世,原印又流传极少,(现在所见到的三桥印、三桥印谱,大都是后人仿作,不是真的。)所以明末清初,要学三桥派的人因未见和少见文印,便都师从顾苓,从他那里得到真传。

    顾苓字云美,号浊斋居士。明末清初长洲(今苏州)人。明亡后购文彭(三桥)之子文肇祉塔影楼遗址于虎丘山麓,隐居不仕。俗客来访,辄趋避竹林中。工诗文,精鉴别碑版。书法擅行楷,尤精篆隶。治印瓣香三桥,远法秦汉,但不貌似只求神理。他的篆刻既秀劲又古拙,在清初时推为第一。

    文三桥和顾云美二位篆刻大家,都是多才多艺的文艺家,把诗文书画的才华,都嫁接到篆刻的枝干上来,骤使篆刻之花开艳,把篆刻一技从实用品升华成为艺术品,与书画三足鼎立,令人拍案叫绝。他们这种新的篆刻风格,影响了明末和有清一代,且一直传播到现在。

    我们要学习顾云美的篆刻艺术,研究他创作的成果,必须找到他的印谱和遗印。顾云美曾钤《塔影园印稿》一集。我很想收集到一册用来仔细观摹,所以特别留心。但数十年来始终未闻此稿的流传情况,恐已失传久矣!

    查汪启淑撰《续印人传》,在罗树萱(少甫)传记中:“少甫工篆隶摹印,师承秦汉,尤爱顾云美谱苍秀古雅询足珍赏。”才知《塔影园印稿》该时尚存于世上。但乾隆距今又隔二百多年,是否还存世上或流散何处?已难寻觅矣!

   《塔影园印稿》可能在清代中叶尚未灭尽,因清嘉道时杨W(龙石)及道咸时王云(石香)等著名篆刻家刻的印,边款上刻着“仿塔影园主人法”的句子。但是他们摹仿的参考物是印谱还是印章?无法猜测准确。

    至于顾云美的遗印,清代嘉庆时吾吴甫里陈星泉、陈懋淦父子二人觅得顾云美自用印白文“顾苓之印”朱文“云美”二印,载《树谖斋集印谱》中。道光时吾吴虞山顾湘(翠岚)收集到白文“枫落吴江冷”、“空谷幽兰”,朱文“老树空庭得”、“眇眇兮予怀”四印,这四印钤拓在《小石山房印苑》上。现代杭州人高时丰(鱼占)收集到顾云美为昆山徐乾学(健庵)刻的朱文“传是楼”一印,载《乐只室印谱》中。以上各印现在只有“传是楼”一印藏上海博物馆,可以见到。其馀各印嘉道至今已一百多年,又星散无踪了。物之难聚而易散,自古已然矣!

    吴门派篆刻艺术的特征,除内容上增加诗文佳句赋予书卷气、篆体上采用汉印缪篆及赵子昂圆朱文、并在笔划上赋予书法意趣外,主要表现在刀法上:用切刀法,尤以圆切为主,有时亦辅以冲刀。这种刀法,文氏之前,苏州地区早已发明,至文氏父子提倡尤烈,并传至如皋、安徽、浙江及全国各地。所以在鉴定明清印章时,只要鉴别它是不是用圆切刀法刻的,便可断定是否是吴门派作者,或有否受过吴门派的影响。

    吴门派的切刀法在清初时转辗传至杭州,丁敬(敬身)首先采用切刀法治印。但他以直切为主兼及圆切,并在篆法上参入六朝唐宋篆意,创出了他的"浙派"面目。由此可知浙派和吴门派实为一系,只是同工异曲大同小异而已。

    但是浙派的印章,早在清代时就陆续编辑和印行:《丁黄印谱》、《西泠四家》、《西泠六家》、《西泠八家》(丁敬身、蒋山堂、黄小松、奚铁生、陈秋堂、陈曼生、钱叔盖、赵次闲)《浙西四家》(屠琴邬、徐问渠、赵彀庵、江西谷)《浙西十六家》、《杭郡印辑》、《鸳湖四山》(钱几山、曹山彦、孙桂山、文后山)等数十种印谱显扬于世。而吴门派各大家的成果,每人仅自留稿本于家,未与世人见面。四五百年来,印谱在兵燹、虫蛀、霉烂、或作为废品秤掉。遗印也在兵燹中焚毁,或在水侵、土蚀中损坏,或被人购到后将名家刻的印文磨掉改刻。因此像文三桥、顾云美、陈阳山、杨龙石等吴门派篆刻宗师的原作泯灭得所剩无几了。这些尊贵的印谱和原印的毁灭,几乎使得称为文人篆刻鼻祖的吴门派的辉煌成果彻底消亡了,多么可惜!

