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第72讲【离娄章句上】(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在这一节当中说一语道破为君得天下的天机。桀纣失去了百姓的信任爱戴之心,百姓不再跟随他们了。所以说“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如何能够得到百姓的心?孟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百姓想要的东西,你要给他们;百姓不喜欢什么,你就要把它去掉。这样,就得民心。所以,君王能够把自己放下,为百姓着想,这样就能得民心;得民心,就能得民;得民,就能得天下。这就是孟子一语道破天机。

而天底下的国家君王众多,所以百姓是看哪边有仁爱,他就会去往哪边。所以百姓是不忠诚的。不要跟百姓讲忠诚,没有意义。你都不对百姓好,百姓对你哪来的忠诚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孟子说:“所有人都喜欢被关怀,喜欢有温暖有仁爱的地方。这种秉性就像狮子喜欢奔驰在大草原;水喜欢往下面自然流淌一样;人喜欢去往有仁爱的环境。”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孟子接着说道:“那些不仁爱的君主,其实就好像围猎时赶猎物的那些人一样,把它们赶到有仁爱的君主那里去。为商汤和周武王驱赶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王。他们在行不仁,就是在驱赶百姓去往有仁德的周武王,商汤那里。所以百姓就奔他们去了,叫“民之归仁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矣。

同理,在今天,如果天下有好仁并执行仁政之君,那么所有的诸侯就是帮他驱赶百姓的人。这样的情况下就算你不想称王,那也很难了。因为天下百姓都来依附于你。

所以孟子在这里做了一个分析,让人看到:人性就是喜欢去到有仁爱的地方,而不仁爱的人,确实就是把人往外推。我们要能够看破这一点,然后在心中才会立起一个志向,要做一个仁爱的人。做一个仁爱的人,才能得民心。虽然我们不想称王,但是你能够得民心,你的人生也会过得更加好一点,与同道者同行。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然后,孟子又回到了现实,说:“今天的诸侯王都是野心勃勃,都希望有一番成就;但是,他们的百姓对他们全部是不信任的,就像是一个已经生了重病之人,要想把病治好必须有很好的药。

当年的艾灸可能已经很流行了,所以孟子说“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个三年的艾草是比较难找的,因为它存放的时间越长,风险也就越大;所以一般都是存放了一年就拿出去卖了。可是,七年的大病就需要三年的艾,很难找到。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等,一年的艾草保存成两年就成三年之艾了。

孟子借着这个事情其实是跟诸侯王讲想得天下,就要行仁政。在前面的章节中,孟子不止一次和诸侯王讲过仁政内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样的流程走下来,需要五年的坚持贯彻呐!

诸侯王一听,大多数都会不满的说道:“孟老夫子啊,五年太长,根本等不了。你就告诉我怎么样快速的称霸天下。”

孟子说:“别说几个月内,一两年都未必能够称王于天下。就算周文王也要五年。你这个都等不了,称霸天下就是在痴人说梦。就像你治病需要三年的艾,可是你眼前只有这一年的艾。你能做的只有把一年的买回来,放上两年。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现在的人更甚,太喜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很多人来学国学,学了几次,感觉挺好;但是又忙于赚钱,就不学习圣贤智慧了。都要等赚够钱了,再来好好学。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笑一笑。因为'不仁者,不可与言’。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苟为不畜,终身不得。”你不知道积累的话,一辈子也得不到啊!这和艾草的作用有点像。艾草拿过来就能当药材用,不管它什么三年还是两年,是个艾就能用。但是你不知道去积累,你就永远得不到药效更好的,人生也是如此。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积累的重要性。就像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一样。所以我们现在学国学,我都建议大家要准备三年的时间。不用你脱产去学,每天学个半小时,足矣!每天学半小时,三年下来,你也可以把四书都弄熟悉了,那也很了不得了。每天半小时并不影响什么,但是每天半小时不拿来学习,也很容易浪费掉了。

所以人要懂得积累。而能让自己去坚持的,就是志向。没有志向,人是不会去积累和坚持的。所以孟子说“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假如诸侯王没有这样的志向去坚持的话,那么他一定奔波在急于求成的路上。终生都为了这些事情担心受怕。因为内心不笃定。一个内心笃定的人,他心中是没有忧患的。因为他走在正确的路上。

志于仁的人,他不在乎眼前的境遇是什么,他看到的是未来。所以他能够积累,也能够坚定的去行仁爱。就是沿着孟子所说的方向:行仁爱,得民心。也是《大学》里面所讲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所以我也建议大家,学习要懂得积累,积累个三年五年,必有成就。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最后孟子引用了《诗经.大雅.桑柔》里面的句子,叫做'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就是表达怒其不争的意思。这样的人能做成大事?他只会沿着自己的老路继续走下去,然后直至灭亡。不懂得重建自己的思维,也不懂得注重积累,向上突破。

所以孟子在这一段里面,首先是开宗明义一语道破天机:“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然后讲你要得人心,需要学会积累。《论语》中记载“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这点智慧和气度,人终将一事无成。

附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对曰:“然。”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原文出处
语音版《孟子》赏析(42)得天下有道
第九章 如果不立志于仁爱,就会一辈子忧患受辱
孟子的民本思想、修养方法
《孟子》综合测试卷译文与答案-屠龙客-搜狐空间
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