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27章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内容简要:

这一章中,老子连续讲了5个善,这是圣人之行;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往这方面靠近。

善行无辙迹

辙迹就是车轮走过的痕迹。善行无辙迹就是指圣人之行,做的非常自然,没有一点点痕迹。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叫做庖丁解牛。

从前有一个叫庖丁的厨师,刀工神乎其神。有一次大王让他杀一头牛来展现一下刀工。疱丁唰唰唰一下结束了,那个牛还在动。大王一看完事了,但牛还活着,这个欺君大罪。

疱丁说:稍等片刻。过了一会儿,突然砰的一下,牛骨肉分离,而且骨架非常完整。君王一看叹为观止说:这是怎么做到的?

为什么庖丁可以把牛解成那样?因为他全部按照牛的纹理来解,所以没有半点痕迹。我们往往做事情有太多人工的痕迹,那样就会让人觉得不那么自然,特别是在做善事上面。

善欲人知非真善。往往我们在做善事的时候,总是想被人知道,可以让人夸奖一下;殊不知这个时候已经有了痕迹了。

善行者他会循着自然之道去做,不会娇柔造作;做完就拉倒了,不会去想别的;不会刻意有一个希望让别人知道的心理,这便是善行者。

善言无瑕谪

暇谪就是瑕疵。善言做到无瑕谪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是它起到了正向的作用;第二个,别人比较心悦诚服的接受。而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做到孔老夫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做到老子所说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矝”。做到这些后所说的话,就会契合问题本身去说,而且会说的很圆融,让人能够接受。

如果有一点点自己的私心杂念在里面,就很难让人接受;或者不能够贴近事物本身去讲,那么就讲不到点子上或者讲不透彻,这些都是属于有瑕谪。善行和善言,这二者都是要求我们一来要能贴合事情的本身,尽量合乎自然去做。

当然这个合乎自然要从道来讲,就是关于有、关于无,从而知其徼、知其妙。再一个就是要做到无辙迹,无瑕谪,那么就不能自是,不能自彰,不能自伐,不能自矝,余食赘行也要去掉,同时做到这两点,称之为:为而不争。而能有善行和善言,这就是圣人救度苍生。

善数不用筹策

筹策就是以前的人用的计算器,我们把它理解为算盘就可以,但不是算盘。真正会计算的人他不用筹策去算,而是去算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但行好事,不问前程。

老子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司彻之人,算得精精明明。而司契之人,只记其事,不会斤斤计较;有天理昭昭,我昏昏即可;但行好事不问前程。这称之为明因果之人,真正的善数,数的是天道,而不是人为。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从文字上来看,善于关闭的人,他没有那个机关就无法解开。

我们通读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讲了很多遍,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这个闭其门就是这里所说的善闭。门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不让这六门染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同时也讲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孔子也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闭其门不是指把眼睛闭起来,而是在眼耳鼻舌身装一道防盗隔离门,把非礼的东西隔离出去,把不符合道的东西隔离出去。所以善闭者闭其心念而已,提起警觉而已,这称之为善闭。

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是“关楗”它就是人的觉性、天性。所以善闭者用天性闭其门,不令六尘染六根,所以称之为六根清净。做到善闭才是圣人的功夫。我们要真正的明白何为善闭!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绳约就是契约。契约被履行完,就可以解除了。古人结不同的绳都有各自不同的绳约,按照那个绳约才能解开。

道德经此处所说的善结,结的是什么?圣人把什么解开呢?

一结一解是一正一反。一个人的心结,第二个圣胎之结。人要解开心结而结圣胎,这两者都是无绳约而不可解的。

人的心为什么会打结呢?因为妄想、欲念、愤怒,这些无名缠在一起,让人剪不断理还乱,而唯有“观心”一法可以解除。

解心结:无绳约只需静心,闭其门;然后可以挫其锐、解其纷

结圣胎:就是复归于婴儿。以道心为重,结此圣胎而不入凡尘。

圣人道心坚固,圣胎难以被解开,直至圣胎成为真正的圣人。

而我们普通人就在圣人的引领之下慢慢的往这方面走。

圣人做的事情就是引人入圣,而圣人在成为圣人之前,就要做到善闭、善结;然后善行、善言,在这个过程当中保持善数。因为圣人做到了这五善,他才能始终保持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怜悯苍生之心。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圣人不会放弃一个人,不会放弃一个物。这就是袭明(袭就是传续的意思),传续光明大道。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圣圣相传。因为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传承。

圣人明白万物一体的道理,看到凡人还是凡人,他会于心不忍。圣人看到我们本具成圣成贤的基因,却落于名利漩涡,想拯救我们的心就好像我们看到孩子不懂事而越做越错,想帮助孩子一样。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圣人在明道的状态下济度苍生,和光同尘,他们是善人,我们凡夫是不善人。善人者做不善人之师,而不善之人又反过来为善人提供了成就的资粮;因为从结圣胎开始到真正的成圣,还要经历很大的一段过程。

佛经里面讲,菩萨分为五十五个阶位,每个阶位都要经历很久才能成功,而菩萨修行的过程就是借助渡众生才实现的,不渡众生无法成就。这是“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含义。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人在一开始会去主动的帮助别人,但慢慢的这个想法也要去掉。叫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为人师,但不能好为人师,始终保持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而已。没有“我教人”、“谁是我所教”这样的计量之心。不会想也不会对别人说:“你看我很厉害,这些人是我教的”,不要以此为爱。教过就算了,他以后有多大的成就是他自己的事情,或者他可能再跟别人去学习,那也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作用其实只相当于一个导游而已,导人向善。是一个引子)

人生路漫漫,一人陪一段,每个人有不同的缘分而已,都往圣人的方向去走,都往虚极静笃走就可以了;所以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虽智大迷,就是自己很清楚就是智慧的。表面上看上去我独昏昏,我独闷闷;好像糊里糊涂,这个不计较的,那个没有关系的,这才是要妙;玄德之妙。为而不恃、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不能说这些人都是都是我教的,全都要听我的,这就是为而恃、长而宰,就没有玄德、就不妙了,就有辙迹、就有瑕疵、就在打算盘了,同时那个贪心的种子也进来了,你就没有闭得住,圣胎也瓦解了,嫉妒的种子就结起来了,心结就打起来了。

唯有无为,才能够有上面的五善,才能修玄德,才是要妙。这些是环环相扣的。先要能够明道,然后去济度苍生,再然后又能够把这件事给忘掉,这就是道家所讲的玄德;也是佛法所讲的“一行三昧”。理是一个理,做法也是同一个做法;儒释道本为一家,法无高下,是法平等。

各位但行其善,莫争高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把这五善记在心里面,这叫做“袭明”,这叫做“为往圣继绝学”;去做并逐步做出成效,称之为“为万世开太平”。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173.《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无行迹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27
道德经圣解(四十一)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道德经》第27章:1.“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天道善于做任何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