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79章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内容简要: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大怨小怨是相对而言的。人只要心中有了怨气,哪怕有人来说和了,或者自己给自己说和了,可是他的心里面总好像还有那么点怨气存在,没有完全化开,这没有完全化开的怨就称之为余怨。

我们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和谁有了过节,虽然经过别人调和,或者自己跟自己说算了不生气了。可是如果下次想到这个人,或者想到这个事,他的心中还是会有那么一丝丝哀怨的存在。

所以这便是老子所说的“和大怨必有余怨”。因为没有从天性的角度真正的活出来,所以那个大怨的和,他也是暂时放下,没有能彻底的放下,所以这种和他只能和一时,不能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要能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必须认识到所有怨的产生,其实是源自于自身对于外界的不接纳,或者说不满足,或者说不承认,这三者有相通性。

所以自己因为不接纳不承认,于是对于外界过来的事情,心中就会产生怨气。这个怨气要想真正的全部放掉只有不生,不生也就没有所谓的和,也就没有所谓的放下。

如何做到不生呢?有一个过程,首先当然是自己意识到怨气,对自身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然后慢慢的可以减少怨气的产生,这就说到觉知力了。

当自己对外面的现状感到不满的时候,立刻能觉察到我的怨气产生了,能觉察到在大脑中立刻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这个怨气为什么会产生呢?

我这个内心如此之脆弱,我这个心里面的黑洞,又开始来吸这些负能量了。所以这些思想的斗争反复进展之后,这个怨气有可能不发展为恶言恶语或者恶行,那么在内部就逐渐消化掉了。

这种觉知和自我转化的能力,随着不断的刻意练习越来越提升,是自己可以放下怨的一个方法。

再逐渐逐渐的,能够意识到我们所说的贵食母、清净为天下正、藏污纳垢,然后就会觉得外面这些事情,即便再不堪再怎么不好,自己以前再怎么不接受,他实际上都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那么我们如果自诩为君子,或者自诩要为社会做点贡献的人,把这些问题解决掉不正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吗?

我们所谓的为善是不能够带着怨气去为善的,想到这一点对于外界的这个不知足、不接纳、不包容,就能够逐渐的用慈悲心把它给化解掉。

因为用慈悲心的时候,自己就不再产生那个鄙夷之情,这种怨气也就不那么容易生出来,这么一转就比较符合清净心了。在清净的心上面不生怨而后可以为善。

如果我们自己能力比较强,看到他人有不足的地方,一边在帮别人,一边心中在怨,那这个是挺麻烦的。

别人也不记你的恩,自己也吃力不讨好,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安可以为善,这个善就为的很没有价值。

庄子说:“贼莫大于德有心”。最大的贼就是为善而有求。不管是求别人的回报也好,或者说求别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也好,这实际上都是有求,有求就会有怨,无求只是自己做。

然后外面的事情随着他自身的因缘逐步的改善,也就是百姓皆为我自然。这个时候就无求了。无求就可以为善。所以我们对于这一句的理解,要能理解到内心的不生不灭,不生怨也就没有怨可以灭。

对于任何事情都能够于境不起心,心不起妄念而后可以为善,这种善就是无住之妙行。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何为左契?以前当铺里面有人拿个东西过来当,当铺老板就会给他写一张条子就是契约,这个契约内容一样,但是分成一式两份,一份当铺老板拿着,一份当东西的人拿着,那么当铺老板拿着的就称之为左契,当东西的人他拿的就称之为右契。

因为左上右下包括打欠条也是的,借方拿一张,然后借款人拿一张,在上位的称之为左。圣人在做善事的时候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执左契什么意思,给你个凭证而已。至于你什么时候来赎回,你赎不赎回都没关系了,都不去管你了。

你什么时候来赎那就赎,你不赎回那时间到了就过期。过期也有过期的处理方法,所以这就叫做执左契。就是事过就不去想了,这是圣人的做法,这样子的话就没有怨气了。

我们有些人在做善事的时候,有一个希望得到回报,或者说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改正的心,这其实就比较麻烦了,这就不属于执左契,这就是前面说过的有求。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什么叫司彻呢?彻就是征税,这个征的税还不是像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增值税,你做了多少产值,这个来收你的税。

而是像人头税,当然我们现在没有人头税了。以前的封建时代是有的,特别是暴政的时候,那就是你家有几口人就交多少税。不管什么情况丰收也好,欠收也好,家里面困难也好,富裕也好,这个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收的,这就称之为彻。

彻还有一个就是分毫必究的意思,我帮你多少你一定得给我还回来。你还得加点利息还回来,就是分毫必究。

一个是司契,一个是司彻,同样都能够把它理解为是做了善事,那别人是欠他的,作为债主来讲,有德者拿个契约而已就不管你了。

而德行不够的人,就自认为自己是债主,然后最后对别人老是去逼迫。这个就是以有德者自居反而是无德。这样的善就不可为。

所以为善不可有求报之心,对别人有恩,不要想着别人怎么来报你的恩。如果有这些求报之心,那别人没有报,或者报的晚一点,你这个怨气就生出来了。这叫怨生于恩,就在于此,这个很微妙。

所以说帮助别人帮就帮了,别的就什么也别想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宁可不要去帮别人,否则反而自己弄得很不痛快。

所以有德者就是如此来行事的,帮别人而又当做没有帮过,然后心中就不会升起对别人有恩的心,也就自然不会想到别人来不来报这个恩,也就没有什么别人报不报恩的落差。

所以也就没有怨气。因为你是君子。可能有人说这个君子不是很吃亏!不会的。人心都是肉长的,所以别人受了你的恩,当然也不排除有忘恩负义之人,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人他受了你纯粹的恩情,他是会记得的。这个纯粹的恩情就像是一汪清水一样,人喝过一口清冽在心,他会念念不忘,所以可能一时他不会想到去报,但长久之后他会记在心头。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再一个人不报恩,天也会给你。所以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他不会有什么偏颇的。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那你这个人行善,你吃亏了老天就补点给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对作恶的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对于为善的当然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所以为善的人没有必要自己去拿个小本本记,我为的多少善完全没有必要,老天会记得的,不要怀疑老天的智商。

因为这个天道运行就是讲的一个平衡,分毫不差。所以整个的第七十九章就是让我们做到行善无所求,从而达到无怨。

同时也告诫我们,怨气一旦生起,他很难摆脱。所以一定要从心性的层面,看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清净心的可贵,以及人亏天补,明亏暗补的这个天道平衡规律;从而既然你是君子,就不要去和普通人争,养这个不争之德。

把这几点想明白,就能够在行善的路上一路前行。司契而不司彻和佛家里面所说的无住相布施是等同的。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七十九章 常与人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79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人善人欺天不欺
道德经章成·德经七九章·天道无亲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