    现在我来把所能复印到的各种印谱上刊载的少数顾云美印,一一分析研究和欣赏吧!探索他的篆刻艺术究竟妙在那里?

    1.朱文"传是楼"印,款署一隶书"苓"字,是云美为昆山文学家徐乾学刻的藏书楼印。这印是云美取法文三桥所作"文彭之印"、"徵仲"、"七十二峰深处"等元朱文印的风格刻的,且工稳过之。这印上的笔划,刻得甚细、甚瘦。细和瘦易呈软弱无力之态,而云美此作虽然笔划特细、极瘦,却掌握了“书贵瘦硬方通神”之理,反而刻得挺拔有力。其圆转处,如将坚硬的钢丝用力扳弯所成,韧力含蓄在细线之中。有人误会“吴门派印是软弱无力的”,但吴门派中的精品,恰恰相反,而是力大无穷。在章法上,“传是楼”三字安排得宽大雍容,有恢宏高华的神趣。

    顾云美谈治印的技巧时说:“白文转折处。须有意,非方,非圆;非不方,非不圆;天然成趣,巧者得之。”现在看到的传是楼印,虽然是朱文,其转折处也是非方非圆,非不方非不圆,这是他的独特风格。在非方非圆中,显示他书法上的蕴蓄韧力之美。

    此印在刀法上以切刀、冲刀相结合刻成,因朱文要求光洁,用冲刀才能达到干净利落。但切刀不可不用,因切刀可表现生辣和顿挫之态,增其美感。此印最突出的地方,骤视之觉得满印尽是空白。虚处当然是空白,而实处也是空白之态,目的是使虚实二者拉近距离相互调和,使之空处不虚。印边刻得极细,易碰断,显得很古朴。断边与整齐的字对照在一起觉得字更整洁无瑕。

    2.朱文“云美”印,此印亦是元朱文风格。其虚处比传是楼印更大,笔划更松。章法上运用拟人化,美字如人双足跨开站定,面向前看,如主人样。云字左顾右盼背靠美字,下身圈曲向右如客。二字一静一动,配合得像幅人物画。我始悟我国独特的篆文可以如此变化多端,给人赏玩。且二字都有上紧下松、上重下轻呈惊险跌倒之象,还有像不倒翁似的动感。篆文与印边均以圆切刀法刻成,刻时前瞻后顾如虫食叶,每笔有顿挫地刻成蚕头、燕尾、蜂腰、鹤膝等象征性形态,遂使刻板的线条生发出生动的生命感。作者是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融入了进去,达到艺术上的写意风格。

    3.朱文“老树空庭得”印,这五个字的篆体,云美以汉印缪篆与元朱文二者混成一体,方圆兼有,创作出有他个性的篆文。他将五个字分二行刻,“老树空”排一行,“庭得”又排一行。“老树得”三字的章法,方圆兼用。“空庭”二字,虽然都是方形,而将笔划转角处都刻成小圆角,并将五个字的横划,都刻成略呈覆瓦形,务使笔直的线条也有些圆意,达到他的“非方,非圆;非不方,非不圆,天然成趣”的美学思想上的形象。

    这印的虚实安排,在“得”字的下方,虚了一大块,使印松灵生动得多。于是把对角的“老”字上部二侧也虚去二小块,和“树”字上部虚去些。这样,使“老得”二字的对角虚,对称着“空庭”二字的对角实。他将印边,刻得比字细,细了易断,断断续续,显得很古朴。字虽然并不粗,而把边刻细了,细得几乎没有边了,便显得字的笔划很粗。这是他采用了线条粗细对比的技巧,令欣赏者感到元朱文并不细弱,而且是颗非常精彩有力的印呢!

    刀法上云美用最擅长和最熟练的圆切法刻,所以每笔都非常生动和古朴,比单用冲刀法刻的印,要棋高一着,艺术性强得多,当时鉴赏家评他的印“得文氏之传”。因为文三桥刻印虽曰仿汉,并不尽用汉印缪篆,而略参用元朱文。云美瓣香三桥,且进一步将缪篆元朱混合使用,故二人的风格,同工异曲基本相同。 4、朱文“渺渺兮予怀”印,款署“松风寝作,苓。”(渺字古作眇,松风寝是顾云美的室名。)他把第二个渺字,用二短划来代替,免蹈重复之病。还把渺字上“少”的一撇拖长,把这二短划融在一起,刻成了个合文,使这五个字,化为四个字,给人以匀称的感觉。多处有刻断的地方,系用圆切刀刻断,显得非常古朴。遇到方格之处,掌握着“外方里圆”的造型,既挺拔又古朴。

