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溪山琴况》浅译

《溪山琴况》看原文最好,但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或者说看不进文言文,所以我把《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上的翻译发上来,给一些学生看。

 音乐是比较抽象的,这二十四况写的也非常抽象,需要自己反复诵读,弹琴的时候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有所感悟。

 

一曰和

  考察表明,古代那些最圣明的人都是心与造化相通,德与神人相合,他们为了修养自身的性情,并用以陶冶天下人的性情,就创制了琴这种乐器。对于琴,他们所最重视的是和。为了和,首先就要定调调弦,根据一定的徽位,取得一定的弦音,使之协调和谐。要利用指法去辨别,依靠听觉去审察,这就是用心来感知,用手来表现和。所谓和,大概就是众多乐音的交织,平和中正的关键吧?

  就调弦求和而言,以散和为先,按和次之。所谓散和,就是左手不按弦,而在空弦上凭听觉调弦取音,右指弹拨琴弦,各弦互为宾主,调节强弱,斟酌高低,便能使众音协调,得到至和。所谓按和,就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先使九徽按音与散音相和,再使十徽按音与散音相和,于是所取的音便与徽上的律吕相和了。如果所按徽位不准,似和而非真和,就必须用泛音加以辨别。如果用了泛音也还不和,那就再用按和加以调整。这样一按一泛,互相检验,才能得到真和。

  调弦求和之后,再进一步探求得到和的方法,则有三个方面,这就是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做到这三点,和的目的就达到了。

  弦有一定的特性,要顺应它,切忌违逆:下指按弦要坚实有力,切忌虚浮。如果该用绰而用了注,该用上却用了下,音就不顺;如果按弦不用力,动作不坚实,音就不实。所以下指按弦,从一弦过度到另一弦,手指千万不用松起;在同一弦上运指,尤其要不露痕迹。做到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弦与指就相和了。

  按音有一定的音位,有的在徽上,有的不在徽上,不在徽上的,也有徽与徽之间的分数标明音位,如果混淆不清,和怎能出现?乐曲一定的节度,乐句有一定的节候(像气候一样变化),乐音有一定的肯綮(像筋骨结合处),乐理十分微妙,如果紊乱无序,和又怎能产生?尽心研究琴学的人,要细心辨别乐曲哪里应当用吟猱加以润色,哪里应当用绰注加以配合,哪里应当用轻重缓急加以调节,总之是要使用各种手段使音调富有韵味,使情趣得到体现,这样,指与音就相和了。

  音随意而变化,意在音前,音随其后,这样,乐曲的众多妙处就能表现出来了。所以想要表现意,必须先练习音;练好了音,而后才能使演奏合乎意。例如,右手拨弦,要重而不粗暴,轻而不虚浮,快而不急促,慢而不松弛;左手按弦,用吟用猱,要圆滑而无阻碍(就是说,吟猱要恰到好处,中间毫无阻碍),用绰用注,定音后可以引申(就是说,绰注得音后,有的要再加以引伸)。又要做到迂回曲折,似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想断却又衔接着。这些都是用音的精粹去体现意的深微啊。而有的演奏则还能表现弦外之意,触发人们的联想,表现山岳,就使人感到巍巍高山若隐若现;表现流水,就使人感到仿佛可以看到洋洋流水;表现寒冷,虽在盛夏,也会使人感到厅堂结霜积雪;表现温暖,虽在严冬,也会使人感到草阁春意荡漾。它的表现力无穷无尽,简直是不可思议,人们难以说明它为什么能这样,但只要音意相合,就确实能做到这样。

  总之,弹琴要神态安详,气息平静,投入感情,忘怀一切。心感受太和,手鼓琴曲,便能做到心手相应,但这却只能靠自己去体会,而很难一一加以说明。“太音希声”的传统思想已难以恢复,如果不靠中正平和的性情去力求实现这一理想,而只把弹琴当作一种技艺,那就会时间越久而越丧失这一传统了。

 

原文:

一曰和 (01)

  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调、品弦、循徽、叶(xie)声;辨之在指,审之在听,此所谓以和感,以和应也。和也者,其众音之窽(kuan)会,而优柔平中之橐(tuo)籥(yue)乎?

  论和以散和为上,按和为次。散和者,不按而调。右指控弦,迭为宾主,刚柔相剂,损益相加,是谓至和。按和者,左按右抚,以九应律,以十应吕,而音乃和于徽矣。设按有不齐,徽有不准,得和之似,而非真和,必以泛音辨之。如泛尚未和,则又用按复调,一按一泛,互相参究,而弦始有真和。

  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而和至矣。

  夫弦有性,欲顺而忌逆,浅实而忌虚。若绰者注之,上者下之,则不顺。按未重,动未坚,则不实。故下指过弦,慎勿松起,弦上迎指,尤欲无迹;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则弦与指和矣。

  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稳而无序,和又何生?究心之于此者,细辨其吟柔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情,则指与音和矣。

  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恰其意。如右之抚也,弦欲重而不虐,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驰。左之按弦也,若吟若猱,圆而无碍(吟猱恰欲好,而中无阻滞)。以绰以注,定而可伸(言绰注甫定,而或再引伸)。纡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者也。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和,莫知其然而然矣。要之神闲气静,蔼然醉心;太和鼓鬯(chang),心手自知,未可一二为言也。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逐字逐句学琴论之一《溪山琴况》
溪山琴况注释(一)和
(6)《溪山琴况》臆读之“和”
琴声十六法要点浅释(十四)和
《五知斋琴谱》摘录
关于古琴乐器的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