    这颗印的边缘刻得非常特别:上下二条边细。左右二条边粗。细的边易断,断了显得古朴。粗的边不易断,显得很挺拔。线条的断和连,也是艺术上的一种对比,看了令人心态平衡很舒服。边款“松风寝作”四个字刻正书,“苓”字刻隶书;印面上的字刻篆书。一颗印上刻了三种字体,达到了印章艺术内容的多样化。文三桥的边款,有正书、行草和隶书等体,像刻碑那样用双刀法刻。云美刻边款,也是瓣香三桥刻多种体,并且刻得很浑厚,功力很深。

    5.朱文“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晦白日,青辉照衣裳。”五绝诗印,款署“于此时颇得静趣,遂趁清兴镌此。云美顾苓并记。”在他诗意中知道这颗印是顾云美在虎丘山麓塔影园中刻的。多字印容易刻得很工整,很呆板;而此印不工不板,他掌握着“随机应变,移步换形”,“同字不同态”,“要取法书圣王羲之万字不同”,“要取法草圣张旭万点不同”等书法篆刻艺术上的规律。

    在章法上,云美将字与字的距离,以直里紧横里松的办法,使行与行之间,露出一条条空白,使四行字排得很整齐。但是每字的笔划有多有少,他为了使每行排得匀称,所以将各行字数编排得各各不同。第一行六字,第二行四字,第三行五字,第四行也是五字。这样编排得不疏不密,而是错落有致恰到好处,达到“零乱中有整齐”的最高艺术境界。他把篆字千变万化,把“堂”“裳”“向”三字中的“向”字,写成三种不同的形态。把“闲”“门”二字的“门”旁,写成二种不同的形态。把五个“日”字,也写得长短、阔狭、方圆,各各不同。篆刻艺术在他手中也就愈创愈美!这颗印是他的精品,是他的典型之作。此印原藏南通张謇处,张殁后,不知流散何处?

    6.白文“空谷幽兰”印,款署云美。“空谷”二字笔划少,“幽兰”二字笔划多,章法很难安排。但他巧妙地把笔划多的“幽兰”二字在字的中间露出一些小空隙,不填满;而把笔划少的“空谷”二字的空处,虚得很均匀,并把“谷”的二撇二捺,写成隶书的笔意,使全印从呆板的方形篆文里活跃了起来,这是此印的最大特点。

    汉印中的字,称为缪篆。其实缪篆不是篆书,而是隶书的篆化而已。篆形圆,隶形方;缪篆是方形,而且汉印文字中,也偶有“蚕头燕尾”书写体的隶书形象出现。云美对篆隶有深奥的研究,所以他敢在印上大胆创新,将隶意刻入印中。这四字都逼边,几乎挤得没边了,摹拟着出土的汉印,很古朴。

    7.白文“枫落吴江冷”印,款署:“戊寅季秋,舟往虞山,见树枝脱叶,飘林满坡。偶阅三桥印存,得句以摹其法。顾苓篆。”考吴门自文三桥开始,以花乳石自书自刻,创文人篆刻后,当地文人见而效之者甚众,且学文氏篆刻风格。文三桥朱文取法元朱,白文学习汉印;但白文并不完全取自汉印中的缪篆,而略予变化,实与汉印不类。这颗印,云美看了《三桥印存》,所以也不类汉印,完全摹仿了文三桥的篆法、章法和刀法。文三桥刻印兼用冲、切二种刀法,不赖敲击之法,而将不论上下左右各字,均逼近印边。逼近了边,刻时易将边缘自然地爆缺,便刻成残蚀古挫的形态了。这印上五个字,不论直与横、字与字之间,均留出阔白线,以使全印气韵通达,规律有序。

    8.白文“顾苓之印”,此印仿汉私印,取缪篆入印,“页”下二点用隶书中的八字写法。“苓”字的草字头上面,他用切刀切成了六个燕尾。各字的笔划有粗有细、有长有短。尤其“苓”字的变化最多,草字头最粗,最后一笔较细而短,由此对比,便对其他各笔均有粗而长和浑厚恢宏的感觉了。

    我自十四岁开始治印,今已八十五岁,七十多年中所见所得印章、印谱虽多,但无力尽购。今写云美一文,虽不能见云美篆刻艺术之全豹,或能介绍他的大概吧!欣赏顾云美印,须将印迹用扩大镜照了细观。他的篆法、章法和用刀的巧妙,都有他的独到之处,确实超人一等。吾吴篆刻家都对他非常景仰,尊称他的篆刻为“塔影园派”,系文三桥后又一宗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塔影园派”创立者——顾苓|金石鉴赏,顾苓,篆刻|::e景苑::中国传...
提升篆刻水平应该怎么规划学习图?
历代印学理论简要
篆刻临摹
名印欣赏:明清流派篆刻
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